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考研 - 招生专业目录 - 正文

2015上海大学学硕考研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来源:2exam.com 2014-9-4 7:41:35

  电话:021-66137108E-mail:chen.xiaohong@shu.edu.cn
  030500马克思主义理论
  本专业为一级硕点,目前下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四个二级硕点招生,主要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展开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研究方向:
  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思想政治教育
  04.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
  05.公共外交与中国的国际战略
  指导教师:
  陶倩、欧阳光明、徐鼎亚、刘铮、张丹华等教授和多位副教授。
  招生人数:24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4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874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5.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复试科目)
  备注:
  05研究方向由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的教师指导学位论文,具体请参见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招生简章。
  050100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8个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创意写作;1个专业硕士方向:国际汉语专业硕士。本一级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各专业的主要导师均为国内外有影响的一流专家学者,在相关学术领域内及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研究方向:
  1、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方向致力于培养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化理论,中国现当代思想、具有文化和文学历史及其相关知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具有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其相关工作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1)当代文化与文学研究、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3)现当代文学与民间文化、4)性别政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指导教师:蔡翔教授、王光东教授、董丽敏教授、杨位俭副教授、李海霞博士、周展安博士、李云博士、朱羽博士等。
  2、中国古代文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1)先秦两汉文学、2)魏晋南北朝文学、3)唐宋文学、4)元明清文学、5)俗文学与民间文学。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一直致力于在继承和发扬国内外优秀研究传统的基础上,采用文、史、哲结合、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结合、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结合、传世文献研究与新出土文献研究结合的方法,对先秦两汉文学进行现代阐释。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主要致力于诗文作品的研究与文献整理,尤长于诗文理论的研究。既注重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地位及与历代文学关系的考察,更注重其自身演变规律的探索。唐宋文学研究主要在文学史学理论的宏观指导下,从整体上深入探讨唐宋文学、尤其是唐宋诗词的发展进程、渊源与影响。既注重从文体、时段、地域、作家、作品等角度切入,更重视唐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地位及与历代文学关系的考察,强调"史"的贯通意识;既认真继承发扬传统经验和方法,又积极关注国外相关学术思想,注意吸收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思路,并努力在实践中融会贯通,以形成一套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同行对话的研究模式。元明清文学研究方向主要采用个案研究与整体观照相结合、理论探讨与文献整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向近世发展演化的历程,特别是明清晚近以来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学与西学(包括日本)的碰撞和融合;清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轨迹,打通文学古今演变的研究,以贯通求创新。
  指导教师:董乃斌教授、邵炳军教授、饶龙隼教授、杨绪容教授、周锋教授、姚蓉教授、黄景春副教授、李翰副教授、杨万里副教授、杨秀礼博士等。
  3、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主要由清民诗文研究中心的教师和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段的教师组成。致力于研究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文学文献,尤其是诗文文献,也旁及其他时期的文献,既注重文献的整理和文献的考辨,也注重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文学理论的探讨,形成了文学研究与文献研究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鲜明特色。主要研究领域:1)、清代民国文学文献整理、2)元明文学文献整理、3)目录版本与学术史研究。
  指导教师:张寅彭教授、孙小力教授、蔡锦芳教授、朱渊清副教授、王培军副教授、刘奕博士、郑幸博士。
  4、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本方向主要有三个研究领域:1)语言与社会文化、2)对外汉语理论与实践、3)中文信息处理。语言与社会文化研究语言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如社会对语言的态度、语言的标准与非标准形式、语言的社会变体与层面、多语现象的社会基础等等。对外汉语教学进行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解析等问题。本专业培养中文和外语兼优双向型发展的研究人员,以适应社会对语言研究人才不断扩大的需求。
