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D.价值和使用价值共存在于商品统一体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使用价值与价值共存于一个统一体(商品)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相互排斥的。它们的矛盾性表现在商品的生产者和购买者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其次,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即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12.通常,阳光和空气等非劳动产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但都不是商品。而有些企业却专门收集新鲜空气,并予以出售。新鲜空气成为商品的根本原因是:
A.现在城市污染严重,人们不能随便获得新鲜空气
B.企业在收集新鲜空气的过程中付出了人类劳动
C.企业收集新鲜空气的主要目的是交换,以便满足他人的需要
D.新鲜空气是比较容易收集,成本低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具有的效用或有用性,即它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通常,阳光和空气等虽然有使用价值,但都不是商品,是因为这时的阳光和空气都是非劳动产品,即没有凝结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而企业在收集新鲜空气的过程中由于付出了人类劳动,同时企业收集新鲜空气的目的是为了交换,即以满足他人需要为目的,因而成为了商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13.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
A.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特指商品的有用性
C.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范畴的理解。
一切商品都是人类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花费了一定数量的劳动,这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体力和脑力的耗费。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因而它们可以按照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14.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而价值是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下列关于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表述,正确的有:
A.使用价值是永恒范畴,而价值是历史范畴
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C.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创造的,而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
D.使用价值和价值既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又相互对立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或二重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首先,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存在于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之中,是个永恒的范畴。它不反映人们的生产关系,不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中,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次,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创造的,而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最后,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同时又有价值,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的存在必须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有价值的东西肯定有使用价值,而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则不一定有价值,两者并非互为前提的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15.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因素,缺一不可。当生产者把商品卖给消费者时:
A.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B.生产者既实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实现了商品的价值
C.生产者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却让渡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D.消费者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却支付了商品的价值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对立。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的。这是因为,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从性质上讲,它是为社会、为别人的,而不是为商品生产者自己的。因此,商品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有意义的是价值,因为他生产商品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为此就必须让渡这个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商品购买者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这个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内在的矛盾,必须通过市场进行交换才能解决。交换成功了,生产者得到了价值,购买者获得了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别得到了实现,它们的内在矛盾也得到了解决。如果交换不成功.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不能实现,它的内在矛盾就表现出来了。马克思把这个交换行为叫做“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在此应该注意的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不是说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因为商品间交换的基础——价值,必须是同质的,而不同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不同质的,是无法比较大小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5页;《大纲解析》第78页。
1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的区别在于:
A.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的人类劳动
B.不同的具体劳动的质不同,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
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D.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并不是说它是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而是指它在生产商品的过程中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使商品的使用价值的作用范围增大。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本身的属性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形成价值的惟一源泉。在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条件下,要确定不同的商品交换比例,有必要把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化为同质的抽象劳动。只有把劳动看作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只有经过这样的抽象,人的劳动才是同质的,才有可能相互比较。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而具体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性条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6页;《大纲解析》第78页。
17.劳动生产率通常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另一种是用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
B.劳动者技术的平均熟练程度
C.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D.生产过程中分工和协作的合理程度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商品的价值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它通常以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一件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计量。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主要的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生产过程中分工和协作的合理程度;生产管理的效能;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质量或性能和生产的适度规模,以及自然资源的丰度,等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7页;《大纲解析》第79页。
18.在现实生活中,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增加了产出与投入比,与同行其它企业相比,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形成更多的价值量,这种现象表明:
A.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C.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19.劳动生产率是生产某种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的效率,而劳动时间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天然尺度。下列关于商品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A.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B.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样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
C.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D.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变,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会影响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商品的价值量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从而引起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因为,劳动生产率总是具体劳动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而作为抽象劳动在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如8小时所创造的价值量不因劳动数量变化而改变,因而生产单个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便越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少,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便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大。所以,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关系,而和商品的价值成反比关系。
但是,如果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只是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则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降低,而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价值不变。因而,该生产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不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而且所创造的价值总量也会增加。
因此,第18题的正确答案是BD选项;第19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7页;《大纲解析》第79页。
20.马克思说:“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这是因为劳动产品一旦采取商品形式就会表现为:
A.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具有等同的价值的形式
B.人们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取得了劳动产品具有一定价值量的形式
C.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互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交换即物和物之间关系的形式
D.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具有的拜物教性质。
拜物教是人们把某种物体和现象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宗教信仰。在私有制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劳动、价值和货币等等本是人手和人们生产关系的产物,但却表现为独立于人之外而存在,并支配着人的活动和命运的神秘力量。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人和人的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和物的关系的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对商品的神秘观念。商品之所以具有神秘性,是从商品形式本身产生的。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商品具有的拜物教性质,“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因为在私有制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表现出来,这又是通过劳动产品的交换使生产者发生关系的。于是,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被歪曲了,“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拜物教既然来源于商品形式本身,以及生产它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按照马克思的意见,在一切存在商品关系的生产形式中,商品拜物教也就必然存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题的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07页;《大纲解析》第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