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福建省质检 - 正文
福建2007年高三省质检语文科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来源:福建招生考试网整理 2007-11-20 9:05:29 【字体:小 大】

2007年高三省质检语文科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第四大题
文化经典考查

 

第8题
翻译

 

(1)欲其子之齐语也(“欲”“齐语”各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错别字扣1分)

 

“欲”基本能翻译出来,但“齐语”名词用作动词,应翻译为“学习齐国语言”,大部分学生无法正确翻译,不少学生将“之齐语”翻译成“到齐国游说”,将“其子”翻译成“你的儿子”,或“他的徒弟”“他的臣民”。

 

错误示例希望你的儿子到齐国游说。(0分)想要与你谈论齐国的事(0分)他想要懂得齐国的语言。(1分)

 

想要自己的子民用齐国的语言(1分)想让他的儿子到齐国学习齐国语言文化。(2分)想要学习齐国的语言(2分)

 

(2)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虽”“挞”“得”各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错别字扣1分)

 

“虽”“得”大部分学生能得分,但“挞”翻译出来的较少。不少学生不懂根据偏旁部首推断实词含义,都将“挞”翻译成“责骂”“告诫”“要求”或“鞭策”。“日”应该是名词作状语,翻译为“每天”,但能翻译出来的不多。“亦不可得矣”是陈述句,不少学生翻译成判断句“这是办不到的事情” 。“虽”翻译成“即使”,不少学生写成“既使”。

 

错误示例虽然每天认真练习却不能达到楚国的要求,也是不能获得成功。(0分)

 

虽然每天都努力希望会说楚国话,但也不能学会。(0分)虽然日后向楚国求救,也是得不到帮助。(0分)

 

即使天天要求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记得啊!(1分)即使每天来求楚人,同样不能得到。(1分)

 

即使每天都鞭挞来求得楚国,也不能得到。(2分)即使每天用鞭子打命令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事情。(3分)

 

第2问:这段话说明什么道理?

 

不少学生完全没有读懂文段的含义,生搬硬套地将“仁政”“性善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等写进答案。

 

有的学生读懂了,但表述的不清,或表述的角度错误,或表述的道理不具普遍性。

 

错误示例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人。(0分)做人要真诚相待。(0分)

 

学习关键除了要有好的环境,自身努力也很重要。(0分)学习应专心,不要受客观环境影响。(0分)

 

学习语言要有适合的环境。(1分)学习语言要有适合的环境。(1分)环境教育人(1分)

 

学习语言要有适合的环境。(1分)一个人想要做好一件事,一定要选择有利于这事的环境。(2分)

 

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2分)人的品行由所处环境决定。(2分)

 

正确示例外部环境对人有一定的影响。(3分)

 

复习建议:

 

1、文化经典的阅读不应只是单纯地介绍孔子、孟子、庄子的思想,应从理解文段的内容入手,扎实做好文言文翻译的指导。

 

2、教会学生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学会踩点得分,做到字字落实,不随意添加内容。

 

3、教会学生根据偏旁部首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和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句子含义的方法,力求翻译的准确,文句的通顺。

 

古诗鉴赏
第10题

 

此次古诗鉴赏第1小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完全失分的较少,得分率相对较高,大部分考生都能得2分;第2小题的得分率较低,但多数能得1分,如能写出思乡的思想感情。

 

考生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答题宽泛,无具体内容

 

如考生能回答出表达技巧的融情于景等,却不能结合诗歌,展开具体的分析。比如第1小题答案。

 

a.采用了寓情于景的表达手法,情景交融,加深了文章内容色彩,渲染了诗歌所要表达的氛围,展现了不一样的感情色彩。

 

b.运用了对偶的表现手法,运用对偶,使诗句富有音律美,对仗工整,结构严谨,将途中的景色在简单的几个词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朗朗上口。

 

由于考生的分析不能结合诗歌,分析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因此只能得手法1分,失去了分析的2分。

 

(二)错误理解诗歌主旨

 