  指导教师:杨逢彬教授、丁迪蒙副教授、沈益洪副教授、王淑华博士、雷红波博士、钱小飞博士等。
  5、汉语言文字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1)语法学、2)方言学、3)语音学。语法学研究古今汉语的语法结构,研究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及现代汉语的历史变迁和历史发展规律。方言学着重研究中国东南部汉语方言,运用历史层次比较法联系近代汉语资料和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对各种方言及其文化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语音学运用先进的语音实验设备,研究语音的发音机制、语音的特性和变化规律。并结合信息技术,在语音应用方面进行探索。本专业培养中文和外语兼优双向型发展的研究人员,以适应社会对语言研究人才不断扩大的需求。
  指导教师:薛才德教授、林素娥副教授、资中勇博士、凌锋博士、张庆翔博士、向德珍博士、张萍博士等。
  6、文艺学
  本研究方向着重培养研究生有自觉的问题意识与人文抱负,通过扎实的理论训练和表达实践,能创造性地胜任文学、影视、文化领域的研究、教学、策划、采编及其它相关工作。主要研究领域:1)文化理论与批评、2)左翼思想与文化批评、3)中西叙事理论研究。
  指导教师:曾军教授、孙晓忠教授、李孝弟副教授、曹谦副教授、苗田博士、邓金明博士等。
  7、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本研究方向旨在培养研究生的跨文化思维方式、学术视野及文化宽容精神和接受他异文化的能力。在学术研究中,打破以往国别文学和学科划分的限制,在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语境中展开欧美文学、中外文学关系、主题学、形象学等领域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1)比较文学、2)欧美文学、2)日本文学
  指导教师:陈晓兰教授、耿海英教授、张薇副教授、肖有志博士、景春雨博士、石圆圆博士等。
  8、创意写作
  本方向与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中心合作招生。
  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暨上海大学中文系创意与应用写作学科组)成立于2009年4月,是中国首家致力于创意写作理论研究并将之与创意写作教育教学、创意产业实践结合的科研教学单位,中心以创建中国化现代创意写作学科为目标,改革传统中文教育教学机制,致力于欧美现代创意写作学科的整体引进和中国传统写作学的现代化改造,建立了一套完备中文创意写作教学系统,努力建构现代创意产业视野,培养具有完备的创意写作学知识基础,能够从事创意写作理论研究的专业研究人才、教学人才及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
  目前该中心拥有葛红兵、叶辛等教授2名,陈鸣、许道军等副教授2名、讲师3名,出版理论研究著作及文学创作40余部,获得专利创意文案多项,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及各种横向研究项目10余项,已经成为华东地区较有影响力的创意写作理论研究、创意写作教育教学、政府规划决策及产业策划机构。
  本中心现设"创意写作理论研究"专业方向,招收具有扎实的中外文学基础知识和文艺理论素养,具有浓厚的创意写作理论研究兴趣和能力,未来能从事相关理论研究及产业实践工作的硕士研究生。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创意写作理论研究。
  指导教师:葛红兵教授、陈鸣副教授、任丽青副教授、许道军副教授、吕永林。
  招生人数:69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2俄语(二外)或244德语(二外)或245法语(二外)
  3.617作文
  4.815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适用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方向)或816中国古代文学史(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方向)或817语言学概论与现代汉语(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或818文学概论(适用于文艺学方向)或819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适用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或820文艺理论基础(适用于创意写作方向)。
  5.复试笔试:
  a.文学概论(适用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方向)
  b.古代汉语A(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方向)
  c.古代汉语B(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
  d.中外文论史(适用于文艺学方向)
  e.中外文学与中外文论:(适用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
  f.当代文化分析(适用于文化研究方向)
  g.文学阅读与创作(适用于创意写作研究方向)
  复试面试:专业综合(适用于所有方向)
  0501Z1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是一门研究当代文化状况的新学科。自1960年代在英国兴起至今,仅仅半个世纪,就扩展为全球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在中文世界,它于1980年代晚期兴起于台湾和香港,10年后在中国大陆逐渐展开。
  本硕士点及其依托的上海大学"文化研究"跨系科团队,是中国大陆"文化研究"的代表性团队之一,在亚洲和世界文化研究界有广泛影响。目前核心成员13人,其中教授5人。
  本硕士点拥有目前国内最完备的文化研究机构网络: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及其系列讲座、国内最大规模的文化研究的研究/教学网站(www.cul-studies.com)、包含6套丛书的"热风"书系、一系列跨国/地区的文化研究联合计划,以及本方向人员目前展开的多个研究计划,涉及现代早期思想、都市文化、青年人日常生活、性别文化、流行符号分析等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本硕士点教学的强有力后援。
  本硕士点旨在培养具有如下5种能力的中、高层次文化人才:具有较广的全球社会和文化视野;能较好地理解和分析当代支配性的文化生产机制及其运作;活跃的理论思维及其相应的语言能力;在现有条件下实地推进良性文化发展的实践意愿及其能力;对于真正优秀/美好的社会文化前景的想象力和信任心。
  对报考者的基本要求:
  1、理解"文化研究"这门学科的特质,有志于社会文化的进步;
  2、系统修读过某一专业(不限于中文系)的课程,有学士文凭。
  3、在文化领域有实际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对硕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
  1、本系硕士研究生的指导,采取导师组制;在入学后到开题前的学习阶段,学生由文化研究系的所有导师以月会、tea-hour等方式,共同指导;硕士论文选题确定后,根据所选论题确定论文导师。
