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 高考 美术高考 考研 自考 成考 专升本 中考 会考 外语| 四六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翻译资格 JTEST
资格| 公务员 报关员 银行从业 司法 导游 教师资格 报关 财会| 会计证 经济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务师 资产评估 审计师
工程| 一建 二建 造价师 造价员 咨询师 监理师 安全师 医学|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 教案 论文 文档
IT类| 计算机等级 计算机软考 职称计算机 高校计算机 推荐-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招聘 军校国防生 自主招生 艺术特长生 招飞
 3773考试网 - 教师资格考试 - 复习指导 - 教育学辅导 - 正文

2010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考点指导:教育的认识

来源:fjzsksw.com 2010-10-9 10:10:06

 

  四、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较为激进的教育理论流 派,受现代批判主义的影响,是西方反理性、反现存体制、反文化运动在教育领域 的表达。伊里奇(IvanlUich,1926—2002)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就是非制度化教 育思潮的代表之一。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学校教育,细数制度化教育的弊端, 认为制度本身就是“恶”的,而我们在制度安排下的学习也就充满着歪曲、被动和 钳制的情形。在学校这种结构体制下,学生必须学着服从权威——教师或校规等, 学习那些被预选好的、被过滤的信息,学生的主体自由由此被完全剥夺,所接受的 是由“成套”讯息构成的强迫学习。②伊里奇将系统化学校教育所释放的负向功能归 咎于教育制度的弊端,乃至整个社会制度与社会文化的弊病,从而倡导教育重构乃 至社会重构%主张用“学习网络”取代现行的制度化教育。这一思想对20世纪后 期的世界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具有完备学校系统的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它与制度化的社会形 态相伴生,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随着制度化教 育的不断扩张,其弊端也日渐明显。非制度化教育思潮正是针对制度化教育的弊端, 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向我们揭示了现代学校的教育负向功能,提出了构建学习化社 会的理想,认为“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每一个人应该在一个比较灵活 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道路。如果他离开这个教育体系,也不至于被迫终 身放弃利用各种设施的权利。因此,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改变的 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五、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后的学校教育是高度制度化的教育形态,随着社会生 产方式的变革以及政治民主化的不断推进,现代教育制度体系表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学前教育是指对从出生到6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教育。学前教育在“二战”后 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95年有179个国家正式签署了 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和《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并制定 了相关政策,把学前教育纳入国家教育系统。很多国家从政策和法律层面保障幼儿 教育,如法国实施了免费的幼儿教育;而我国则于2001年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 纲要(试行)》,2006年颁布并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从教育内容、 组织和实施等方面,指导和规范幼儿园工作,保障儿童的权利。同时,现代的学前 教育已经改变了传统单一的保育职能,强调保育与教育的结合,重视儿童的智力开 发,将学习与儿童生活联系起来,加强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二)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是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对一定年龄范围内的所有儿童免费实施的学校 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两个基本特征,主张用国家的意志,通过法律 的渠道,实现全体适龄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普及目标。自19世纪欧美国家开始实行 初等义务教育以来,义务教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受教育权已经成为国际公认 的权利。1990年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指出:“必 须普及小学教育,确保所有儿童的基本学习需要都能得到满足。”今天,大多数国家 已经逐渐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中学教育阶段,而世界上一百八十多个国家中,有 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家实行了九年或九年以上的义务教育,有些发达国家甚至开始向 高等教育延伸。

  (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二战”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双轨教育制度。普通教育主要以基础科学知识为 主要教学内容,以升入髙一级学校为目标;职业教育则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 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目标。两轨呈平行状态,既不相通,也不 相接,以满足不同阶层的教育需求。“二战”后,随着中等教育的不断普及,中等教 育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本相互独立的两类教育,逐渐走向综合,演变为综合化的髙 中教育模式,即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 渗透的方向发展。

  (四)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和类型的多样化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条件的同时,也对高级人才提出 了更大的需求,这使得髙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成为表征国家实力和总体 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高等教育开始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据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的统计,1985年一 1997年,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6. 5%上升到 10.3%,发达国家则从39. 3%上升到61.1%。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 到21%,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预测,全球大学新生人 数到2020年将达1.2亿。®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展,高等教育的类型也日益走向多样化,打破了传统的以 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类型。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 现;在内容上,基础性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在入学目的、考试 评价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带有职业教育性质的高等学校,如短期大学、社区学院、 技术学院等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

  (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空间,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日益 凸显。学校教育的不断扩展、入学机会的不断增加,极大地满足了大众的教育需求。 “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渐被人们广泛接纳,并影响着制度化教育体系的变革与发展。以 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功利性需求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 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六)加强国家间教育制度的互通性

  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日益缩小,它在方便人们往来的同时,也使国 际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教育具有很强的文化选择功能和融合功能,是实现文化 传承的重要渠道。国际的教育交流,也从高等教育开始向中等教育延展,合作办学、 不同国家院校间学分互换等跨国教育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和接纳,并拥有了极 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国家间教育制度的 互通性,如学制、学位、学分的认定等方面的互通性,势必有利于国际的文化交流, 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既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又有助于民 族文化的繁荣。

 

 

上一页  [1] [2] [3]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