这首诗为岑参有名的边塞诗,全诗气魄沉雄,在这远行的豪情中有思乡的情泪,在艰辛的磨难中又表现出勇猛奋进的精神。虽有思乡的苦闷,但全诗充满着振奋人心的豪壮气概。有不少同学片面抓住诗歌的题目来解读,从“送李判官入京”,就此断定这首诗为送别诗,为表现与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持这种观点的同学为数不少,如第2小题错误答案。

 

a.
送李判官入京,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命运感到担忧,心中悲怅,油然而生对友人的同情。

 

b.
写朋友分离,心中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抒写出作者内心的凄凉、孤单、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套用术语,答非所问。

 

如第2小题分析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

 

a.描写了诗人送李判官入京途中所见之景,作者想象日后在军中的生活,表达了渴望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富足的忧国忧民的情操以及对友人的不舍。b.在沙漠上写李判官入京,空中一轮明月令人想起张骞出使西域,万里迢迢,诗人不舍的心随李判官入京,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四)不注意审题。

 

如答第1小题,要求例举其中的一种,有些同学例举了两种以上,浪费了时间,又不能展开具体的分析。

 

复习建议:

 

(一)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手法)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诗作明辩表达技巧,准确指出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2、根据诗歌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分析所用表达技巧的作用及效果。

 

(二)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包括内容和感情基调,作者的感受等。

 

2、从作品的整体上把握,从整体上认真辨别诗歌中的意象,从而领悟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切忌只根据只言片语或诗题就下结论。

 

(三)加强身体和答题技巧上的指导。

 

如各种表达手法,请例举一种,而有的考生例举2种以上,又不能展开分析,得分不高。

 