  2、入学一年半后,根据文化研究系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进行资格考试;通过资格考试者,方能开题;未能通过者,有两次补考机会,每半年一次;其就读时间也由此延长。
  3、为打通理论学习与文化实践的隔离,文化研究系设有文化实践课程;该课程为必修课,包括网站、工人文化、城市论坛等多项文化实践内容。获取该课程学分后,方能开题。
  4、在读期间,须以提交论文的方式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一次。
  5、在读期间,如申请其他出国交流或学习项目,需经导师组同意。
  研究方向:
  01.都市文化与日常生活分析
  02.新媒体文化分析
  03.社会组织与集体文化分析
  指导教师:
  郭春林教授、罗小茗副研究员、高明博士。
  招生人数:3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655文化研究
  4.889当代文化分析
  050200外国语言文学
  本学科为国家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下设三个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日语语言文学。本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高水准的师资力量,完整的学术梯队,近5年在国内外权威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译著40多部,出版优秀教材多部,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同时获得了10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部级项目10余项,各种学术及教学奖项数十种,取得相当显著的学术成果,在学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
  本专业以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研究、圣经文学研究、和文学翻译研究学等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培养通晓当代英语语言文学与文化,熟悉该领域的历史与现状,有较高的双语文学文化造诣,能在高校、科研、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跨国企业从事文学、文化、宣传、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
  研究方向:
  01.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
  02.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研究
  03.圣经文学研究
  04.文学翻译研究
  05.英美生态文学与城镇化进程研究
  06.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07.英美小说美学研究
  08.非裔美国英语文学研究
  指导教师:
  周平、朱振武、庄恩平、庞好农、尚晓进和俞建村等多名教授以及副教授多名。
  招生人数:2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42俄语(二外)或243日语(二外)或244德语(二外)或245法语(二外)
  3.618英美文学史
  4.821基础英语
  5.英汉互译(复试科目)
  050205日语语言文学
  上海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以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文化和翻译学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培养通晓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文化学和翻译学理论,能从事各相关互译、编辑、日语教学和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具有多名教学、科研和翻译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和博士,学术研究梯队完整并富有活力。
  研究方向:
  01.日语语言学
  02.日本文学
  03.日本文化
  04.翻译学
  指导教师:
  余弦、董永杰、张秀敏、王颀、李晓光、赵莹波等教授、副教授以及常志斌博士和周萍博士。
  招生人数: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41英语(二外)或242俄语(二外)或244德语(二外)或245法语(二外)
  3.619综合日语(语言能力、文学、文化等)
  4.822翻译与写作(包括文学短评)
  5.日语专业综合知识(复试科目)
  备注:
  只招收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
  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本专业以普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西方修辞学、辞书编纂与研究、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论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培养能从事英语语言理论与应用研究,从事英语专业教学和科研的高层次人才。
  研究方向:
  01.普通语言学
  02.认知语言学
  03.功能语言学
  04.句法语义接口研究
  05.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论
  06.西方修辞学
  07.英语辞书编纂与研究
  08.话语分析
  09.语用学
  10.科研方法论
  11.语言理论与翻译
  12.修辞批评
  指导教师:
  程琪龙教授、谢之君教授、冯奇教授、肖福寿教授、唐青叶教授、邓志勇教授及副教授30名。
  招生人数:2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42俄语(二外)或243日语(二外)或244德语(二外)或245法语(二外)
  3.620英语语言学
  4.821基础英语
  5.英汉互译(复试科目)
  备注:
  不招收跨专业报考,只招收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
  050300新闻传播学
  上海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是国家2006年设立的,现有全职教授13名,兼职教授23名,副教授16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20名,博士生导师8名,硕士生导师30多名。目前共承担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项目5项,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的高校保持学术交往,互派学生和老师。本学科近五年出版学术专著6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6项。
