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一、学院的整体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2003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由锡盟教育学院、内蒙电大锡盟分校、锡盟卫生学校、锡盟民族财贸学校合并组建锡林郭勒职业学院。2004年4月学院领导班子到位,开始进行实质性合并,进行了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确定办学
思路,强化推进就业,建立各级各类组织和各项规章制度,学院的各项工作快速稳步发展。2006年自治区下划锡林郭勒盟牧业学校和锡林郭勒盟牧机学校并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至此完成了全盟范围的职业教育资源优化整合。以上六校大多数具有近50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拥有一定的基础实力。通过整合形成了宽基础、多领域、强群体的职业教育群团。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720人,其中专任教师463人,高级职称177人,研究生45人。全日制在校生4600多人,成人在校生3200多人。学院分五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090亩,建筑面积近13万平方米。设有民族职业中专、机电工程系、民族艺术系、经济系、医学系、师范教育系、外语系、成教部、电大、等9个教学系(校)。现开设有护理、畜牧兽医、水土保持(草原生态保护)、供用电技术、机电一体化、电厂热力机械运行、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汽车运用技术、地矿与矿业、导游、师范教育、民族服饰展演、搏克、马头琴、美术、蒙语播音与节目主持、蒙餐制作、烘焙、计算机、外语等32个专业,大多数专业均为蒙汉双语授课。
(二)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目标
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立足当地、辐射周边,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按着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突出职业技能教育,强化实践教学,大力培养适用型、技能型人才,使培养出来的人员能就业,学到的技术用得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办学定位:以职业技能教育为目的,广泛开展全日制技能教育和成人岗位技能培训,以高职为核心,以中专为骨干,以成教为补充。以机电、高护、畜牧和生态专业为骨干专业,以师范教育为长线专业,以民族文化艺术为特色专业,形成民族职业教育的格局。
办学目标:
第一,成为劳动就业的平台。我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实践技能,培养目的是能就业。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2007年以后,通过我院培养后直接就业的学生每年将达到1000人以上。
第二,成为民族职业教育的基地。在经济转型中,加速少数民族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是使他们有更多机会参与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目前,我院少数民族在校生占学生总数的52.5%。少数民族教师占62%,各盟市的蒙古族学生也慕名而来。通过专业调整、双语教学等方式,将学院办成全区少数民族学生职业技能教育基地。落实杨晶主席关于办好锡盟的民族职业教育的指示。
第三,成为职业转换的中转站。对那些有求知愿望,但按当前的考试制度或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无力继续学习深造,即将成为新一代传统农牧民的农村牧区初高中毕业生授予其专业技术,为其创造二、三产业就业的机会。实现盟委行署提
出的“绿色通道”和“直通车”的要求。到2010年我院每年将有1500名毕业生,其中农村牧区占80%。
第四,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库。地方有什么产业,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技能型人才,尽量占领地方技能人才市场,为重点产业和社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
按照上述目标,学院以市场主体姿态积极投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跨越式前进,解放思想抢占先机,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经营理念,并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学院的各项事业快速发展。除新并入的牧业、牧机两校外,全日制招生从2003年的500人迅速增加到2005年的1885人,就业率达到了83%。2005年,通过自筹资金、招商引资1450万元,新建校舍1.6万平方米,对主校区的校园环境进行了初步改造,对实验实训设备进行了更新。其中学生公寓楼6200平方米、实验楼2800平方米、实验综合楼及学生餐厅6500平方米、建设六个篮球场,当年新增固定资产2500多万元,今年又地校园进行改造,使校园环境有所改
善。 合并后的六校总资产达1亿元。
二、发展规划
到“十一五”末,全日制在校生达到6000人以上,成人在校生稳定在3000人,短期培训每年5000人次,毕业生就业率在80%以上,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7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达3.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力争达到2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