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考研 - 招生专业目录 - 正文

2015上海大学学硕考研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来源:2exam.com 2014-9-4 7:41:35

据结构
  悉尼工商学院:
  01-05方向:管理学与管理科学方法;
  06、07方向:信息管理综合知识
  备注:
  本专业欢迎各类理工科学生报考,入校后应至少补习二门本专业本科生学位课程。
  120201会计学
  本专业旨在培养系统掌握前沿会计理论与管理基础理论,具备企业CFO及高级会计人才的优秀综合素质,富有战略眼光、国际视野及开拓精神的会计领域高级管理型与研究型人才。研究生毕业后能胜任各类大中型企业、金融及证券机构、中外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的会计、审计及财务管理等管理工作,也能从事本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本专业学术梯队完整,结构合理,师资队伍素质高,近年来,独立或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各类课题十多项,系统出版了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主要课程教材,积极参与企业各类咨询活动,为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研究方向:
  01.会计理论与方法
  02.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
  03.审计理论与方法
  指导教师:
  任永平教授、徐宗宇教授、张佳春教授;戴书松副教授、李远勤副教授、陈可喜副教授、李寿喜副教授、许金叶副教授、陶伟副教授;陈溪博士、毛丽娟博士、王瑶博士、邬烈岚博士、吴建刚博士、方宗博士、邵建军博士、杜颖洁博士、吕怀立博士、王晶晶博士等。
  招生人数:1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26会计学(含基础会计、财务会计)
  5.理财学(含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202企业管理
  本专业旨在培养精通管理理论、熟悉管理实践,知识面宽、理论应用能力强,国际化视野和本土智慧兼备的管理人才,毕业后适合到跨国公司、大中型企业担任中层管理人员,也可从事研究、咨询和教学工作。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教学和研究中注重与国际接轨,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需求接轨。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以及大量政府部门、企业的研究咨询课题,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了保障,毕业的学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研究方向:
  01.营销管理
  02.战略管理
  03.人力资源管理
  04.物流管理
  05.技术经济与管理
  指导教师:
  管理学院:
  唐豪教授、张昊民教授、储雪俭教授、李红教授、孙继伟教授、范小军教授;李怀勇副教授、马进军副教授、严国樑副教授、赵先进副教授、林英晖副教授、李燚副教授、赵晓敏副教授、于晓宇副教授、马君副教授、王振源副教授、胡晓龙副教授、王家宝副教授、刘婷副教授;朱晓霞博士、王志良博士、许科博士、万莉博士、单娟博士、魏轶华博士、赵蕾博士、王珂博士、颜卉博士、李倩倩博士、赵红丹博士、范丽先博士、贡小妹博士、仲维亚博士、刘祯博士等。
  悉尼工商学院:
  田圣炳副教授、帅萍副教授、胡笑寒副教授等。
  其中:01-05方向在管理学院培养,01、02、04方向有部分在悉尼工商学院培养
  招生人数:28(管理学院)+3(悉尼工商学院)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27企业管理综合理论与知识
  5.营销管理(管理学院复试科目)或管理学(悉尼工商学院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203旅游管理
  放眼21世纪中国及世界的旅游业发展,本专业致力培养一专多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旅游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旅游产业现状与动态,具备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能力的从事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企业经营和旅游规划与策划的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指导教师长期从事旅游理论与应用开发的研究,发表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论著,承担了近百项国家、省市级及企业旅游课题研究、旅游规划项目、重大决策咨询项目等,为学生的专业研究与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研究方向:
  01.旅游规划与开发
  02.旅游企业管理
  指导教师:
  陈建勤副教授、俞海滨副教授、郭颂宏博士。
  招生人数: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28旅游学
  5.综合知识(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401行政管理
  本专业培养具有行政管理、公共政策、行政制度与行政法学等领域的扎实理论素养,掌握现代中外行政管理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能够胜任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新闻文化单位和科研机构的行政管理工作,具备学术研究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实践调研能力与政策制定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本专业学科发展既注重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论与实践,又紧密联系中国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聘请多位政府部门与企业高层领导担任兼职教授,并与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互动良好的"研究-实践"协作关系。
  本专业依托社会学学科和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特色鲜明,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2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学院还专门设立了"费孝通奖学金",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通过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研究方向:
  01.行政管理
  02.公共政策
  03.社会组织管理
  04.比较行政制度
  指导教师:
  张文宏、刘玉照、沈瑞英、范明林、张佩国等5名专职教授及周雪光等多名兼职教授和4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656行政管理学
  4.892政治学原理
  5.综合知识(复试科目)
  备注:
  1.本专业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
  2.联系方式: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办公室,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邮编:200444
  电话:(021)66137108E-mail:chen.xiaohong@shu.edu.cn
  120501图书馆学
