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考研 - 招生专业目录 - 正文

2015上海大学学硕考研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来源:2exam.com 2014-9-4 7:41:35

科研项目。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经信委和教委的基础研究、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其他横向协作项目等几十项。在网络先进控制和智能控制方法、电力市场系统分析理论与仿真技术、传感器及其信号处理技术、多现场总线测控及嵌入式系统、高速机器视觉及感知识别技术、设施农业精准调控、虚拟可视化监控软件、电站自动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并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一等、二等奖,以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本学科自1978年迄今已招收近千名研究生,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其中,近百名研究生已获得或正在国内外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03.系统工程
  0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05.生物信息学
  06.建模仿真理论与技术
  指导教师:
  费敏锐教授、李斌教授、马世伟教授、刘廷章教授、张少华教授、付敬奇教授、苏洲教授、邹斌教授、王冰教授、贾立教授、彭晨教授、李韬教授和20余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6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6模拟与数字电路或840自动控制理论(含经典和现代)
  5.微机硬件及软件(包含8086和C语言)(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计算机一级学科,涵盖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与理论和系统结构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按一级学科招生。本专业紧密联系计算机发展的最新热点以及上海市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方向,开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科学及应用技术研究。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网格计算、高性能计算与并行处理、软件工程、软件方法学、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智能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系统生物学等。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理论知识,能够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与应用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所设课程反映计算机学科的各个领域的当前国内外先进水平,旨在使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本专业研究力量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技术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及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等,多次获得部、市科技进步奖,经费充裕。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出版过数十本教材和著作,主办过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有关研究方向上联合培养了一批外国留学生,还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签有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
  系统生物学为本专业新增方向,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对现代分子生物学领域内的大量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通过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技术,数据库技术及数据挖掘,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专家系统,数值模拟及并行计算等方法来进行生物数据库的整合、基因组序列数据分析,基因芯片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蛋白质结构和功能预测,生物网络构建及优化等研究。
  研究方向:
  01.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及应用
  02.计算机系统结构
  03.并行处理
  04.容错计算
  05.数据库与数据挖掘
  06.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07.计算机网络
  08.智能信息处理
  09.信息安全
  10.系统生物学
  指导教师:
  李青教授、徐炜民教授、童维勤教授、张武教授、缪淮扣教授、刘宗田教授、陈一民教授、丁友东教授、叶飞跃教授、陈洛南教授等正副教授30余名。
  招生人数:64+5*(系统生物学方向)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5.C++程序设计、编译原理或计算方法和理论*(复试科目)
  备注:
  *为报考系统生物学方向考生的招生人数与考试科目。
  081400土木工程
  在学科带头人叶志明教授的带领下,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现拥有"结构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在结构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结构抗震减震及控制、风工程、饱和/非饱和土的基本特性及理论模型、岩土结构变形机理及加固技术、港口工程与水工结构、混凝土及钢结构、地下空间结构和土木工程材料等领域有着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拥有多名高声誉专家学者,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如美国UniversityofTexasatAustin、加拿大UniversityofManitoba、英国AstonUniversity、UniversityofExeter、澳大利亚UniversityofNewcastle和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等)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多项合作研究项目。挂靠土木工程学科的上海大学-上海城建(集团)公司建筑产业化研究中心牵头成立了"上海建筑信息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加强建筑信息化和绿色建筑的研究和应用,先后获得曾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7项。