(四)加大文学底蕴的积蓄,培养文学情感,对一些熟悉的作者,应注意联系其生平和作品产生的时代,以及作者的风格流派,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名著阅读考查 第11题
答题情况分析:
本题为今年新增加的考点,要求对大纲规定的中外文学名著中的某一具体事件或情节作片断叙述,本试卷共列举中外作品各两部,要求任选两题叙述,每题100字左右。其中第1、2、3题的答案相对集中单一,基本上按照参考答案,结合叙述的“六要素”(时、地、人、事、因、果)打分。以时、人、事、果各占1分,语句通顺,有条理1分。第4小题可以超出参考答案的范畴,只要是叙述瑞珏嫁到高家的一个生活片断即可,但阅卷中发现许多同学对故事了解不是很清楚,出现人物与事件对不上号的情况,如瑞珏嫁给了觉民,梅表姐难产而死等。
经过抽样十卷显示,本题平均得分为4.44,单卷最高平均分为6.36分,最低为2.33分。
几种错误例析:
1、①该女囚与一个男子有染,而导致怀孕,在当时是让人不能容忍的,于是被判死刑。而卡西莫多却舍命去救了她,并且喜欢上了这位女囚,是上天让这两个极端不幸的人在此时像遇、相知、相惜、相爱。(0分)
误:情节杂糅,“关公战秦琼”。(混淆《复》与《巴》的情节)
②涅赫柳多夫看中了漂亮的女方,在欲望的主使下诱奸了女方,贪婪的欲望让他冲昏了头,在犯下罪刑(行)后塞给女方一百卢布以示对女方的报酬,完全没有考虑到这是女方人生遭遇的开始,也是让女方恨他的原因。(1分——事)
③涅赫柳多夫在几年前遇见了玛丝洛娃,诱奸了她,后来却无情地抛弃了她。玛丝洛娃后来沦为妓女,几年后,玛丝洛娃卷入了一场谋财害命的案件中,自己也作为犯罪嫌疑人被起诉,巧合的是审判人之一竟是涅赫柳朵夫,涅赫柳朵夫对自己之前的事十分愧疚,决定帮助她。(2分——人、事)
④卡秋莎16岁时,涅赫柳多夫在姑妈家诱奸了她并致使其怀孕。涅赫柳多夫不顾卡秋莎的追赶与求情,不负责任的坐火车离开。卡秋莎也因此被从家里赶了出来,独自生下孩子,做过女仆,最后沦落到妓院,又因一宗命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3分)
误:局部失真,表达不当。(第二句受电影影响很突兀,与原文不符。被从家里赶了出来会造成误解。)
2、①贾宝玉本是女娲补天中留下的一块无用顽石,经过日夜的洗礼后通了灵性,成为神英(瑛)侍者,神英(瑛)侍者用一生甘露浇润了一旁的降(绛)珠仙草,神英(瑛)侍者下凡后即为宝玉,降(绛)珠仙草也跟下凡将用一生的眼泪来还复,即为林黛玉。(0分)
误:文不对题,答非所问。
3、①卡西莫多虽然外表丑陋,并且是一个聋子,却有一颗善良的心,竭尽他的所有力量,保护和关爱着美丽的女囚,不愿她的身体甚至精神受到一点伤害,劫走她,呵护她。(0分)
误:不合题意,有分析无简述。
②一个女子因生活在贫困家庭,每天过着吃不饱喝不足的梯子,一日她在街上寻找食物的时候,她因和别人争抢食物,把另一个人给杀掉了,最后被抓去问罪,判处死刑。但是她被一个畸形的人给救了。他是卡西莫多,一个一生下来就畸形的人。(0分)
误:胡编乱造,横生枝节。
③女囚因被认为是老巫女而被判死刑。卡西莫多将女囚带到神圣的巴黎圣母院。但女囚最终还是被抓回吊到板架上,副教主弗洛多站在巴黎圣母院上得意地笑,, 卡西莫多终于认清他的真面目,将他从楼上推下而死,他则抱着女囚尸体循(?遁)入墓地,两人尸体紧紧抱着在一起。(0分)
误:文不对题,答非所问。
④女囚因被人陷害于刺杀国家的军队队长,起初她没有认罪,最后屈打成招,被判处死刑,后来卡西莫多与女囚一起躲进了巴黎圣母院,在她最危险的时候,卡西莫多一直保护她,后来女囚还是被杀害了。卡西莫多跑去刑场将她的尸体搬走。(1分)
误:主要人名不详,叙述重点错误。
⑤女囚爱丝梅拉达,因为被诬陷刺杀一位有权势的贵族公子而被处死刑,卡西莫多因为深爱着爱丝梅拉达,也因为得知爱丝梅拉达的善良,从绞刑台上奋不顾身地救走了爱丝梅拉达,并把爱丝梅拉达藏在教堂。(2分——人、事)
4、①瑞珏进入高家后,为人处世极为小心,生怕得罪高家任何一个人。有一次,瑞珏去洗碗,高老太爷进来,嫌碗洗得不干净,大骂瑞珏,瑞珏当时就委屈地哭了,但她没有顶撞高老太爷,而是继续洗碗,直到高老太爷满意为置(止)。(0分)
误:胡编乱造,横生枝节。
②从瑞珏十五岁嫁到高家后,觉新和瑞珏之间的感情慢慢加温,而看在眼里的觉慧心中不是滋味,想要退出而成就其弟,因而对瑞珏冷漠不在乎。(0分)
误:同上。
③觉慧知道瑞珏怀孕时又惊又喜,但恰逢高老太爷被儿子们气死,丧礼未毕。于是三太太、五太太、五老爷等一干人说丧礼未毕而在家中生产时会引起血光之灾,逼迫觉慧把瑞珏搬到城外过桥的一间小屋中生产。觉慧虽觉得荒诞却又不得不屈从于他们。(0分)
误:张冠李戴,身份错乱。(错把觉慧当觉新)
④瑞珏嫁到高家,一开始觉新对她不是很好,因为觉新喜欢的是梅表妹。后来,觉新慢慢地接受了瑞珏,他觉得和梅表妹是不可能在一起的。后来,觉新喜欢上瑞珏,两人感情很好。新婚不久,两人经常待在家里,感情甚好。(1分)
优秀答案例举
2、话说宝玉生下时口中便含了一块玉,那块玉精美绝伦,大放光彩,众人大为惊异。于是便给这个孩子取名宝玉。宝玉周岁时,众人欲让他抓周,在桌上摆了笔扇等物,宝玉偏偏抓起了红胭脂,贾政大怒,说他是个无用的小子。(5分)(99字)
4、高老太爷去世,瑞珏十月怀胎,快要生产时,高公馆里思想迂腐的人信奉“血光之灾”,把瑞珏迁到一个又阴暗又潮湿的简陋房子,只是派丫头服侍,其余的人包括觉新都不准去看望,最终导致瑞珏难产而死。(5分)(92字)
复习建议:
1、对今年新增考点应给予充分重视,要求学生尽可能全面地熟悉名著,老师应做好解题指导,使答题符合要求。
2、对各部小说的细化情节叙述,应尽可能调动老师的积极性进行相关的概括、归纳、整理,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全面掌握。【文学作品阅读】