  21世纪的图书馆学,是对知识信息在思维与技术交融意义上进行收集、整合、挖掘和增值的科学。本专业强调对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学的研究,注重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本专业理论联系实际、适应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的需要,面向知识经济导向下的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和实践领域,培养熟练掌握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献管理技能相结合的、适应复合图书馆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图书馆工作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近年来,本专业承担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教育部高校古籍委基金以及市科委、市教委的科研项目,发表专业核心期刊论文200多篇,在国内图书馆学界有相当的知名度。
  研究方向:
  01.数字图书馆理论和技术研究
  02.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研究
  03.信息咨询与服务研究
  指导教师:
  吕斌教授、李国秋教授、赵伯兴研究馆员及副研究馆员等12人。
  招生人数:6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52图书馆学概论
  4.883情报检索语言
  5.信息资源管理(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502情报学
  21世纪的情报学,是对知识信息的应用价值在思维与技术交融意义上进行挖掘的科学。本专业强调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必须扎根实践、贴近市场,面向信息经济导向下的信息化的现实领域,为有效提高社会组织的竞争力服务。
  本专业拥有上海大学情报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竞争情报工作室、信息分析与测评研究中心、学术传播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
  研究方向:
  01.情报理论与方法
  02.工商(竞争)情报
  03.行业与战略情报分析与研究
  04.情报服务技术
  05.知识产权信息管理
  指导教师:
  吕斌教授、李国秋教授、李红教授、赵伯兴研究馆员及副教授多名。
  招生人数: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53信息资源管理
  4.883情报检索语言
  5.数据结构与应用算法(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503档案学
  本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改与研究、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等各方面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拥有国家精品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上海市教育高地、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上乘。与上海地区实践部门建立广泛联系,形成"校局馆"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在全国档案学界影响广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具有坚实的档案学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适应信息管理及国家档案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本专业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9人,上海市档案局馆兼职教授9人,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各研究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在全国影响较大。
  研究方向:
  01.档案信息化
  02.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03.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发展
  指导教师:
  上海大学档案学专业:金波、潘玉民、丁华东、于英香等教授及多位副教授。
  上海市档案馆:邢建榕、庄志龄等多位研究馆员。
  招生人数:2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654档案学概论
  4.884档案管理学
  5.电子文件管理(复试科目)
  130100艺术学理论
  上海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也是艺术学升为门类以后第一批获得"艺术学理论"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目前,本学科共承担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7项。本博士点近五年出版的学术专著多次获得学术界的好评,发表的论文多次被国内外重要刊物转载和索引。
  艺术学理论专业从宏观和微观视角,研究艺术的现象与本质,是门艺术与哲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人类学、比较学、经济学、艺术史学等相结合的学科。从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发展、艺术创造、艺术鉴赏、艺术传播、艺术生产与市场等各个方面,归结到人类艺术发生与发展的规律、未来的走向及变化。本学科拟在加强艺术哲学、中外艺术史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关注新的方法论、艺术批评和艺术产业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强化对中国艺术思维、中外艺术史论的新研究,另一方面加大对当下纷繁复杂的视觉艺术和各种新艺术样式的探索,体现海派文化的地域特点,并力图在上述方面培养学生。
  本科学目前有艺术理论、中外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产业与市场、艺术传播的理论及历史、艺术管理、公共艺术理论、当代艺术研究八个研究方向,坚持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在掌握基本的艺术学理论和至少熟知一门艺术样式的基础上,了解艺术发展的基本历史,学会用艺术学基本原理分析当代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掌握艺术管理的基本理论,解剖当前艺术产业与管理等问题。公共艺术是面向大众生活空间的艺术创作与传播的研究,是结合现代人文关怀,跨学科,多领域,综合性的艺术理论研究。当代艺术研究是面对中外当下艺术创作、展示、传播及历史文化的影响与价值研究,是基于艺术当代性特点密切联系于艺术策展、艺术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研究方向:
  01.艺术理论研究
  02.中国艺术史研究
  03.艺术产业与艺术市场研究
  04.艺术创意学
  05.艺术创意学研究
  06.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研究
  07.艺术传播的理论及历史研究
  08.艺术管理研究
  09.公共艺术理论研究
  10.当代艺术研究
  其中01-06方向在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培养,07-10方向在美术学院培养。
  指导教师:
  蓝凡教授、金丹元教授,林少雄教授、赵伟平教授、陈平教授、邹其昌教授、罗宏才教授、潘力教授、曹意强教授、陈燮君教授、马驰教授、曾军教授、张建军教授、王洪义教授、西沐教授、罗杨教授、胡懿勋副教授、马琳副教授、李晓峰副教授、赵晓红副教授等正副教授等多名。