  近五年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项目2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6项和国际合作项目2项以及众多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300余篇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4项,这些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建筑与土木工程相关行业的实际工程,获得较高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为相关技术规范的制定和投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在教育教学方面,注重人才的全面培养,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相互统一、相互支撑与促进,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精品教材等等众多奖项,现拥有"土木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教学团队"国家级和上海市教学团队、《土木工程概论》国家级精品课和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土木工程专业学术硕士研究生着重研究解决建筑、桥梁、道路、隧道、地下及水工等结构的基础理论、计算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紧密结合上海市的长远规划,在民用及工业建筑、桥梁隧道、灾害预测防治、结构修复与加固、港口工程、再生建筑材料及近代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等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取得了丰富科研成果。
  依托上海城建集团、上海市闸北区房管局、上海上大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土建甲级)、上海真迪土木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等实践基地,本科学硕士研究生强调专业理论与应用实践的结合,以重要的实际工程为背景,结合工程中所出现的重大技术及其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着重培养研究生独立解决和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力,使研究生具有广博的专业理论基础及一定的工程应用经验,最大限度地开拓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方向:
  01.结构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
  02.工程设施抗风、抗震、减震与智能控制
  03.岩土结构变形机理及加固技术
  04.饱和/非饱和土的基本特性、理论模型及应用
  05.港口工程与水工结构研究
  06.桥梁、隧道的性能分析及其设计
  07.土木材料断裂、损伤及裂缝控制
  08.结构检测与加固技术研究
  09.环境岩土工程
  10.城市道路与轻轨交通工程的设计
  11.计算机图像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2.地下结构设计理论及应用
  13.土-桩-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及其应用
  14.结构优化、可视化设计及计算机辅助设计
  15.新型生态型道路材料的研究
  16.工程结构抗风
  17.BIM与建筑信息管理技术
  指导教师:
  叶志明教授、周文波教授、徐旭教授、杨骁教授、张孟喜教授、朱杰江教授、李春祥教授、孙德安教授、姚文娟教授、刘文光教授、徐金明教授、彭妙娟教授、孙家瑛教授及15名副教授和副研究员等。
  招生人数:3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75结构力学
  5.专业英语、混凝土结构和土力学(复试科目)
  6.材料力学、工程结构抗震(同等学力考生和跨专业考生加试科目)
  081700化学工程与技术
  作为一级学科的化学工程与技术设置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和生物化工五个二级学科。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绿色化学与工艺、(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工艺、生物(质)能源、能源(钠米)材料、新型分离技术与设备、催化反应工程等。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科技支撑、上海市科委等国家地方技术创新需求以及大中型企业委托的重点产业项目等应用化学前沿课题,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应用化学基础理论和全面的实验技能,又具有独立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自1979年以来,已招收硕士研究生300余名,毕业的研究生主要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研究设计院所及相关领域的大中型企业工作从事创新和管理工作。本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具有明显的行业竞争力,已成为我国化学工业的绿色发展的骨干技术力量。
  研究方向:
  01.绿色化学与工艺
  02.功能高分子材料
  03.精细化工及工艺
  04.新型分离技术与设备
  05.辐射化学与应用
  06.催化反应工程
  07.能源化学及材料
  08.纳米科学与技术
  指导教师:
  傅家谟院士、刘元方院士、吴明红教授、焦正教授、陈捷教授、王勇教授、孙俭教授等20余名正副教授。
  招生人数:6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847有机化学(三)或848化工原理
  5.综合专业知识(复试科目)
  081703生物化工
  本专业是以现代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细胞学为基础,结合化学、化学工程的多学科性的专业。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反应过程的原理及特点加以研究,并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化学工程的原理,对实验室取得的成果加以开发,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培养的学生既有坚实的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操作技能,除了具有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能力外,还体现出能独立设计、开发生物产品的特色。
