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词解释
1.教师的公正: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4.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5.教师人格:是指个体作为教师这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稳定性的道德行为的范式和道德品质与境界,也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主体本质。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的义务;
(2)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任务;
(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义务;
(5)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义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
2.[答案要点](1)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3)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4)优质高效的效益观。
3.[答案要点](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4.[答案要点]一个比较完整、有序、立体式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应包括四种基本关系和三个基本层次。四种基本关系是: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教师与受教育者(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其他教师及教师集体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关系。三个基本层次是:理想层次、原则层次和规则层次。
5.[答案要点]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在: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