  招生人数:12(美术学院)+14(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美术学院:201英语一
  影视艺术技术学院: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4德语(二外)或245法语(二外)
  3.626艺术学理论
  4.852中国艺术史(01-06方向)
  853中外美术史(07-10方向)
  5.复试科目:艺术基本理论和艺术作品分析(01-06方向)
  专业写作;专业面试;英语面试(07-10方向)
  备注:
  报考本专业的考生可在国家规定的全国个报名点报名考试。
  艺术产业与管理方向优先考虑有一定文化艺术管理经验的考生。
  130200音乐与舞蹈学
  该专业力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音乐理论研究能力的高级人才(包括演唱、演奏理论研究)。同时培养学生掌握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树立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的高级音乐专业研究人才。
  该专业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导师队伍有着教高的音乐创作与音乐研究实力,并且取得了相应的学术成果。
  研究方向:
  01.作曲理论、中西方音乐学
  02.音乐表演理论(包括键盘乐器、弦乐器、声乐)
  招生人数:4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47音乐理论基础(含中外音乐史和作品分析)
  4.876音乐专业创作(01方向)或877声乐演唱及器乐演奏(02方向)
  5.复试科目:视唱练耳、和声、面试
  备注:
  报考本专业的考生须在上海市参加报名和考试。
  130300戏剧与影视学
  本学位授权点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积累了丰富而扎实的成果,在电影研究、电视研究和戏剧戏曲研究等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方向。本学位授权点其主干方向电影研究是国内该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华语电影研究不但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具有广泛影响。同时,本学位授权点在当代影视批评和影视产业研究、戏剧戏曲研究方向上也积累了丰富的成果。近年来,本学位授权点与上海本土的文化与产业保持紧密联系,重视对上海电影史和传统电影理论的发掘与探索,以理论批评介入当下影视产业与创作实践,注重中外戏剧的比较理论、戏剧与影视的互动研究,以及当代戏剧创作与实践的研究,切实影响了上海乃至全国的影视与戏剧的文化生态建构。
  上海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目前设有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戏曲学三个二级学科。
  电影学专业以多元的方法论视角,研究电影艺术,电影产业和电影文化现象,包括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等方向。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有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基础,坚持艺术、技术结合,熟悉电影运作过程,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制作或管理工作的创新型人才。
  广播电视艺术学是高新技术与人文艺术科学交叉的产物。本专业不仅要从人文学科的角度研究影视艺术理论及影视文化传播,更从学科综合的角度研究影视制作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与之相关的高新技术。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广播电影电视艺术学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富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或教学工作的能力,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戏剧戏曲学专业是一门研究戏剧的现象和本质、历史和理论的学科。本专业包括中西戏剧比较、中国戏剧史两个研究方向,着重对不同戏剧传统以及戏剧与其他门类的比较,及中国戏剧的发生与发展历史研究,来掌握比较扎实的戏剧理论基础和比较广泛的专业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本专业导师在这两个研究方向上有一定的国内外影响。
  研究方向:
  130301戏剧戏曲学:
  01.中西戏剧比较
  02.中国戏剧史
  03.剧团剧场管理
  130302电影学:
  01.电影理论与批评
  02.中外电影史
  03.电影制片管理
  04.电影导演研究
  05.科教纪录片研究
  06.电影产业与新媒体研究
  130303广播电视艺术学:
  01.影视理论研究
  02.影视编导研究
  03.电视经营管理研究
  04.电视创作研究
  指导教师:
  戏剧戏曲学:蓝凡教授、朱恒夫教授、赵晓红教授、廖亮副教授等。
  电影学:陈犀禾教、聂伟教授、程波教授、徐杰教授、马宁副教授、葛颖副教授、黄望莉副教授、王艳云副教授、徐文明副教授、陈晓达副教授等。
  广播电视艺术学:金丹元教授、曲春景教授、林少雄教授、张文俊教授、刘海波教授、刘日宇副教授、孙永超副教授、张斌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6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戏剧戏曲学:
  3.642中西戏剧理论基础
  4.867中国戏剧史
  5.复试科目:戏剧戏曲基本理论和戏剧戏曲作品分析
  电影学:
  3.643电影史与电影理论
  4.868电影产业与文化
  5.复试科目:影片分析
  广播电视艺术学:
  3.644影视艺术理论
  4.869中外电视史
  5.复试科目:影视作品分析
  备注:
  1.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限制:色盲、色弱。
  2.欢迎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考生报考。
  130400美术学
  本专业包括我校美术学院油画、水墨画、版画、雕塑、美术史论、美术教育、当代艺术等重要学科,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艺术发展的高级研究专门人才,在教学安排上将从理论到实践诸方面加强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使学生的艺术能力与艺术思想均得到高层次的巩固和提高,并能从事上述各科的艺术创作、艺术研究、艺术教学与艺术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正副教授众多。在国内外大型美展中多次荣获多项国家级、上海市级各类大奖,并在艺术领域中享有相当高的声誉及影响。
  研究方向:
  01.架上绘画
  02.水墨画
  03.雕塑艺术
  04.版画艺术
  05.美术史论
  06.美术教育
  指导教师:
  潘耀昌教授、王孟奇教授、陈平教授、王洪义教授、章德明教授、姜建忠教授、黄阿忠教授、杨剑平教授、张海平教授、王建国教授、徐龙宝教授、周国斌教授、罗宏才教授、李超教授、朱国荣教授、王文杰教授、浦捷教授、潘力教授等50名教授、副教授、兼职教授。
  招生人数:29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初试科目:
  方向01:627素描人物;854油画人物
  方向02:628水墨基础;855命题创作
  方向03:629素描人体;856泥塑人体
  方向04:630素描;857色彩
  方向05:631美术理论;853中外美术史
  方向06:631美术理论;853中外美术史
  4.复试科目:
  方向01、02、03、04:专业创作;面试(专业、英语)
  方向05、06:专业写作;面试(专业、英语)
  备注:
  1.本专业学制三年。
  2.报考美术学05方向、06方向的考生可在国家规定的全国各考点报名考试;
  报考美术学(01、02、03、04方向)的考生须在上海市参加报名和考试。