  微生物工程是在细胞纯培养技术基础上,利用微生物的特定性状和功能,通过操纵遗传物质、调控细胞代谢关键酶和利用现代生物化工技术及其相应装备,实现细胞大规模培养以便获得目标生理活性物质的一项生物高新技术。
  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方向立足于中药与微生物中所含有的具有生理调节功能的活性成分,例如活性多糖、生物碱、黄酮类等,研究这些活性成分的提取技术,分离与纯化技术、活性成分的鉴定和结构的测定、生理调节功能以及作用机制等。这些结果将为第三代功能食品和新型药物的研发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源头创新"的成果。
  蛋白质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化学、物理、分子生物学等各种手段对蛋白质进行直接或间接地修饰、改造和拼接,从而获得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新型蛋白质,以满足人类对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研究方向:
  01.微生物工程
  02.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应用及性质研究
  03.基因工程
  04.蛋白质工程
  指导教师:
  高旻天教授、文铁桥教授、金由辛教授、吉永华教授、张阿方教授、李根喜教授、沈忠明副教授、黄俊逸副教授、刘战民副教授、廖鲜艳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6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851生物化学
  5.微生物学(复试科目)
  082700核科学与技术
  作为一级学科的核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辐射化学、射线技术在新材料中的应用、射线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现有中科院院士1名,长江和杰出青年1名、教授8名,副教授7名,近年来承担着国家、市科委等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在SCI国际有影响期刊上发表百余篇论文。
  本专业为研究生所设课程反映当代辐射化学及应用的发展前沿,研究课题结合国家化学化工专业的急需,为学科前沿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有辐射化学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掌握辐射化学在新材料和环境保护中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具备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培养能胜任研发、设计、管理和服务的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
  01.纳米新材料辐射合成
  02.纳米传感器辐射改性
  03.辐射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04.高分子材料辐照交联
  05.辐射防护与计算
  指导教师:
  刘元方院士、吴明红教授、焦正教授、曹傲能教授、王海芳教授、陈志文教授、雷勇教授等。
  招生人数: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49辐射化学
  5.综合专业知识(复试科目)
  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国家211重点建设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具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教育部创新团队。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以中科院傅家谟院士领衔,长江学者吴明红教授、钱光人、焦正、陈捷等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依托环境与化工学院,以环境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辐射应用研究所和清洁能源研究所为培养基地,重点研究环境中毒害有机污染物对于人类健康的早期效应,研究毒害有机污染物在极端条件下的降解机理以及微生物净化机理,研究土壤、大气、地下水污染控制理论与修复技术,同时按照循环经济和产业共生的要求,探索环境资源循环转化与利用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中科院院士傅家谟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在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领域在国际国内已形成明显特色。同时本学科点在核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与资源化、环境毒理与健康三个研究方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本学科点现有教授20名,博士生导师12名,拥有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和青年骨干教师,具有一支能够承担国家重大和上海市等地方重大、重点及重要科技攻关项目的科研团队。
  研究方向:
  01.环境中毒害污染物分布、迁移、转化与界面相互作用
  02.污染辐射控制原理与方法
  03.毒害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特殊处理技术与原理
  04.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
  05.水污染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装备
  06.水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07.环境污染控制材料制备与原理
  指导教师:
  傅家谟院士、刘元方院士、吴明红教授、钱光人教授、陈捷教授、焦正教授、刘晓艳教授、何池全教授、丁国际教授、刘强教授、刘建勇教授、胡雪峰教授等。
  招生人数:7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850环境化学
  5.综合专业知识(复试科目)
  083100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生物医学与工程技术交叉的边缘学科,本专业以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为主要手段,着重研究便携、易用和个人使用的高效低价的医用电子技术及器械,在生命科学基础上开发各类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现代医学仪器及系统,包括无线医疗监护、危重病人监护,体内植入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医学图像处理系统等。
