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岳
大多数都应当承认,在人才培养的发端性思维、善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颠覆传统等创造力发展方面,美国是要优于中国的。这与美国的文理科渗透不无关系:美国大学文科广泛开设理工课程,同时每个理工科学生也要学习经济学、社会学、法律、哲学等文科课程。美国中学的考试制度,毕业水平考试分为语言文学、数学(SAT联考)和科学3种科目,考得很全面,各方面素质都考察了,他们不存在文理科的问题,学生进入高校之后才逐渐向不同专业发展。
我们的文理分科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是弥补人才不足的权宜之计,目的是为了多出专业人才,可这个“权宜之计”一下子“权宜”了几十年,成了与时俱进的教改阻力。为何会有阻力?实施很久的文理分科制度终于凸显出“制度软肋”,功利性太多,工具论太浓,比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社会人文性、胸怀社会的责任感受到了遗弃,缺乏“为孩子终身负责”的远景规划意识,从没有将孩子的和谐需要放在首位,所以,不少人才会对文理渗透的改革困惑不解,大声抵制。这种声音越强烈,就越说明,根深蒂固的分科教育已造成了社会人文素养的断层,成了推行良性教育的“社会绊脚石”,因此,推行文理科渗透措施,就越应成为毋庸置疑、势在必行的教育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