  参加复试的考生资格审查时须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431室,提交5张以上个人具有代表性的创作作品照片或光盘。
  3.联系电话:021-66134153联系人:芮希彦
  130500设计学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设计艺术的高级专业人才,使学生在掌握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深入系统地进行公共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壁画艺术、数码交互艺术、都市手工艺(玻璃、陶瓷、首饰、织绣、漆艺、综合材料、非遗研究)、会展艺术与技术、城市艺术体验设计、建筑艺术设计、城乡规划与设计的理论研究与设计技巧的训练,在设计思想与设计表现上达到更高的境界,成为本专业的教学、理论研究与知识产业研究高层次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并拥有相应的设计工作室和外国专家工作室。参与多项国家级和市级的设计课题,多项获奖,成果丰硕,在设计艺术领域颇有声望。
  研究方向:
  01.公共视觉传达设计
  02.环境艺术设计
  03.壁画艺术
  04.数码交互艺术
  05.都市手工艺(玻璃、陶瓷、首饰、织绣、漆艺、综合材料、非遗研究)
  06.会展艺术与技术
  07.城市艺术体验设计
  08.建筑艺术设计(设计研究、理论研究)
  09.城乡规划与设计
  10.设计艺术理论与历史
  其中,01-09方向在美术学院培养,10方向在数码艺术学院培养。
  指导教师:
  美术学院:
  01-09方向:汪大伟教授、黄建平教授、武云霞教授、杨清泉教授、关阳教授、罗林教授、王海松教授、田云庆教授、刘森林教授、陈青教授、庄小蔚教授、董卫星教授、何小青教授等34名教授和副教授。
  数码艺术学院:
  10方向:邹其昌教授。
  招生人数:18(美术学院)+6(数码艺术学院)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初试科目:
  方向01:632人物线描写生;858视觉传达设计
  方向02:633环境艺术设计理论;859环境艺术设计基础
  方向03:632人物线描写生;860壁画创作
  方向04:635造型基础(非艺术类专业考生考636逻辑演义);861创意文案
  方向05:630素描;857色彩
  方向06:637展示设计;862展示基础理论
  方向07:638城市艺术体验原理;863城市艺术体验设计
  方向08:639中外建筑史;864建筑设计理论
  方向09:657城乡规划原理;894城乡规划相关知识或895人文地理相关知识
  方向10:640设计艺术理论;865设计艺术史
  4.复试科目:
  01-07方向:专业设计;面试(专业、英语)。
  08方向:建筑艺术设计(复试科目)或理论阐述;面试(专业、英语)。
  09方向:城乡规划与设计(复试科目)或理论阐述;面试(专业、英语)。
  10方向:专业写作;面试(专业、英语)。
  备注:
  1.本专业学制三年。
  2.报考08、09、10方向的考生可在国家规定的全国各考点报名考试;
  报考(01-07方向)的考生须在上海市参加报名和考试。
  参加复试的考生资格审查时须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431室,提交5张以上个人具有代表性的创作作品照片或光盘。
  3.联系电话:(美术学院)021-66134153联系人:芮希彦
  (数码艺术学院)021-69982484联系人:高素琴

  010100哲学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是我校"211"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宗教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等多个二级学科。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教授5人,副教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6人。本学科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条件良好,目前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并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和合作关系。本学科在专业教育上,注重系统的专业素质、学术能力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以培养具有较高哲学素养、理性精神、能够独立从事哲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及其相关管理和教学等工作的人才为目标。
  研究方向:
  01.价值哲学
  02.生态哲学
  03.科学哲学
  04.技术哲学
  05.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
  06.科技与社会
  07.中国哲学传统与当代中国
  08.外国哲学与当代社会发展
  09.宗教哲学
  10.逻辑思想比较与逻辑哲学
  指导教师:
  陈新汉教授、王天恩教授、欧阳光明教授、宁莉娜教授、徐琴教授、沈海燕教授及多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1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45哲学综合
  4.870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或871中国哲学史或872西方哲学史
  5.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或中国哲学史或西方哲学史或科学技术哲学概论(复试科目
  备注:
  复试笔试科目与初试科目不得重合。
  020100理论经济学
  本学科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具备宽阔视野、创新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社会经济工作适应性强,并具有独立理论研究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本学科师资队伍素质高,结构合理,承担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批省部级和上海市的科研项目,具备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研究与应用基础。自2004年以来,本学科已培养近100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主要在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教学、科研、政策研究和公司管理,为国家和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研究方向:
  020101政治经济学(经济学院暂不招生,招生信息请见社会科学学院)
  020104西方经济学
  020105世界经济
  0201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指导教师:
  020104西方经济学:韩太祥、金俐、詹宇波、王学斌副教授等。
  020105世界经济:沈瑶、董银果、董有德、何树全教授等。
  0201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聂永有教授、乌力吉图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13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报考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01英语一或203日语两选一)
  3.303数学三
  4.882现代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5.复试科目:
  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前沿