  本专业已取得十余项国家及省市级的科研成果,其中两项分别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二等奖,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了数本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专著和教材。本专业已培养硕士研究生80余名,毕业后从事医学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研究,生物医学仪器及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临床医学工程等方面的工作。
  研究方向:
  01.生物医学信号检测、处理与控制
  02.生物医学电子学及仪器
  03.生物医学图像与生物信息处理
  04.神经信息处理
  指导教师:
  严壮志教授、李颖洁教授等。
  招生人数:1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0信号系统与电子线路
  5.数字信号处理(复试科目)
  083201食品科学
  本专业以食品中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为中心,以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以及系统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研究食品及其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根据学科特色和社会需求,主要涉及以下研究内容:加工过程中食品化学成分及品质的变化;食品的检测与分析;天然资源的利用、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及鉴定;食品安全信息;食品营养与功能因子等重要内容。本专业以食品营养与安全为发展目标,研究结果直接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体现了交叉学科的内容,通过学习和研究,学生可获得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
  食品安全与检测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检测方法和食品安全控制与信息化研究。食品安全检测以生物信息和生物技术为手段,研究与建立致病微生物、农残、兽残、过量使用的添加剂的快速、简便、灵敏、准确性高、可操作性强的技术与标准检测方法,为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建设提供支持;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主要是开展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有害物质形成变化规律与控制、果蔬采后杀菌剂的研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研究,同时以国内特色和大宗食品为对象,开展食品信息数据库开发与集成、构建食品质量与安全评价数学模型,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的研究。
  食品营养与功能主要包括食品营养素的定性、定量分析,营养素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营养素的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食品中天然活性因子的生物制备技术及其生理调节功能和作用机制、以及天然多功能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开展功能性食品与食用油脂的研究与开发。
  研究方向:
  01.生物活性物质分离与分析
  02.食品安全与检测
  03.食品营养与功能
  04.食品微生物与酶工程
  05.食品生物技术
  指导教师:
  翁新楚教授、陈沁教授、高海燕副教授、刘战民副教授、廖鲜艳副教授、黄俊逸副教授、顾建明副教授、万嗣宝副教授、张娟副教授、张文举等。
  招生人数: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851生物化学
  5.食品化学(复试科目)
  083500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并列的一级学科,涵盖了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软件工程技术、软件服务工程和领域软件工程四个领域。本专业研究方向紧密联系软件工程学与软件方法学发展的最新热点以及上海市软件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软件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以及软件开发实践经验和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能从事软件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计算机学院是在钱伟长校长亲切关怀下成立的上海市高校中第一个计算机学院。前身为始建于1988年的上海工业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和上海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联合而成立。1990年以来,计算机学院连续五次被上海市列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软件工程学科建设取得快速发展。
  本专业研究力量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近年来,先后承担了近20项国家技术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国防科工委及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等,多次获得部、市科技进步奖,经费充裕。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出版过数十本教材和著作,多次主(承)办过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
  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30多名,包括教授8名、副教授10名。在软件工程研究领域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0多名、硕士生80多名。在有关研究方向上联合培养了一批外国留学生,还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签有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
  本专业领域学生所设课程反映软件工程专业的各个领域的当前国内外先进水平,旨在使学生具有扎实和宽广的软件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独立进行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就业形势良好,就业范围广阔,能适应软件开发、系统维护和项目管理等与软件开发相关的各种工作。在高新企业、外资企业和软件公司,以及各大、中、小企业的IT部门,银行、金融行业的数据中心,政府部门、机关和学校的信息中心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工作。
  研究方向:
  01.软件建模
  02.软件形式方法
  03.软件需求工程
  04.数据库与数据挖掘
  05.服务计算与服务工程
  06.软件体系结构
  07.软件测试
  08.智能信息处理
  09.信息管理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
  指导教师:
  缪淮扣教授、吴悦教授、叶飞跃教授、曽红卫教授、刘宗田教授、童维勤教授、赵正德教授、陈洛南教授等正副教授近20名。
  招生人数:9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5.C++程序设计、编译原理(复试科目)
  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立足运用现代科学与技术新成果推动我国管理现代化,实行课题研究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的培养方法。培养的学生应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体系、以及电子商务与信息管理方法,了解国内外专业和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政府政策和业务惯例,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广博、视野宽阔,适应性强,富有创新、开拓和务实精神。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部委、上海市政府、市科委等研究课题,也承担着大量企业委托项目,与海外多所大学有合作研究与培养的关系。自199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已有300余名毕业生,目前活跃在国内外理论研究、管理、金融、经济、科技、行政等领域,显示了较强的竞争力。
  本学科在管理学院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优秀学生可申请硕博连读。
  研究方向:
  01.管理科学
  02.工业工程与质量管理
  03.创新与知识管理
  04.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
  05.工程与项目管理
  06.电子商务
  07.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指导教师:
  管理学院:
  01-05方向:尤建新教授、陈以增教授、于丽英教授、单而芳教授、林贵华教授、阎春宁教授、许学国教授、镇璐教授;赵炎副教授、周文坤副教授、陈启政副教授、孙华丽副教授、周建副教授、解学梅副教授、马光红副教授、程敏副教授、费红英副教授、盖玲副教授、刘虎沉副教授、姬杨蓓蓓副教授;李刚博士、张翔博士、韩亚娟博士、温小琴博士、彭运芳博士、汪建博士、李常敏博士、李明琨博士、丁雪枫博士、邢远志博士、王洪强博士、吴冠岑博士、付新爽博士、王海花博士、石芸博士等。
  06-07方向:熊励教授、徐桂琼教授、丁乃鹏副教授、刘翔副教授、戴德宝副教授、刘寅斌副教授、邹宗峰(高级实验师、博士)、钱颖副教授;金晓玲博士、方冰博士等。
  悉尼工商学院:
  01-07方向:吕康娟教授、高峻峻教授;副教授及博士讲师10多名。
  招生人数:37(管理学院)+7(悉尼工商学院)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管理学院:823运筹学(01-05方向)或824管理信息系统(06-07方向)或825数据库原理与应用(06-07方向)
  悉尼工商学院:823运筹学(01-07方向)或824管理信息系统(06-07方向)或825数据库原理与应用(06-07方向)
  5.复试科目:
  管理学院:
  01-05方向:管理学
  06、07方向:电子商务或数据结构
  悉尼工商学院:
  01-05方向:管理学与管理科学方法;
  06、07方向:信息管理综合知识
  备注:
  本专业欢迎各类理工科学生报考,入校后应至少补习二门本专业本科生学位课程。
  120201会计学
  本专业旨在培养系统掌握前沿会计理论与管理基础理论,具备企业CFO及高级会计人才的优秀综合素质,富有战略眼光、国际视野及开拓精神的会计领域高级管理型与研究型人才。研究生毕业后能胜任各类大中型企业、金融及证券机构、中外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的会计、审计及财务管理等管理工作,也能从事本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本专业学术梯队完整,结构合理,师资队伍素质高,近年来,独立或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各类课题十多项,系统出版了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主要课程教材,积极参与企业各类咨询活动,为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研究方向:
  01.会计理论与方法
  02.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
  03.审计理论与方法
  指导教师:
  任永平教授、徐宗宇教授、张佳春教授;戴书松副教授、李远勤副教授、陈可喜副教授、李寿喜副教授、许金叶副教授、陶伟副教授;陈溪博士、毛丽娟博士、王瑶博士、邬烈岚博士、吴建刚博士、方宗博士、邵建军博士、杜颖洁博士、吕怀立博士、王晶晶博士等。
  招生人数:1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26会计学(含基础会计、财务会计)
  5.理财学(含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202企业管理
  本专业旨在培养精通管理理论、熟悉管理实践,知识面宽、理论应用能力强,国际化视野和本土智慧兼备的管理人才,毕业后适合到跨国公司、大中型企业担任中层管理人员,也可从事研究、咨询和教学工作。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教学和研究中注重与国际接轨,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需求接轨。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以及大量政府部门、企业的研究咨询课题,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了保障,毕业的学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研究方向:
  01.营销管理
  02.战略管理
  03.人力资源管理
  04.物流管理
  05.技术经济与管理
  指导教师:
  管理学院:
  唐豪教授、张昊民教授、储雪俭教授、李红教授、孙继伟教授、范小军教授;李怀勇副教授、马进军副教授、严国樑副教授、赵先进副教授、林英晖副教授、李燚副教授、赵晓敏副教授、于晓宇副教授、马君副教授、王振源副教授、胡晓龙副教授、王家宝副教授、刘婷副教授;朱晓霞博士、王志良博士、许科博士、万莉博士、单娟博士、魏轶华博士、赵蕾博士、王珂博士、颜卉博士、李倩倩博士、赵红丹博士、范丽先博士、贡小妹博士、仲维亚博士、刘祯博士等。
  悉尼工商学院:
  田圣炳副教授、帅萍副教授、胡笑寒副教授等。
  其中:01-05方向在管理学院培养,01、02、04方向有部分在悉尼工商学院培养
  招生人数:28(管理学院)+3(悉尼工商学院)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27企业管理综合理论与知识
  5.营销管理(管理学院复试科目)或管理学(悉尼工商学院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203旅游管理