  本学科在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新闻传播思想、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新媒体研究、国际传播、文化传播、广告理论与实务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
  研究方向:
  01.新闻与传播理论
  02.新闻传播业务
  03.国际传播
  04.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
  05.会展与广告艺术设计
  06.广告理论与实务
  07.体育报道
  08.公共外交与上海合作组织
  09.人文外交与文化产业
  指导教师:
  郑涵、戴元光、吴信训、张咏华、张敏、许正林、郝一民、查灿长、张祖健、尤红斌、李建新、薛中军、沈荟、赵士林、王晴川等30名教授、副教授。
  招生人数:4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641新闻传播理论与方法(分为两种试题模块。模块一:新闻传播理论+定量研究方法,模块二:新闻传播理论+定性研究方法。考生可任选其一。)
  4.866新闻传播业务
  5.专业综合知识(复试科目)
  备注:
  1.08、09研究方向由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的教师指导学位论文,具体请参见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招生简章。
  2.联系人:蒋安联系电话:021-56333674
  060200中国史
  本硕士点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等研究方向。有力量雄厚、具有较强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师资队伍,学术梯队完整。每年延请伦敦大学GaryTiedemann等外籍著名教授开设专业课程;积极推荐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和国际交流。运用历史学、宗教学、考古学、社会学等跨学科方法,培养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厚重的基础的高级专业人才。
  研究方向:
  01.中国古代史
  02.中国近现代史
  03.专门史
  04.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
  指导教师:
  忻平、陶飞亚、谢维扬、朱学勤、陈勇、汪朝光、徐有威、张童心、吕建昌、刘长林、宁镇疆等教授和副教授数名。
  招生人数:36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23历史学基础
  4.中国通史(复试科目)
  060300世界史
  上海大学世界史学科依托国际化大都市优势,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致力于在国际学术平台上开展学术研究。世界史学科的学术团队有很好的国际视野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耶鲁大学、布鲁金斯学会、乔治敦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埃及开罗大学、丹麦奥胡斯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民族与宗教多样性研究所等海外知名高校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本学科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并重,团队成员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1项,省部级项目12项,国际合作项目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与教学奖项4项,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Signs、CurrentAnthropology,StudiesinWorldChristianity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近三年培养的研究生中30余位有海外访学、参加国际会议的经历,并有论文在《世界历史》、《世界宗教研究》等
  刊物发表。
  研究方向:
  01.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02.世界近现代史
  03.西方社会文化史
  04.史学理论及西方史学史
  05.全球化与全球学理论
  06.全球化与区域发展(西亚北非研究、南亚研究、拉美研究)
  07.全球问题研究(宗教、身份认同与全球政治)
  指导教师:
  郭长刚教授、张勇安教授、王蔚教授和刘义副教授多名。
  招生人数:1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23历史学基础
  4.世界通史(复试科目)
  备注:
  1.05-07研究方向由全球学研究中心的教师指导学位论文,具体请参见全球学研究中心招生简章。
  2.招生范围:历史学系应届和往届本科毕业生、跨专业且喜欢世界史的本科毕业生亦可。
  0603J2全球学
  全球学旨在以综合性、多学科与跨文化的视角,探索和理解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及其影响,研究诸如环境恶化、粮食安全、流行疾病、毒品走私、人口迁徙、身份认同、和平与冲突、全球贸易与经济联系,乃至人类精神归属等全球性或跨国性问题。通过经济、社会、历史、环境、文化、生物、政治及其他视角来分析全球现象,"全球学"试图推动世界上不同文化与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培育全球意识,消除人类因地理、文化、语言与政治的差异而产生的隔阂。
  上海大学全球学研究中心是国际全球学合作团队的成员组织。与来自美国、英国、德国、丹麦、荷兰、奥地利、波兰、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国家40余所高校的全球学教学与研究机构建立有密切的学术联系,同时还与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乔治城大学伯克利宗教、和平与世界事务中心、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奥法利全球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宗教与民族多样性研究所、埃及开罗大学文明研究与文化对话研究中心、土耳其海峡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乌拉圭拉美社会经济研究中心等有着直接的学术合作关系。
  上海大学全球学研究中心有来自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生指导教师6名。欢迎来自世界史、社会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外语等领域的优秀硕士生报考。
  研究方向:
  01.全球学理论
  02.全球化与区域社会发展
  03.宗教与全球政治
  指导教师:
  郭长刚教授、张勇安教授、唐青叶教授、NestorDaCosta教授(乌拉圭)、刘义副教授、黄薇博士。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46西班牙语(二外)
  3.634全球学与全球化理论
  4.综合考试(复试科目)
  070100数学