第五大题 文学作品阅读
一、对试题的总体评价
  根据《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省质检文学作品阅读部分在总题量不变的情况下,赋分作了调整,由20分减少为17分,符合调整后的高考命题要求。
  阅读文本为朱自清先生的随笔《说话》,字数1700字左右,其中第14题援引《说话》一文中提及的原文,字数250字左右,两文总字数约1950字。从近几年全国和福建以及其它省份高考命题来看,文学作品试题的文字阅读量在1500字以内为宜。多长篇幅的文章影响考生的总体把握,且易造成考场阅读疲劳。
  第12—15题本是针对一篇文章设置4道题目对学生进行考查的。但这份试卷的第14题实际上是对朱自清《说话》一文之外的另一篇文章的阅读考查,考查内容为《立论》一文的主旨,与朱自清《说话》一文的阅读并无联系。这种“文中有文”、大阅读中“套”小阅读的考查,在命题思路与试卷结构上是否清晰,是否对考生的阅读思维造成干扰,应当认真分析。
  无论是朱自清《说话》还是鲁迅《立论》,由于时代的隔阂和作者表达的含蓄隐晦,对于文章的时代针对性和深刻的含义,在缺乏相应的背景资料的情况下,是难以确切判断的。因之第13题,尤其是第14题,要求考生考生回答“暗示着时期言论不自由”,“意在揭露当时……的社会环境”,使考生勉为其难。
二、对答题的总体评价
  文学作品阅读仍是语文测试的难点。在17分的总分中,估计考生的平均分在7分左右,其得分率大约为41%。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较低,文学作品阅读的复习训练效益较差,加之试题本身的因素,使造成的分率较低的主要因素。
三、具体试题的阅卷情况及其分析
(一)第12题(为什么说“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该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其相关信息在文章第2段和第3段的上半段,其关键语句是:“所谓人情世故,其一半儿是在说话里。”“说话像行云流水,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散漫的地方。”赋分4分,评卷时根据参考答案具体细化为“说话关系到人情世故”,2分;“说话不能字字推敲,难免疏漏散漫”,2分。
  学生的通病在于不能在阅读中准确索检相关信息,抓住关键语句(这些关键语句又不在段首、段末等常见处),因而失分。
  评卷时,答到下列内容的,酌情给分:
  ①“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说好过几句话。”(1分)
  ②“一句话(说话)的影响有时是你料不到的。”(1分)
  ③说话“绝不比作文容易,有些人会说话不会作文,但也有些人会作文不会说话。”(未指出不能字字推敲,难免疏漏散漫。1分)
  考生答题举例
  ●因为所说的话只有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地方说出口,说的得体那才行,一味的乱谈,等于胡扯。(0分)
  ●因为我们随天天说话,不见得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说好过几句话。说话是门学问,需要功力,否则会常闹出笑话,闹出矛盾。(1分)
  ●因为:①常说话不一定会说话,说合情合理的话;②说话的种类多;③说话无法字字推敲;④说话讲究多,如态度等。(2分)
  ●因为天天说话,不见得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说好过几句话。说话好象行云流水,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散漫的地方。(3分)
  ●人生出了动就是言,认清(事)故一半是在言里,一句话的影响有时让人意想不到。第二,说话像行云流水,难免疏漏。(4分,扣错别字1分,实得3分)
  ●①说话像行云流水,不能字字推敲,难免有疏漏。②说话里包含人情世故。(4分)
  第13题(“这时期说话的艺术确有了相当进步”是什么意思?)
  这一题的答案值得商榷。
  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这时期”一词所指代内容的理解与确认。根据参考答案,命题者的理解是,“这时期”是指前三行所说的“说话艰难”的“这些年”。但根据文意,“这时期”即包括“近年来”新文学的发展使说话艺术有了进步,也包括“这些年”说话的艰难迫使人们说话变得乖巧了。同时,从这一段最后一句“这可以证明我所说的相当进步了”也可以得知这里的“相当进步”不可能仅是“反讽”。
  另外,反讽手法是表达技巧,并不是这句话的“意思”,在评卷时不能作为判分的依据。
  这一题总共4分,改卷时进行了细化。根据原参考答案,“暗示这时期的言论不自由”,2分;“说话不能婉转如意,也不能……”,或直接抄引原文“说话变得乖巧了,用侧面地、反面的、夹缝里的表现”,2分。
  评卷时,答到下列内容的,酌情给分:
  近年来的新文学,从外国文中获得借鉴,又将旧来有些表现加以反省,使我们的语言有一种新风采、新力量。(2分)
  考生答题举例
  ●因为以前著名的艺术的文字之作,只有韩非的《说难》让作者心动,但现在的许多精警之作,包括鲁迅的《立论》,这可以证明说话的艺术有了相当进步。(0分)