  放眼21世纪中国及世界的旅游业发展,本专业致力培养一专多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旅游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旅游产业现状与动态,具备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能力的从事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企业经营和旅游规划与策划的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指导教师长期从事旅游理论与应用开发的研究,发表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论著,承担了近百项国家、省市级及企业旅游课题研究、旅游规划项目、重大决策咨询项目等,为学生的专业研究与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研究方向:
  01.旅游规划与开发
  02.旅游企业管理
  指导教师:
  陈建勤副教授、俞海滨副教授、郭颂宏博士。
  招生人数: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28旅游学
  5.综合知识(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401行政管理
  本专业培养具有行政管理、公共政策、行政制度与行政法学等领域的扎实理论素养,掌握现代中外行政管理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能够胜任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新闻文化单位和科研机构的行政管理工作,具备学术研究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实践调研能力与政策制定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本专业学科发展既注重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论与实践,又紧密联系中国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聘请多位政府部门与企业高层领导担任兼职教授,并与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互动良好的"研究-实践"协作关系。
  本专业依托社会学学科和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特色鲜明,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2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学院还专门设立了"费孝通奖学金",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通过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研究方向:
  01.行政管理
  02.公共政策
  03.社会组织管理
  04.比较行政制度
  指导教师:
  张文宏、刘玉照、沈瑞英、范明林、张佩国等5名专职教授及周雪光等多名兼职教授和4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656行政管理学
  4.892政治学原理
  5.综合知识(复试科目)
  备注:
  1.本专业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
  2.联系方式: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办公室,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邮编:200444
  电话:(021)66137108E-mail:chen.xiaohong@shu.edu.cn
  120501图书馆学
  21世纪的图书馆学,是对知识信息在思维与技术交融意义上进行收集、整合、挖掘和增值的科学。本专业强调对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学的研究,注重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本专业理论联系实际、适应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的需要,面向知识经济导向下的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和实践领域,培养熟练掌握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献管理技能相结合的、适应复合图书馆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图书馆工作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近年来,本专业承担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教育部高校古籍委基金以及市科委、市教委的科研项目,发表专业核心期刊论文200多篇,在国内图书馆学界有相当的知名度。
  研究方向:
  01.数字图书馆理论和技术研究
  02.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研究
  03.信息咨询与服务研究
  指导教师:
  吕斌教授、李国秋教授、赵伯兴研究馆员及副研究馆员等12人。
  招生人数:6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52图书馆学概论
  4.883情报检索语言
  5.信息资源管理(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502情报学
  21世纪的情报学,是对知识信息的应用价值在思维与技术交融意义上进行挖掘的科学。本专业强调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必须扎根实践、贴近市场,面向信息经济导向下的信息化的现实领域,为有效提高社会组织的竞争力服务。
  本专业拥有上海大学情报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竞争情报工作室、信息分析与测评研究中心、学术传播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
  研究方向:
  01.情报理论与方法
  02.工商(竞争)情报
  03.行业与战略情报分析与研究
  04.情报服务技术
  05.知识产权信息管理
  指导教师:
  吕斌教授、李国秋教授、李红教授、赵伯兴研究馆员及副教授多名。
  招生人数: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53信息资源管理
  4.883情报检索语言
  5.数据结构与应用算法(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503档案学