  上海大学数学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获批),含有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四个二级学科。其中的计算数学博士点是我国1984年特批博士学位授权点,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是我国1991年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点。
  数学系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系统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及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学博士后流动站。"数学科学与技术"是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运筹学与控制论"是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在2008到2020年上海市高校发展定位规划中,数学学科被列为"国家级"一线学科和"扶强"重点发展学科。上海大学数学学科是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位于全国前25%,在2013-2014年英国QS全球大学数学专业排行榜中,上海大学数学进入前150强。根据美国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ESI)数据库最新数据,进入全球前1%的大学数学系有241个,上海大学数学系排名第124。数学学科承办中国运筹学会刊物《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SocietyofChina》、《运筹学学报》,主办《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数学系有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的4个研究所:基础数学研究所、计算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运筹学与控制论研究所。此外,上海大学核心数学研究所、上海大学系统科学研究所、上海大学运筹与优化开放实验室亦挂靠数学系。
  近年来数学系教师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如:AdvancesinMathematics、TransactionsofAMS、JournalofAlgebra、SIAMJournalonAppliedMathematics、SIAMJournalonNumericalAnalysis、SIAMJournalonOptimization、SIAMJournalonScientificComputing、PhysicalReviewLetters等)上连续发表论文。2002年迄今SCI论文全国数学学科排名连续名列前10位,其中2008年全国数学学科排名第六位。近5年数学系主持国家级项目6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研究方向:
  01.解析数论及其应用(基础数学)
  02.有限群论(基础数学)
  03.代数表示论(基础数学)
  04.矩阵代数及其表示(基础数学)
  05.李代数与量子群(基础数学)
  06.分析及其应用(基础数学)
  07.几何分析与凸体理论(基础数学)
  08.几何分析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基础数学)
  09.组合级数(基础数学)
  10.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基础数学)
  11.矩阵计算与数值代数(计算数学)
  12.数值逼近及其应用(计算数学)
  13.有限元方法与数值建模(计算数学)
  14.有限元与边界元分析方法(计算数学)
  15.计算几何与图像处理(计算数学)
  16.偏微分方程数值方法(计算数学)
  17.分数阶微分方程数值方法(计算数学)
  18.分岔、混沌的应用理论和计算(计算数学)
  19.计算流体力学(计算数学)
  20.应用偏微分方程(应用数学)
  21.孤立子理论与可积系统(应用数学)
  22.动力系统及其应用(应用数学)
  23.复杂网络的分析、建模及动力学(应用数学)
  24.生物信息和生物网络(应用数学)
  25.生物数学(应用数学)
  26.神经网络(应用数学)
  27.奇异摄动理论与渐进分析(应用数学(力学所))
  28.力学中的偏微分方程理论计算及其应用(应用数学(力学所))
  29.微分方程与系统控制(应用数学(力学所))
  30.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与控制(应用数学(力学所))
  31.非线性水波与孤立波(应用数学(力学所))
  32.变分不等式与优化控制(应用数学(力学所))
  33.力学中的数学物理方法(应用数学(力学所))
  34.优化理论、方法及其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35.应用统计与金融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
  36.信息技术与优化控制(运筹学与控制论)
  37.现代图论与组合最优化(运筹学与控制论)
  38.排序理论及其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39.数学规划理论与算法(运筹学与控制论)
  40.数学规划的几何理论(运筹学与控制论)
  41.随机优化(运筹学与控制论)
  42.离散优化复杂性分析(运筹学与控制论)
  43.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44.分布参数系统的辨识与最优控制及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指导教师:
  周哲玮教授、石忠锐教授、郭秀云教授、何斌吾教授、冷岗松教授、王卿文教授、熊革教授、顾传青教授、马和平教授、侯磊教授、叶万洲教授、李常品教授、夏铁成教授、傅新楚教授、盛万成教授、张大军教授、郭兴明教授、陈立群教授、周进教授、卢志明研究员、卢东强研究员、张鹏研究员、胡国辉教授、白延琴教授、康丽英教授、邬冬华教授、田蔚文教授等及30余名副教授和10余名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
  招生人数:50(理学院)+3(力学所)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1数学分析
  4.811高等代数
  5.复试科目:数学综合(内容包括:泛函分析初步、计算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备注:
  研究方向中注明"应用数学(力学所)"在"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培养。
  070200物理学
  物理学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予点,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含有凝聚态物理、光学,无线电物理及理论物理等四个二级学科。作为我校"211"建设的重点学科之一,经过两期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信息物理"和"无线电物理"的建设,物理学科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准的科学研究队伍,现有教授25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6名(含兼职博导),副教授47名,积累了二十余年硕士、博士生培养经验。本学科由10余个研究方向组成,研究的范围涵盖了当今物理学各个基本领域和重要方向,其中包括信息物理,材料物理,光物理,天体物理等。
