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材料1、2,说明材料2与材料1相比有什么重要变化及其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2)比较材料1、2、3,说明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3)根据材料3,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说明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与性质。
(4)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36、答案要点
(1)根据材料2与材料1,反映了抗日民主政府与工农民主政府相比有几个重要变化:第一,由工农民主专政转变为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抗日民主专政。在政权组成人员上实行“三三制”。第二,革命任务由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转变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第三,由独立于国民党之外的政权转变为中华民国的地方政府。第四,权力机构由工农兵代表会议转变为参议会,以便与国民党统治区的参议会系统相一致。
促使这些变化的原因在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逐步深入,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的意愿,从民族大义出发,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后,为适应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布取消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称号,从而使革命根据地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变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2)工农民主专政、抗日民主政权、人民民主专政虽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与特点,但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由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组成的新民主主义政权,在本质上同属于一个政权体系,反映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特点。区别在于在不同时期政权的阶级构成不尽相同。工农民主专政是以工人、农民为主,包括小资产阶级在内的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权的阶级成分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等;人民民主专政由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组成。
(3)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其主要内容是:第一,阐明了新中国政权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而不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第二,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内部各阶级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指出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人民共和国的基础,民族资产阶级还有很大的作用,但不应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地位。第三,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任务及民主与专政的相互关系,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反动派的专政两个方面的结合,只有对敌人实行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只有发扬人民民主,才能对敌人实行有力的专政。第四,阐明了新中国的对外政策,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必须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同时要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在互利的条件下和外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总之,《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既与地主资产阶级专政有着本质的区别,又与马克思、列宁论述的无产阶级专政不完全相同。它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共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独特创造,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4) 人民民主专政之所以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是因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打碎敌人的国家机器,建立人民自己的国家政权。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为解决这个革命的根本问题,先后提出过“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国”等救国方案,并进行过多次英勇的斗争,但都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人民革命战争实践中,不仅找到了中国革命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而且积累了建立和发展农村根据地政权的丰富经验,创造了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本特征的人民民主专政,从而解决了国家政权这个革命的根本问题。
人民民主专政之所以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纲领,是因为中国革命是分两步走的,革命在全国胜利后,只是走完了第一步,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接着就要不停顿地走第二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因此,不能满足于以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来维护和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而是要以此作条件,使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入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进而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纲领,也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目的和任务。
37.材料1
要实现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经济发展方式一般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发展的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集约型发展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发展的方式。
材料2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半个世纪,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但是,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继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和基本思路是什么?
(3)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关系?
(4)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消费比重偏低;投资比重过大;贸易顺差过大。第二,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三,资源消耗过高;科技贡献率低。总之,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虽然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小成就,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仍很突出,自然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实现“三个转变”: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第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第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已经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3)速度、结构、效益、质量是辩证的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第一,经济发展速度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有效益才有实在的速度;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发展速度为条件,有一定的速度才能有效益。第二,结构是速度和效益的基础。结构合理与提高效益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持续的经济增长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结构合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第三, 质量是速度、结构和效益的最终反映。发展速度、合理的结构、良好的效益,最终是通过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来体现的。 在处理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关系时,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结构合理是手段,效益是保证,质量是体现。从根本上说,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财富增加了,才有利于处理好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协调好重大的结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并取得较高的质量。
