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马上又将会有这么一群孩子,迫不及待地扔下书包,去聚餐,通宵上网,旅行,KTV,闲逛,狂欢……认为自己终于解放了……殊不知,你们离开的,就是天堂。”微博上某位网友的一番话听起来颇有些酸楚。也有网友说:“高考后,我没了目标,没了动力,甚至没了自己。怎么找回自己?”卸下了镣铐,迎来的却是“不能承受之轻”。6月到9月,近三个月时间很可能成为很多高考学生的“真空期”。
高考过后,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小戚感觉“生活一下不一样了,变了一种生活方式。虽然谈不上‘解脱’,但心里确实没什么压力了。”和她的师兄师姐一样,高考后这段时间里她的生活也被一些同学聚会包围着。“假期里我会学开车,继续写我那没完成的小说,还想好好逛逛北京城。”小戚说高考后没有老师押着做卷子复习,感觉有点儿空虚,这也算高考后的一种“症状”吧。
案例一 “平静”地等待高考结果
今年69岁的岳春生经历了1961年的高考,谈及那个时代的高考,他认为关键词就是“平静”。“高考的时候我拿了两支笔平平静静地就去考试了,考完之后就是平静地等待,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年代的风气。”岳春生回忆说,“我们的学习生活一点都不紧张,对高考也不像现在这样重视。那时工农兵很吃香,工人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也很高,上大学并不是升官发财的重要途径。”
岳春生是7月中旬参加的高考,文科不错的他报考了北大中文系。高考过后,他将自己的生活概括为“搞文体、读书报、做家务、访同学、报师恩”:到先农坛、天安门去踢足球,花几分钱去看场电影;那时不兴请客吃饭,他就去找老师、同学聊天;家里开着小作坊,他知道父母辛苦,就去帮忙。可以说,他高考之后的生活“很充实,肩负的责任感也很强”。
8月中旬发榜,岳春生没能如愿考上北大,而是被分配到了北京师专。“心里虽起波澜,也平静地接受了。我当时就憋着劲儿,等大学以后再说。后来我就开始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当老师也要当好。”
1976年,岳春生开始在一七一中学任高中教师,直到2002年退休。他还参加了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届高考监考和阅卷。在岳春生印象里,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的高考和五六十年代还很像,之后社会对高考才逐渐重视起来。“学校开始抓升学率了,许多考生希望通过高考来改变人生轨迹。到90年代,学生就要早晨7点来学校,晚上也有了自习,老师和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慢慢就发展成了今天的态势,很多学生考后开始发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