  本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改与研究、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等各方面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拥有国家精品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上海市教育高地、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上乘。与上海地区实践部门建立广泛联系,形成"校局馆"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在全国档案学界影响广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具有坚实的档案学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适应信息管理及国家档案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本专业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9人,上海市档案局馆兼职教授9人,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各研究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在全国影响较大。
  研究方向:
  01.档案信息化
  02.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03.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发展
  指导教师:
  上海大学档案学专业:金波、潘玉民、丁华东、于英香等教授及多位副教授。
  上海市档案馆:邢建榕、庄志龄等多位研究馆员。
  招生人数:2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654档案学概论
  4.884档案管理学
  5.电子文件管理(复试科目)
  130100艺术学理论
  上海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也是艺术学升为门类以后第一批获得"艺术学理论"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目前,本学科共承担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7项。本博士点近五年出版的学术专著多次获得学术界的好评,发表的论文多次被国内外重要刊物转载和索引。
  艺术学理论专业从宏观和微观视角,研究艺术的现象与本质,是门艺术与哲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人类学、比较学、经济学、艺术史学等相结合的学科。从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发展、艺术创造、艺术鉴赏、艺术传播、艺术生产与市场等各个方面,归结到人类艺术发生与发展的规律、未来的走向及变化。本学科拟在加强艺术哲学、中外艺术史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关注新的方法论、艺术批评和艺术产业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强化对中国艺术思维、中外艺术史论的新研究,另一方面加大对当下纷繁复杂的视觉艺术和各种新艺术样式的探索,体现海派文化的地域特点,并力图在上述方面培养学生。
  本科学目前有艺术理论、中外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产业与市场、艺术传播的理论及历史、艺术管理、公共艺术理论、当代艺术研究八个研究方向,坚持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在掌握基本的艺术学理论和至少熟知一门艺术样式的基础上,了解艺术发展的基本历史,学会用艺术学基本原理分析当代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掌握艺术管理的基本理论,解剖当前艺术产业与管理等问题。公共艺术是面向大众生活空间的艺术创作与传播的研究,是结合现代人文关怀,跨学科,多领域,综合性的艺术理论研究。当代艺术研究是面对中外当下艺术创作、展示、传播及历史文化的影响与价值研究,是基于艺术当代性特点密切联系于艺术策展、艺术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研究方向:
  01.艺术理论研究
  02.中国艺术史研究
  03.艺术产业与艺术市场研究
  04.艺术创意学
  05.艺术创意学研究
  06.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研究
  07.艺术传播的理论及历史研究
  08.艺术管理研究
  09.公共艺术理论研究
  10.当代艺术研究
  其中01-06方向在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培养,07-10方向在美术学院培养。
  指导教师:
  蓝凡教授、金丹元教授,林少雄教授、赵伟平教授、陈平教授、邹其昌教授、罗宏才教授、潘力教授、曹意强教授、陈燮君教授、马驰教授、曾军教授、张建军教授、王洪义教授、西沐教授、罗杨教授、胡懿勋副教授、马琳副教授、李晓峰副教授、赵晓红副教授等正副教授等多名。
  招生人数:12(美术学院)+14(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美术学院:201英语一
  影视艺术技术学院: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4德语(二外)或245法语(二外)
  3.626艺术学理论
  4.852中国艺术史(01-06方向)
  853中外美术史(07-10方向)
  5.复试科目:艺术基本理论和艺术作品分析(01-06方向)
  专业写作;专业面试;英语面试(07-10方向)
  备注:
  报考本专业的考生可在国家规定的全国个报名点报名考试。
  艺术产业与管理方向优先考虑有一定文化艺术管理经验的考生。
  130200音乐与舞蹈学
  该专业力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音乐理论研究能力的高级人才(包括演唱、演奏理论研究)。同时培养学生掌握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树立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的高级音乐专业研究人才。
  该专业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导师队伍有着教高的音乐创作与音乐研究实力,并且取得了相应的学术成果。
  研究方向:
  01.作曲理论、中西方音乐学
  02.音乐表演理论(包括键盘乐器、弦乐器、声乐)
  招生人数:4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47音乐理论基础(含中外音乐史和作品分析)
  4.876音乐专业创作(01方向)或877声乐演唱及器乐演奏(02方向)
  5.复试科目:视唱练耳、和声、面试
  备注:
  报考本专业的考生须在上海市参加报名和考试。
  130300戏剧与影视学
  本学位授权点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积累了丰富而扎实的成果,在电影研究、电视研究和戏剧戏曲研究等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方向。本学位授权点其主干方向电影研究是国内该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华语电影研究不但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具有广泛影响。同时,本学位授权点在当代影视批评和影视产业研究、戏剧戏曲研究方向上也积累了丰富的成果。近年来,本学位授权点与上海本土的文化与产业保持紧密联系,重视对上海电影史和传统电影理论的发掘与探索,以理论批评介入当下影视产业与创作实践,注重中外戏剧的比较理论、戏剧与影视的互动研究,以及当代戏剧创作与实践的研究,切实影响了上海乃至全国的影视与戏剧的文化生态建构。
