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国际社会及许多国家都对未成年学生所享有的权利作了具体的规定。我国是《儿童权利公约》的締约国,在履行《公约》的同时,在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中也对青少年享有的权利作出了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并规定了其他相关人员、组织、机构等在义务教育中的责任。此外,我国的《婚姻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对此都有相关的规定。在这些规定中,概括而言,未成年学生享有的权利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身杈
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由于未成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期,人身权应受到特别的保护。同时,还应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
身心健康权。主要包括未成年学生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作业量、合理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定期组织身体检查;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安排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活动等。
人身自由权。指未成年学生有支配自己人身自由和行动的自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非法拘禁、搜查和逮捕,如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査,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人格尊严权。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如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有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
隐私权。指学生有权要求私人的、不愿或不便让他人获知或干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如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或隐私,不得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等。
名誉权和荣誉权。指学生有权享有大家根据自己日常生活行为、作风、观点和学习表现而形成的关于其道德品质、才¥及其他方面形成的正常的社会评价,有权根据自己的优良行为而由特定社会组织授予积极评价或称号,他人不得歪曲、诽谤、诋毁和非法剥夺。
2.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我国宪法及一系列法律都对此进行了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从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来看,学校和国家在保证学生的受教育权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国家除了为所有学生提供正常的教育机会外,在义务教育阶段还要尤其关注贫面和残疾学生,使他们享受物质帮助权,如对贫困学生和残疾学生减免学杂费,设立帮困、帮残基金,实施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制度。对残疾学生国家还根据残疾人的特点为学生设立特殊的教育机构,给予特别的对待。学校无权因学生交不起学杂费或其他摊派费用,如建校费、校服费而让学生停学、退学或被变相开除。
(三)学生的义务
未成年学生作为法律的主体,在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教师有责任教育学生了解自己的义务,履行自己的义务,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未尽义务或违反规定,由此造成的后果则应由学生自负&学生应尽的义务有:
1. 遵守法律、法规;
2.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是同时并存的,学生履行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不仅为自己享受学生权利及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也为其他学生享受权利提供了条件。
三、当代中学生的发展特点
中学阶段是人发展最快速和最活跃的时期。由于中学生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理解并关注中学生发展特点的时代特性,是做好中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一)生理成熟期提前
目前对我国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的身高、体重有明显的增加,体内机能、神经系统特点和性发育成熟都有较大变化。因此,中学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教育。
(二)人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由同质的单一性向异质的多样性转.化,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特点。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中学生有了丰富、便捷的接触不同文化、思想的机会和途径,他们不再盲目信从家长、老师的观点,对人生价值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渴望拥有个性鲜明的人生。这要求学校德育要与时俱进,努力营造有利于当代中学生成长的学校环境,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三)喜欢独立思考,勇于自我表现
当代中学生具有鲜明的自我意识,敢于肯定自己,不迷信权威,对权威的观点勇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愿意争论,追求思维的独立性。同时,当代中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强,并喜欢在竞争中展示自己,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因此,如何充分发挥自我意识在中学生成长中的积极作用,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值得关注的问题。
(四)强烈的自尊需求
中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相对富裕和宽松的生活条件,使得当代中学生的自尊心极为敏感和强烈,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希望在群体中能有自己的位置,并受到大家的重视。因此,他们的情绪尚不稳定,容易出现高度兴奋、激动,或极度愤怒、悲观等两级情绪状态,从而有可能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因此,学校敎育要有积极的引导措施,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矛盾,帮助中学生健康成长。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