  ●从侧面、反面、夹缝里巧妙的表现出想说的话,读者对于这种情况也都渐渐敏感起来,体会到那深层的含意。(1分)
  ●这个时期说话难了,必需有所顾虑,因而只能从侧面、反面表现了,从而使读者更加敏感,才使得说话艺术得到相当的提高。(1分)
  ●新文学将白话文欧化,又从外国文中借用了许多活泼、精细的表现,给了我们与言新的力量。可以使我们不便大声说的话,从侧面、反面、夹缝里巧妙的表现出来。(3分)
  ●这时期值得其实是被国民党和日军压迫的时期,报刊、文学,甚至人们之间闲谈受到了限制,他们妄想通过限制语言来掩盖罪行,文人们只能力求用精简的语言来侧面表达。这句话实质上是对国民党和日军这一行为的讽刺。(3分)
  ●“这时期”说话婉转如意,直到侧面、反面、夹缝里表现。其实是借此批评“这时期”社会的黑暗,但又不能直接说,引来杀身之祸,从学会了婉转。(4分)
  第14题(阅读鲁迅先生的《立论》原文,谈谈你对这一作者称为“精警之作”的主旨的理解。)
  这一题共5分。根据参考答案,赋分的细化如下:
  揭露当时社会,1分;说真话碰壁,2分;鼓吹逢迎受欢迎,2分。
  实际上在答题中,由于缺乏背景资料,考生很难从领悟出这篇短文的时代针对性。同时,这一题独立于朱自清《说话》一文的阅读考查之外,考的是鲁迅《立论》一文的主旨。这种“文中有文”、大阅读中“套”小阅读的考查,误使考生沿袭朱自清《说话》一文的阅读思路,导致许多考生认为是联系鲁迅《立论》谈说话的艺术。
  考生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
  ①真理不被承认,谎言却受欢迎。(4分)
  ②是非颠倒,说真话吃亏。(4分)
  ③“说谎话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文章原文)(3分)
  ④对自己喜爱的人或事物,往往为情感所囿,不能得出正确的认知。(3分)
  ⑤对事物要做客观分析,不能一味奉承。(2分)
  ⑥讽刺模糊是非的老好人。(1分)
  ⑦说话要注意场合、对象,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0分)
  ⑧批评教师对学生传授待人处事不讲原则的行为。(0分)
  ⑨证明说话艺术有了相当的进步。(0分)
  考生答题举例
  ●这段描写精细,而且活泼,也能点明了这一段话的主题:“中国人讲究说话。”(0分)
  ●立论要精警,要恰到好处,不必虚伪的赞扬,也不必说的太确切,一切做到中庸之道也就好了。(0分)
  ●学立论的方法是困难的,要不愿说谎,也不遭打,只有用一些奇怪的赐予。(2分)
  ●好话人人爱听,而忠言逆耳,虚伪地去赞赏一个人,使为了讨好,而另一个为了他人好的人却被排斥,实话有时候惨败在谎话面前。(4分)
  第15题(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总结说“我们所希望的只是说得少,说得好”,请谈谈你地理解。)
  这道题是较为开放的试题,答题应侧重在于掌握原文文意的基础上,考生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对这类试题,考生还不适应,大部分考生仅是抄录原文,而没有自己的理解或看法。另外,由原文的“说得少,说得好”拓展开来,或者对文本的相关内容作出你的分析和评判,或者联系社会或者自己的言语交际实际谈理解,要如何展开,扯得多远才符合命题要求,也值得探讨。
  这一题共4分。根据参考答案,赋分的细化如下:
  “说得少,说得好”两方面都必须谈到,每一方面各2分。
  (1)“说得少”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谈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有自己的新思考:
    ①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错话,少说话少出错儿。
    ②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性格或品德。
    ③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阴暗,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修饰。
  (2)“说得好”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谈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有自己的新思考:
    ①不能无视世故人情。②看时候,看地方,看人。③要有礼貌和趣味。
  上述两个方面,考生如果仅仅是抄录原文,没有自己的理解,在该方面只能得1分。
四、阅卷思考:
(1)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较低是文学作品阅读成绩难以提高的最重要原因,复习难以取得明显效益。
(2)高强度训练造成的麻木心理以及不认真审题、凭着经验和习惯对待新题(如第14题、第15题),是事物的重要原因。
(2)语言表述不规范、不严谨,分值较大的试题不列点作答,依旧是十分普遍的现象,需要今后的复习指导中予以注意。【语言表达】