  世界经济:世界经济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20101政治经济学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为指导,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研究,以及对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理论上的发展和创新展开深入的研究,致力于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运行和未来发展进行应用研究。(1)借鉴和吸收经济学研究方法上的新发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2)通过方法论上的创新,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逻辑体系做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3)对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实践活动,包括立足于中国人口众多的现实、致力于解决城乡差距、拓展新型工业化路径、在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的条件下促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及收入分配与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发展等方面进行对策性研究。
  研究方向:
  0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02.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与社会转型
  03.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
  指导教师:
  刘铮教授、徐鼎亚教授、翁志勇副教授、焦成焕副教授、艾慧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7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5.现代经济学(复试科目)
  备注:
  参考书可由上海大学出版社联系邮购。
  020200应用经济学
  本学科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具备宽阔视野、创新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社会经济工作适应性强,并具有独立研究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本学科师资队伍素质高,结构合理,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重大课题,一批省部级和上海市的科研项目,具备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研究与应用基础。自1996年以来,本学科已培养1000多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主要在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教学、科研、政策研究和公司管理,为国家和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研究方向:
  020202区域经济学
  020204金融学
  020205产业经济学
  020206国际贸易学
  020207劳动经济学
  指导教师:
  020202区域经济学:陈秋玲、吕康娟教授,祝影、何丰、叶明确、陈跃刚副教授等。
  020204金融学:应益荣、王国松、殷凤教授,桂詠评、李双、倪中新、黄学庭、李敏、祝波、杨奇志、王时芬、赵贞玉、李武、朱立芬、唐葵、尹应凯、余玖玖副教授等。
  020205产业经济学:唐豪、李骏阳、史东辉、聂永有教授,巫景飞、张赞副教授等。
  020206国际贸易学:沈瑶、董有德、王建华、董银果教授,董勤、程铭、马丽娟、孙赫、杨玲副教授等。
  020207劳动经济学:刘铮教授,詹宇波、许玲丽、毛雁冰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5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报考产业经济学201英语一或203日语两选一)
  3.303数学三
  4.882现代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5.复试科目: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与国际金融学概论
  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27000统计学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能够利用概率统计知识解决经济管理中遇到的随机现象问题,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创新开拓精神和事业献身精神的高级统计人才。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气氛活跃。目前,主要开展国民经济核算、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与设计以及风险的统计度量与管理等应用研究。所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数据分析、统计信息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等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统计研究和教学工作。我们热忱欢迎理工科、统计、经济、金融等有关专业的考生报考。
  研究方向:
  01.国民经济核算
  02.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
  指导教师:
  应益荣教授,倪中新、叶明确、李武、何树全、许玲丽、黄学庭、赵贞玉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9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82现代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5.应用统计学(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30100法学
  2015年上海大学法学专业继续作为一级学科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本专业现有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调解与仲裁、知识产权等11个研究方向。法学理论侧重于当代中国法学理论、西方法学理论、比较法学和法律社会学;法律史以中国法律史学、外国法律史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对世界上不同的法系、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历史阶段的法律制度、法律意识形态、法律组织等进行研究,揭示其产生、演变和发展的规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主要研究中国宪法学、中国行政法学、比较宪法学、比较行政法学等;刑法学涵括中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犯罪学、经济犯罪研究、犯罪心理学等研究领域;民商法学侧重于民商法总论、物权法、债权法、公司法与证券法、破产法与保险法等方面的研究;诉讼法学以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诉讼证据理论、司法理念与司法现代化问题等为研究重心;经济法学主要研究金融法、财税法、公平交易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主要研究环境法、自然资源法、国际环境法等方面内容;国际法学(国际经济法学)主要研究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海事法、国际商事仲裁法等;调解与仲裁主要研究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和仲裁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中西方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比较等;知识产权主要以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网络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法务管理等为教学研究的内容。
