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链接:
2010年全国特岗教师热点招聘
点击查看近期全国各地教师招聘
各学科说课稿汇总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班级组织的认识与管理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也是学 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正确认识班级组织,对于实现学校管理目标,促 进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班级组织的认识
班级组织是历史发展的产物。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 的进步,教育对象范围的扩大和教学内容的增加,需要有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这样班级组织应运而生。率先正式使用“班级” 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教育 家伊拉斯谟。16世纪,在西欧一些国家创办的古典中学里出现了班级组织的尝试, 运用班级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代表作 《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此后,班 级组织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学校中逐步推广。
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 “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导生制”就是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 系统性地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施同步教学;并且除教师之外,还配备“导生”, 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与管理。这一制度由于其经济而有效 的特点,受到社会的欢迎,从而使班级教学的形式得到了发展。
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0 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之后,全国各地的学校开始采用班级组织形式。
班级组织的发展,反映着教育理论的变革和发展,表达着人们对于教育的期待, 现代意义的班级组织必然浸透着时代气息,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班级组织是一个社会性组织
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是基于其成员即学生的社会化学习需求而建立。 因此,有人说班级是一个“小社会”,是社会向青少年提供的一种群体生活的基本环 境。班级不仅是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社会关系体系,而且是一种为社会需要培养 未来人才的社会组织。班级组织既有工具性角色的正式结构,即制度化的人际关系, 为实现班级组织的公共目标服务,如不同角色职权结构的基本形态;班级组织也有 非正式结构存在,满足组织中基于个体属性层面的人际关系的发展需求。班级中的 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不仅通过正式的规章制度维持,而且也要通过各种非正式的 方式和手段来维持。
(二)班级组织是一个教育性组织
班级组织是一个由教师和一群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不同的性格、 不同的发展需求的学生而组合成的文化生态组织,通过师生交互影响的过程实施教 育教学活动,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班级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 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亦主要通过班级组织而 实现。因此,班级组织是现代学校和教育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教育形态,不仅是教育 性的学习组织,也是教育性的生活组织,拥有其独特的教育力量。
(三)班级组织是一个文化性组织
班级是教师与学生的重要生活场所,在长期的共同交往和生活中,逐步形成了 能够影响组织内部成员思想和行为的文化体系。我们日常所说的班风,即是班级文 化的具体表达。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特色所在,体现了师生共同认同与维护的理念, 对于班级组织中的成员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有助于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 时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和强大的教育力量。积极进取的班级文化,能够帮助学生养 成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气质。
(四)班级组织是一个生命性组织
班级组织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它不仅有细胞、骨骼、系统,还有理念、精神 与灵魂;不仅能在适宜的环境下创生,还能在自主的引导下繁殖成长;不仅要在成 长的过程中输血、学习和保健,还要不断地逭血、发展和创新。生命型组织超越了 制度型组织的刻板缺点和文化型组织的弥散劣势,将班级组织置于一个可以成长的 生存环境中,大大促进了班级组织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有利于班级走向更为科学的 轨道,因此可以说,生命型班级组织是管理组织的最高境界。”①
①张华.生命型班级:班级组织的最髙境界[J].班主任之友:2005(10).
二、班级管理的界定
班级管理是以班级为载体的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班主 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 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 程。班级管理也称为“班级经营”、“教室管理”。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 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包括人、财、 物、时间、空间、信息,而主要对象是人,即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 班级管理的主要管理手段是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 程,它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我国的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强 调教师的权威,伴随着教师高强度的“知识传递”和追求分数的压力,教师必须实 施班级控制,以确保教与学不受干扰。这势必使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大大降低 学生的参与度,使班级管理成为教师实施个人专断管理的活动过程。因此,确立以 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是现代学校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二)班级管理的目标
班级管理的目标就是形成一个“班级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有明确的目标 和应遵守的规范,能为生活在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提供一个相互交流思想的场所, 一个相互关心的场所,一个共同成长的场所。
1. 班级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
班级中的学生,首要的属性是“学习者”,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使班级成 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是班级管理的基本目标。班级作为学习共同体与传统班级的主要 区别在于,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 挥群体动力作用。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 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2. 班级成为一个精神共同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班级建设的最高境界是形成一种平和愉悦的精神共同体—— 它既是教育工作追求的自然归属,也是我们的快乐所在。”①班级是一个精神共同 体,就是说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精神发展,把班级建设成为一个成员之间相互信赖、 相互认同、相互关爱的统一体,从而获得对自己的满意感和对世界的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