  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设施,实验条件完备,承担多项国家、部委和上海市科委下达的重要科研任务,取得了若干有国际水平甚至国际领先的成果,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论文,曾多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优秀著作奖和优秀教材奖。学科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共40余项,立项总经费上千万元;科技部863项目子课题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和重点项目等30余项。每年平均在国内外一流学术刊物(如Phys.Rev.Lett.,Phys.Rev.A,B,C,D,E,Appl.Phys.Lett.,Opt.Lett.等)上发表论文100篇以上,申请和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学科与美国、日本、芬兰、德国、英国、丹麦,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等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往。
  学科近五年来,已培养博士生五十余名,硕士研究生二百多名。研究生培养曾获得上海市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
  研究方向:
  01.强关联电子系统与量子相变
  02.超导物理及新材料
  03.实用超导材料与器件物理
  04.自旋电子学与磁性物理
  05.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物理
  06.非线性动力学与信息传输
  07.太赫兹波与超快光子学
  08.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
  09.微纳光学与光子学
  10.碳纳米材料与器件物理
  11.介观与低维物理
  12.光电功能薄膜、光伏物理与器件
  13.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物理
  14.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
  15.粒子物理与高能核物理
  16.计算物理与计算材料学
  17.纳米尺度低维结构能量传输和转换
  18.红外显微热成像和纳米光学系统
  指导教师:
  沈学础、王奇、李春芳、张金仓、周世平、许晓明、曹世勋、徐克西、马忠权、辛子华、蔡传兵、杨国宏、张爱林、马国宏、查访星、赵新洛、邓振炎、姜颖、胡志宇、曹清、敬超、田立君、陈玺杨希华,颜明,任伟等25名教授及47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93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2普通物理(一)
  4.812量子力学或813电动力学
  5.固体物理或光学(复试科目)
  070300化学
  化学作为一门核心、实用和创造性的学科,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化学正通过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来改变我们的未来。
  本学科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和材料化学、环境化学2个自主增设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纳米材料化学"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上海市资源环境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创新药物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位居全球第517名,比去年上升37名,全国第36名;英国QS专业排名位居全球并列101-150名;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位居全国第38名。指导教师中有教授24名(博士生导师18名)、副教授36名和青年博士讲师5名,学术梯队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半数以上的教师具有国外学历或留学经历。
  近5年承担了50项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2012年获得16项占全校1/10;获得包括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部省级科研奖励7项;在包括JAmChemSoc,AngewChemIntEd,AdvMater,ChemSci,AdvFunctMater,ChemComum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500篇以上;被ESI收录的高引用文章18篇,占全校的1/4;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0项。
  本学科为研究生所设的课程反映当代化学的发展水平,研究课题结合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研究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能从事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的专门人才。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学术合作和交流,合作研究成果发表在NatMater,JAmChemSoc,AngewChem,AdvMater等期刊上;约1/6的优秀毕业生可以直接攻读本校或国外博士学位研究生,也可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到国外名校进行联合培养或攻读学位。
  研究方向:
  01.无机化学
  ◆配位化学
  ◆固体化学与无机新材料
  02.分析化学
  ◆光分析与电化学分析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
  03.有机化学
  ◆金属与元素有机化学
  ◆药物化学
  ◆超分子化学
  04.物理化学
  ◆纳米材料化学
  ◆分子与材料设计
  ◆电化学与新能源材料
  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功能高分子
  ◆高分子膜材料
  指导教师:
  施利毅、胡志宇、张阿方、龚和贵、曹卫国、丁亚平、徐甲强、陆文聪、李明星、方建慧、许斌、陈雅丽、贾学顺、严六明、郝健、宋力平、罗立强、姚建、朱守荣、成旦红、林海霞、王田霖、张剑平、蒋海珍等24名教授及36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13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3无机化学或614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或615有机化学(含有机结构分析)或616物理化学(一)(依据研究方向选择相应一门专业课)