  法学专业旨在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坚实的法学基础、掌握法学方法与技能、能够胜任国家机关、金融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型外资企业等工作需要的高层次法学专门人才。
  法学专业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恢复招生的专业之一,上海大学法学院经过30余年的建设,已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法律金融学、知识产权管理等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科带头人是我国著名法学家沈四宝教授。法学专业教师先后承接了一大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课题,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等多项社科优秀成果奖励。
  研究方向:
  030101法学理论
  030102法律史
  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030104刑法学
  030105民商法学
  030106诉讼法学
  030107经济法学
  03010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30109国际法学
  030120调解与仲裁
  030121知识产权
  指导教师:
  沈四宝教授、陶鑫良教授、李清伟教授、张秀全教授、许春明教授、李本教授、李凤章教授、李建勇教授、李智教授、刘俊敏教授、瞿琨教授、王勉青教授、徐静琳教授、艾素君副教授、陈敬根副教授、陈琦华副教授、谌瑜副教授、崔文玉副教授、傅文园副教授、江界华副教授、金成华副教授、兰跃军副教授、李俊峰副教授、李立新副教授、李瑞副教授、倪才龙副教授、石峰副教授、袁杜娟副教授、袁真富副教授、张玉蓉副教授、赵辉副教授、赵清林副教授、郑飞副教授、赵莉副教授、颜士鹏副教授、史长青副教授、刘华博士、芦雪峰博士、潘传表博士、魏艳博士、岳林博士等。
  招生人数:63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2俄语(二外)
  3.621法理学及民法学
  4.829宪法学及刑法学
  5.商法学、国际经济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复试科目)
  备注:
  1.初试专业课每门总计150分。其中,专业课一法理学占60分、民法学占90分;专业课二宪法学占60分,刑法学占90分。
  2.复试科目总计100分。其中,商法学、国际经济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各占25分。
  3.本专业仅招收具有本科学历的往届或应届毕业生。
  4.我校2015年法学硕士研究生按法学一级学科招生,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必选择研究方向。
  5.联系人:江晓双联系电话:021-66132117
  030301社会学
  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是全国四个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085一流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有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和中国城市新移民问题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暨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李友梅工作室、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市级重点研究平台,办有大陆高校知名学术刊物《社会》。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特别是在组织社会学、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社区研究等方向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学者,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上海市千人学者2名、东方学者2名;师资来源合理,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2%。近五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10余项,其他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多篇,专著40多种,参与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课题30余项。
  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2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专门设立了"费孝通奖学金",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通过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研究方向:
  01.组织社会学
  02.社会分层研究
  03.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
  04.都市社会学
  05.消费社会学
  06.体育社会学
  07.理论社会学
  08.政治社会学
  09.经济社会学
  10.社会质量研究
  指导教师:
  李友梅、张文宏、张敦福、张海东、顾骏、陆小聪、肖瑛、刘玉照、翁定军、徐冰、杨松、沈瑞英等12名专职教授及周雪光、高柏、吴晓刚等多名兼职教授和9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41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49社会学理论
  4.878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
  5.综合考试(复试科目)
  备注:
  1.本专业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
  2.联系方式: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办公室,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邮编:200444
  电话:(021)66137108E-mail:chen.xiaohong@shu.edu.cn
  030303人类学