  上海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目前设有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戏曲学三个二级学科。
  电影学专业以多元的方法论视角,研究电影艺术,电影产业和电影文化现象,包括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等方向。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有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基础,坚持艺术、技术结合,熟悉电影运作过程,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制作或管理工作的创新型人才。
  广播电视艺术学是高新技术与人文艺术科学交叉的产物。本专业不仅要从人文学科的角度研究影视艺术理论及影视文化传播,更从学科综合的角度研究影视制作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与之相关的高新技术。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广播电影电视艺术学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富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或教学工作的能力,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戏剧戏曲学专业是一门研究戏剧的现象和本质、历史和理论的学科。本专业包括中西戏剧比较、中国戏剧史两个研究方向,着重对不同戏剧传统以及戏剧与其他门类的比较,及中国戏剧的发生与发展历史研究,来掌握比较扎实的戏剧理论基础和比较广泛的专业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本专业导师在这两个研究方向上有一定的国内外影响。
  研究方向:
  130301戏剧戏曲学:
  01.中西戏剧比较
  02.中国戏剧史
  03.剧团剧场管理
  130302电影学:
  01.电影理论与批评
  02.中外电影史
  03.电影制片管理
  04.电影导演研究
  05.科教纪录片研究
  06.电影产业与新媒体研究
  130303广播电视艺术学:
  01.影视理论研究
  02.影视编导研究
  03.电视经营管理研究
  04.电视创作研究
  指导教师:
  戏剧戏曲学:蓝凡教授、朱恒夫教授、赵晓红教授、廖亮副教授等。
  电影学:陈犀禾教、聂伟教授、程波教授、徐杰教授、马宁副教授、葛颖副教授、黄望莉副教授、王艳云副教授、徐文明副教授、陈晓达副教授等。
  广播电视艺术学:金丹元教授、曲春景教授、林少雄教授、张文俊教授、刘海波教授、刘日宇副教授、孙永超副教授、张斌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6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戏剧戏曲学:
  3.642中西戏剧理论基础
  4.867中国戏剧史
  5.复试科目:戏剧戏曲基本理论和戏剧戏曲作品分析
  电影学:
  3.643电影史与电影理论
  4.868电影产业与文化
  5.复试科目:影片分析
  广播电视艺术学:
  3.644影视艺术理论
  4.869中外电视史
  5.复试科目:影视作品分析
  备注:
  1.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限制:色盲、色弱。
  2.欢迎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考生报考。
  130400美术学
  本专业包括我校美术学院油画、水墨画、版画、雕塑、美术史论、美术教育、当代艺术等重要学科,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艺术发展的高级研究专门人才,在教学安排上将从理论到实践诸方面加强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使学生的艺术能力与艺术思想均得到高层次的巩固和提高,并能从事上述各科的艺术创作、艺术研究、艺术教学与艺术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正副教授众多。在国内外大型美展中多次荣获多项国家级、上海市级各类大奖,并在艺术领域中享有相当高的声誉及影响。
  研究方向:
  01.架上绘画
  02.水墨画
  03.雕塑艺术
  04.版画艺术
  05.美术史论
  06.美术教育
  指导教师:
  潘耀昌教授、王孟奇教授、陈平教授、王洪义教授、章德明教授、姜建忠教授、黄阿忠教授、杨剑平教授、张海平教授、王建国教授、徐龙宝教授、周国斌教授、罗宏才教授、李超教授、朱国荣教授、王文杰教授、浦捷教授、潘力教授等50名教授、副教授、兼职教授。
  招生人数:29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初试科目:
  方向01:627素描人物;854油画人物
  方向02:628水墨基础;855命题创作
  方向03:629素描人体;856泥塑人体
  方向04:630素描;857色彩
  方向05:631美术理论;853中外美术史
  方向06:631美术理论;853中外美术史
  4.复试科目:
  方向01、02、03、04:专业创作;面试(专业、英语)
  方向05、06:专业写作;面试(专业、英语)
  备注:
  1.本专业学制三年。
  2.报考美术学05方向、06方向的考生可在国家规定的全国各考点报名考试;
  报考美术学(01、02、03、04方向)的考生须在上海市参加报名和考试。
  参加复试的考生资格审查时须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431室,提交5张以上个人具有代表性的创作作品照片或光盘。
  3.联系电话:021-66134153联系人:芮希彦
  130500设计学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设计艺术的高级专业人才,使学生在掌握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深入系统地进行公共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壁画艺术、数码交互艺术、都市手工艺(玻璃、陶瓷、首饰、织绣、漆艺、综合材料、非遗研究)、会展艺术与技术、城市艺术体验设计、建筑艺术设计、城乡规划与设计的理论研究与设计技巧的训练,在设计思想与设计表现上达到更高的境界,成为本专业的教学、理论研究与知识产业研究高层次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并拥有相应的设计工作室和外国专家工作室。参与多项国家级和市级的设计课题,多项获奖,成果丰硕,在设计艺术领域颇有声望。
  研究方向:
  01.公共视觉传达设计
  02.环境艺术设计
  03.壁画艺术
  04.数码交互艺术
  05.都市手工艺(玻璃、陶瓷、首饰、织绣、漆艺、综合材料、非遗研究)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最新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