(4)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发展道路,基本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从根本上说,工业化过程就是伴随科技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第一,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第二,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第三,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第四,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此外,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38.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Ⅰ
下列是关于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材料
自1958年1月,《罗马条约》生效、欧共体成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西欧经济一体化取得巨大成就。1993年1月建立了欧洲统一市场。1993年11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成立欧洲联盟。1995年1月瑞典、芬兰、奥地利加入,使联盟由12国扩大为15国。1999年1月1日欧元如期启动,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国际货币体系中最重大的变革。2002年1月1日起,除英国、瑞典、丹麦外的欧盟的12个国家开始使用共同的货币欧元,实现了经济货币联盟计划同时,欧洲联盟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建立了欧洲经济区,在经济区内做到商品、资本、劳务、人员的自由流动,创建了以德国为主体的由西欧18个国家组成的内部大市场,人口达到3.8亿。欧洲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大大刺激了其他地区一体化的发展。2004年5月,欧盟再增加十个成员国,这意味着欧盟将向“大欧洲”设想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05年,欧盟宪法在法国和荷兰全民公决时受阻。
请回答:
(1)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分析说明欧盟的前身欧共体成立的主要原因和欧元启动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从欧盟一体化进程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辩证关系
参考答案:
(1)为了避免欧洲大陆再次发生战争,也为了尽快恢复欧洲经济,并在美苏两大集团对抗的夹缝中求得发展,法国率先提出欧洲联合的设想。 2002年1月,欧元正式在当时欧盟的12国流通。欧元的启动大大激发了欧盟的经济活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为欧洲联盟加速政治经济一体化奠定基础。同时,也是对国际储备中美元独占鳌头的冲击,使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美元、欧元和日元对峙之势。
(2)从欧盟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并行不悖的。①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活动国际化加深和国际经济竞争加剧的产物。②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矛盾的统一体。尽管区域集团化多少具有排他性,但有成效的区域组织都努力把地区经济与全球经济衔接起来,又具有开放性的一面,因而从长远和总体上看,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选做题Ⅱ:下列是一组有关发达国家的材料
材料1: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约20多个,它具有与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相适应的国民经济结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世界前列,生产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在战后几十年里,发展虽有起伏,但总的看无论速度、规模、质量都大大超过历史上有过的最好记录。
材料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具有跳跃性,各国垄断资本及其国家的实力对比不断发生变化。资本力量增强的国家要求按照新的资本实力对比在经济上重新瓜分世界,而资本实力相对减弱的国家则要维护其既得利益,不甘心从已占有的势力范围中退让出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连绵不断的贸易战、投资战、货币战,就是这种矛盾斗争的表现。由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性增大,因此它们之间的国际调节和合作也在发展。
材料3:
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困扰和大量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如财政赤字连年扩大,结构性失业持续存在,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发达国家间经济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还有一些体制性的问题,如福利制度的危机、金融体制不健全所蕴含的危机。当代资本主义由于其基本矛盾无法根本化解,因此,结构性的失衡和综合性的危机也在同步发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试分析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2试分析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的本质和实质。
(3)结合材料3试分析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
选做题Ⅱ答案要点:
(1)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较快,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有:第一,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仍有活力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二,经济体制与政策的调整,包括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第三,建立国际金融与贸易体制。战后,各种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盟空前发展,欧洲联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西方国家相互投资、互为市场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趋向。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在协调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存加深及协调的加强,有利于缓和彼此间的矛盾,促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第四,利用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延续半个世纪之久的世界和平局面和这些国家内部阶级斗争明显趋向缓和,使发达国家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来发展社会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第五,掠夺第三世界廉价的原材料和燃料,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有着复杂多样的表现形式,但其本质都是按资本及其实力在经济上瓜分世界。这是由垄断资本无限追求垄断利润的本性决定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一方面矛盾斗争,另一方面妥协协调,两者并存。但协调只是暂时的、不稳定的,而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绝对的。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实质上是以维护本国垄断资本利益为基本内容的既斗争又联合的关系,而实力是瓜分利润的依据。
(3)当代资本主义由于其基本矛盾无法根本化解,因此,结构性的失衡和综合性的危机也在同步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存在的深层矛盾是: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克服市场经济弊端的同时,又带来了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矛盾。其次,科技革命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的同时,又造成结构性的失业,使得社会贫富分化加速发展。第三,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扩展中也加剧了各种固有的矛盾,南北贫富鸿沟日益加深。而且在资本的国际循环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中,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若遇厄运出现危机,就会阻滞资本的国际循环,若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国际竞争,势必构成对发达国家的严重挑战,这又是资本主义发展遇到的一个两难问题。第四,跨国和全球经济活动大大扩展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同时又造成严重的经济失控现象。总之,根本的问题还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也就为它的根本改造创造了种种物质条件和社会形式。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面对的最大难题和存在的根本矛盾仍是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这是深层次的矛盾。资本主义可以通过对经济体制和政策的不断调整来缓和这一矛盾,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基本矛盾。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