  上海大学人类学专业拥有华东地区第一个人类学博士点。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历年来承担全国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多项,科研成果显著。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汉人与少数民族社区文化及其变迁、亲属制度与经济、都市人类学、族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全球化问题研究等。培养热爱祖国,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够系统熟练掌握人类学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较强的社会调研、决策咨询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上海大学人类学专业是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的二级硕士点。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是全国四个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085一流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有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和中国城市新移民问题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暨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李友梅工作室、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市级重点研究平台,办有大陆高校知名学术刊物《社会》。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特别是在组织社会学、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社区研究等方向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学者,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上海市千人学者2名、东方学者2名;师资来源合理,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2%。近五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10余项,其他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多篇,专著40多种,参与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课题30余项。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上海大学社会学学院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2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专门设立了"费孝通奖学金",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通过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研究方向:
  01.社区文化及其变迁
  02.经济人类学
  03.历史人类学
  04.族群人类学
  05.语言人类学
  06.都市人类学
  07.全球化与区域发展(西亚北非研究、南亚研究、拉美研究)
  08.全球问题研究(宗教、身份认同与全球政治)
  指导教师:
  张江华、张佩国、张亦农等3名教授和2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50人类学概论
  4.879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5.综合考试(复试科目)
  备注:
  1.07-08研究方向由人类学与全球学研究中心的教师合作指导学位论文,同时参见全球学研究中心招生简章。
  2.本专业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
  3.联系方式: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办公室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邮编:200444,电话:(021)66137108E-mail:chen.xiaohong@shu.edu.cn
  030304民俗学
  民俗学是研究群体的生活文化的一门学问,在"民俗"这个术语中被假设了存在于普通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过去的民俗学以阐明民俗的由来、变迁和民族性为目的,现在的民俗学的学术方向已呈现多样化,无论农村和城市无论传统和现代的文化都成为其研究的领域。本专业通过"民俗学研究方法"、"民间文学和文艺民俗学"、"文化保护和民俗学"、"社会与环境民俗学"等民俗学课程以及社会学专业、人类学专业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并依托"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的教师及其研究资源,训练研究生掌握学术研究和田野调查的能力,深化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对中国社会的民间文化的观察和理解,培养学生走向社会相关领域所需的求实态度和创新精神。
  上海大学民俗学专业属于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的二级硕士点。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是全国四个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085一流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有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和中国城市新移民问题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暨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李友梅工作室、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市级重点研究平台,办有大陆高校知名学术刊物《社会》。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特别是在组织社会学、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社区研究等方向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学者,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上海市千人学者2名、东方学者2名;师资来源合理,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2%。近五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10余项,其他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多篇,专著40多种,参与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课题30余项。
  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2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专门设立了"费孝通奖学金",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通过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研究方向:
  01.民间文学
  02.文艺民俗学
  03.社会民俗
  04.环境民俗学
  指导教师:
  耿敬教授、陈志勤副教授、常峻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4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651民俗学
  4.880民间文学
  5.综合考试(复试科目)
  备注:
  1.本专业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
  2.联系方式: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办公室,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邮编:200444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最新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