第六大题 语言表达
16、存在的问题:
⑴下联的内容与读书内容无关 ①才艺展现神采飞扬 ②学风荡漾精聚神会
⑵下联内容与读书内容有关但立意不高 ①学生读书头昏脑胀
⑶下联的结构与上联不相对 ①文字浩瀚神游其中 ②文字典雅明志净心 ③学海辽阔心旷神怡
⑷生造词 ①读味扑鼻神清气爽 ②墨味诱人明志净心
正确例子
①文墨飞扬心旷神怡 ②文采四射心旷神怡 ③学海遨游见多识广
④文采四溢气定神闲 ⑤墨韵荡漾心旷神怡 ⑥墨香四溢心旷神怡
17、存在的问题:
⑴表述不当 ①六旬夫妇上公堂:我们要与儿子分居 ②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朋友(盟友)
⑵改变原点 ①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因 吸烟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大敌 吸烟导致心血管疾病
吸烟危害健康 烟是心血管疾病的大敌 ②黄河流量锐减导致全球变暖
⑶不合标题特点要求 黄河流量锐减 全球温暖是主因
正确例子
⑴六旬夫妇上公堂:我们要与儿子分家
⑵全球气温声高,黄河流量锐减 全球变暖导致黄河流量锐减 黄河流量锐减是全球变暖所致 全球变暖引起黄河流量锐减
⑶心血管疾病的大敌是吸烟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因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帮凶 吸烟易造成心血管疾病
18、存在的问题:
⑴未作概括 做人是人生首要目的,不能倒置,只有先学会做人,才会有成功的未来。
⑵未能扣住主题 做人是根本。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在校只为了求取知识,却忽略了做人的道理。活到老,学到老。
正确例子
超前学习造成做人的滞后 学习超前,做人滞后 错位 本末倒置
复习建议:
1、解答对对联的题,应加强语法的复习,系统复习词性、短语等知识,但重在运用而不在名词术语识记。
2、修改病句应注意审题,不能改变原意,还应注意标题的特点,各题应力求规范。
3、图文转换题应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不能以偏概全,导致曲解或肢解了主题。补充对联的一些内容.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下联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割裂:如内涵丰富载笑载言,时文共赏心如止水.

补充一些写得比较好的:
(1)妙笔生花文芳品丽(2)学海徜徉博文强志(3)雅韵留芳心旷神怡(4)时文共赏心领神会

还有一些在形式上,思想上都存在问题的:
(1)金屋藏娇眉来眼去(2)佳人相恋男才女貌(3)醉生梦死寻欢作乐(4)夜里出行鸡飞狗跳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