  4.814综合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5.复试科目:
  无机化学实验或有机化学实验或分析化学实验或物理化学实验;专业综合知识面试和英语口语
  备注:
  1.本学科学制为三年。
  2.本学科不招收色盲及色弱学生;不招同等学力考生。
  3.初试科目:无机化学方向为613无机化学+814综合化学;分析化学方向为614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814综合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方向为615有机化学(含有机结构分析)+814综合化学;物理化学方向为616物理化学(一)+814综合化学;纳微能源研究所可选择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考试科目。
  4.初试分析化学考试内容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约各占50%,其中仪器分析包括光化学分析、电化学分析和色谱分析等部分。
  5.报考"纳微能源研究所"的学生还需参考纳微能源研究所招生简章。
  6.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高等技术研究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苏州纳米所、宁波材料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微系统研究所、山西煤化所等研究院所联合培养的学生还需参考中科院院所的招生简章
  7.联系人:邵奋芬;联系电话:021-66132510
  070301无机化学(二)
  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自创建以来已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装备部预研基金、上海市纳米专项基金项目共计100余项,取得多项重要成果。被批准为"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资源环境新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先进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纳米功能材料中试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市教委第五期"纳米材料化学"重点学科、上海市第三期"材料学"重点学科主要力量之一、上海新材料及应用产学研合作中心,还与企业合作,成立了多家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其中有"上海大学-法国ESSILOR联合研发中心","上海大学-海悦海洋工程船舶涂料研究中心","东莞-上海大学纳米技术研究院"等。本中心的研究工作在基础理论与开发应用两个层面展开。基础研究方面包括:纳米材料的表征与评估、纳米材料的特殊界面行为、纳米材料的宏观性能与微观机理、纳米尺度上的组装与加工等。应用开发方面包括:纳米技术与环境保护、纳米磁性材料、纳米硬质合金、纳米陶瓷材料、纳米固体润滑材料、纳米传感器、纳米光催化材料、纳米抛光材料、纳米粉体规模化生产技术的开发以及纳米功能高分子材料。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研究生具备纳米科学与技术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及工作能力。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气氛活跃。拥有国内较为先进的实验测试条件。近三年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
  研究方向:
  01.纳米功能材料可控合成新方法
  02.纳米材料在聚合物复合材料、环境催化及锂离子电池电极等方面的应用
  03.纳米功能涂层
  04.先进功能陶瓷和高温陶瓷材料
  05、纳米抛光及润滑材料
  指导教师:
  施利毅(教授)、张剑平(教授)、甄强(教授)、雷红(教授)、邓维(东方学者)、杭建忠(教授)、袁帅(副研究员)、张登松(副研究员)、孙丽宁(副教授)、冯欣(副研究员)、丁鹏(副研究员)、孙小英(副研究员)、颜蔚(副研究员)、赵尹(副研究员)、陈入领(副研究员)等多名指导教师。
  招生人数:26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3无机化学
  4.814综合化学
  5.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纳米科技基础(复试科目)
  备注:
  联系人:褚老师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上海大学111信箱(邮政编码200444)
  网址:www.nano.shu.edu.cnEmailchuyanxin@shu.edu.cn
  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本专业以聚合物分子设计与合成、高性能先进高分子工程材料及复合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具有光、电、磁、催化、仿生等特性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性能和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高分子科学理论基础,又具有高分子材料专门知识及其相关的多种学科知识,同时具备聚合物分子设计、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分析以及新型高分子材料研发的研究工作能力,成为能从事高分子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高级科技人才。
  本专业近年来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部支撑项目、国防军工科研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基金项目和教委科研项目等;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J.Am.Chem.Soc.,Biomacromolecules,Polymer,Macromolecules,Macromol.Biosci.,Sci.Phys.,Carbohydrate.Polym.,J.Mater.Res.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申请专利近百项。科研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本专业自1988年建立上述相关研究方向以来,已有二十几届研究生被授予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
  01.聚合物分子设计与合成
  02.高性能先进高分子材料
  03.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04.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
  指导教师:
  张阿方、郭强、尹静波、刘丽、刘引烽教授;胡和丰、贺英、陈来、俞成丙、颜世峰、苏新艳、李文、旷桂超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43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22有机化学(二)
