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现任党委书记瞿振元,校长柯炳生。
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学农学院、
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国务院于1954年和1984年将北京农业大学列为全国6所重点院校和全国重点建设的10所高等院校之一。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中央农业部机耕学校合并成立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1953年7月更名为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60年10月,国务院将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1985年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2003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2005年9月16日,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2005年10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视察中国农业大学,祝贺农大建校百年,鼓励学校再创辉煌。
历经百年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为优势和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学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学校现设有13个学院,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医学、哲学等9大学科门类;设有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学校拥有6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共涵盖了24个二级学科;拥有15个部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4个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研究中心,14个部级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3个部级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中国农业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59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教授438人、副教授68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1人、讲座教授4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19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获得者1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获得者55人。聘请了包括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DNA之父”James Watson和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袁隆平教授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我校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11个博士后流动站,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3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7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学、化学两个学科被列入“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并设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4170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420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141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21人。
中国农业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充分发挥高水平教师队伍的优势,积极倡导教研结合,以研促教,拥有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9名北京市教学名师,“作物遗传育种学”和“机械设计制造系列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成了10门国家精品课程和16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17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拥有国家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3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并有效实施,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性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培养了12万余名合格的毕业生,取得了一大批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中国农业大学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以高水平和实用型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服务,在农业与生物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石元春院士主持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许启凤教授主持的“优质高产玉米农大108的选育与推广”获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国家增产粮食100亿千克以上。“十五”以来,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33项,获得授权专利410项。学校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10项,居全国高校第三位。近年来学校在发表国际论文方面更是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06年SCI收录论文数在农学学科列全国第一位,在生物学类列全国第四位,先后有4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CELL》和《NATURE》上发表。
中国农业大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扩大开放、加速国际化进程。学校与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荷兰、挪威、丹麦、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以色列等31个国家和地区的138所大学、研究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校内设有国际学院、中德综合农业发展中心、中以国际农业培训中心等国际教育、科研合作机构。学校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普度大学、美国伊利诺伊(香槟)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在互认学分的前提下开展各种形式的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与日本、美国、法国、丹麦、澳大利亚、德国和英国等国的大学开展学生交换项目。
中国农业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制定并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学校现有63个学生社团,包含公益类、理论学术类、科技实践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类等多种类型;建制完善的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合唱团、管乐团、舞蹈团、戏剧团、民乐团、室内乐团和健美操队等7个分团,这些艺术团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了多个一等奖。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近年来相继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一等奖。中国农业大学橄榄球队是中国大陆第一支橄榄球队,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2006年12月,以我校学生为主的中国橄榄球队,在多哈亚运会橄榄球比赛中获得铜牌,实现中国橄榄球队在亚运会上历史性的突破。
国富民殷、强农为本。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我校百年不变的追求。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与祖国和人民保持着最紧密的血肉联系,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办学传统。今天的中国农业大学保持着传统优势学科,发展着多种交叉新兴学科,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同瞬息万变的世界紧密相连。学校以改革和发展为主旋律,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目标迈进。
中国农业大学专业设置
专业详情请点击:专业设置15926.html 查看
中国农业大学重点专业
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果树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
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畜禽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草业科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果树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师资力量
中国农业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现有专任教师1395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教授372人,占26.7%,副教授791人,占56.7%;博士生导师404人,硕士生导师570人;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8%。在教育部公布的首批百名国家级教学名师中,我校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刘庆昌教授榜上有名,经济管理学院的杨秋林教授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
“两院”院士
娄成后 生物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植物生理学家。
石元春 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著名土壤学家
李季伦 生物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学家。
吴常信 动物科技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动物遗传育种学家。
陈文新 生物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微生物学家。
曾德超 工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农业工程学家。
曾士迈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学家。
汪懋华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工程学家。
戴景瑞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学家。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
彭友良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研究领域:植物病理学
武维华 生物学院教授,研究领域:植物学
李保国 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研究领域:土壤学
李 宁 生物学院教授,研究领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张福锁 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研究领域:植物营养
夏国良 动物医学院教授,研究领域:动物生理生化
康绍忠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研究领域:农业水土工程
叶 德 生物学院教授,研究领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巩志忠 生物学院院长、教授,研究领域:植物学
朱健康 讲座教授,研究领域:植物学
杨贞标 讲座教授,研究领域:细胞生物学
“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人数居全国高校第3位
王学臣 生物学院教授,项目名称:作物抗逆性与水分、养分高效利用的生理和分子基础
李 宁 生物学院教授,项目名称: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克隆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彭友良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项目名称: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成灾机理及调控基础的研究
孙其信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项目名称:农作物杂种优势及其利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巩志忠 生物学院院长、教授,项目名称:作物高效抗旱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基础
李德发 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教授,项目名称:畜禽肉品质性状形成的营养代谢与调控机理
武维华 生物学院教授,项目名称:作物应答高盐、低温胁迫的分子调控机理
中国农业大学就业状况
中国农业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国家指导,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认真贯彻落实“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和学校就业工作会精神,继续秉承“加强引导,及时沟通,热情服务,推荐贤才”的工作宗旨,以毕业生成才为中心,努力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强就业基地建设,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我校毕业生就业。我校近三年本科生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从200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分流来看,保送研究生473人,占13.3%;考取研究生568人,占15.9%;出国学习230人,占6.4%;就业2296人,占64.4%。在签约的毕业生中,从就业地区看,在北京就业的学生最多,占38.6%,其次是沿海及周边地区,占30.4%;从就业行业看,在企业就业的学生最多,占65.6%,其次是教学、科研及机关事业单位,占18.6%。
收费标准
第八条 我校的收费严格按北京市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2011年普通本科学生(含港澳台地区学生)收费标准为:植物生产类、园林、动物科学、草业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学费3000元/(生/年),经济学类(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费按北京市中外合作办学收费标准执行,其余专业学费5000元/(生/年)。
在校生情况
中国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3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5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学、化学两个学科被列入“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学校重视教学质量,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截止06年底,有全日制本科生14488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355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2065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05余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262人,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139人;成人教育学生及网络教育学生35093名。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校庆50周年庆典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2005中国农业大学本科专业实力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