  4.841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5.高分子综合专业知识(复试科目)
  备注:
  1.限制色盲、色弱考生。
  2.本专业每年有4-6名学生硕博连读(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高分子材料方向)。
  3.本系网站网址:www.polymer.shu.edu.cn
  4.联系:polymer@oa.shu.edu.cn
  071000生物学
  生物学是上海大学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包括神经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向。近年来本专业先后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市科委重点项目和市教委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成果显著。
  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神经药理与毒理、神经干细胞分化机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机制、脑肿瘤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昆虫生长发育的神经调控机制、系统生物学等。本研究方向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已经形成一定的特色和声誉,具有从事神经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实验平台。
  遗传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基因组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等。该方向主要以模式植物拟南芥、百脉根、蒺藜苜蓿和主要作物(如玉米和大豆)等为研究材料,研究植物中重要生命活动的遗传本质和作用机理。其中基因组学包括针对植物抗逆等复杂性状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以及针对作物驯化和进化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分子遗传学针对植物重要生命活动(如种子发育和代谢、生殖发育和共生固氮等),开展关键功能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基因工程主要开展针对作物品质、高效、抗逆等重要性状开展转基因研究。本学科方向学术梯队完整,设备先进,建有上海市能源作物育种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中有两个方面主要围绕疾病相关的关键细胞、基因、蛋白质、小分子、药物残留、过敏原等的检测展开,研究工作主要涉及新型生物传感器的研制以及生物活性物质检测新方法的建立。其中,"分子识别与生物传感"方向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分子界面行为研究、抗原抗体及适配体分子识别、疾病标志物的甄定及检测、药物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过敏机理的研究等;"纳米生物学"方向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纳米材料的生物功能化、纳米材料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基于纳米探针的信号标记、纳米材料用于新型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纳米技术在分子成像等方面的应用等。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将为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食品及药物的安全检测、环境污染分析等领域做出积极贡献。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工作还包括核糖核酸生物学以及细胞信号网络调控,主要研究核糖核酸的结构、功能;核糖核酸在生命活动(如细胞再编程、肿瘤发生)中的重要作用;核酸药物(如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和核酸新技术的建立。近期重点聚焦miRNA等小分子调控RNA。该学科是近年来国际生物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对应研究方向为"microRNA(微RNA)结构与功能"。细胞信号网络调控方向主要研究细胞在病变(如癌变和心脑血管疾病等)过程中由细胞粘附分子整合素所介导的细胞内信号网络的变化。该研究工作侧重细胞信号传递过程中蛋白分子之间相互识别和结合的结构和功能基础,并进而基于信号蛋白分子之间的特异结合设计干预方案,从而为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药物干预靶位点。
  研究方向:
  01.神经生物学
  02.分子遗传学
  0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纳米生物学
  04.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理学
  05.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技术)
  06.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识别与生物传感
  07.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microRNA(微RNA)结构与功能
  08.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信号网络调控
  09.系统生物学
  指导教师:
  研究方向01、04和09的指导教师主要有:吉永华研究员、文铁桥教授、陈付学教授、宋红生副教授、徐晓辉副教授、朱红艳副教授等。
  研究方向02和05的指导教师主要有:宋任涛教授、张卫教授、罗利教授、李平副研究员、朱晨光副研究员、王刚副教授、王桂凤副教授等。
  研究方向03和06的指导教师主要有:李根喜教授、陈沁教授、邓志瑞副教授、朱小立副研究员、陈红霞副教授、张娟副教授、陈桂芳副教授、赵婧副教授、张文举等。
  研究方向07和08的指导教师主要有:马衍青教授、金由辛研究员、马中良副教授、许祯副教授、李艳利副教授、肖俊杰等。
  招生人数:83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24细胞生物学
  4.851生物化学
  5.分子生物学(复试科目)
  071100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它关心涉及复杂系统性质和演化规律的基本科学问题,试图通过对生命、生态、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具体系统演化过程中关键问题的研究,揭示复杂系统所具有的一般性规律,研究复杂系统宏观层次上的涌现性行为、系统性质和功能的智能控制等科学问题,并促进对具体系统的认识。本学科硕士点有系统理论和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最新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