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睛之笔
点出本课课标内容和教学的主题:(1)养成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品质。(2)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其分析]
1.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养成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品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个问题是教学重点依据是:首先,养成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品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做人的基本要求。其次,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有的却不懂得对他人、对社会付出爱心,缺少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爱心教育非常必要。
之所以是教学的难点,是因为要养成乐于助人的品质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很难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就能实现这一教育目标。
要突破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要善于结合现实生活中生动、感人的事例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情感,转变学生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乐于助人,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在课后,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一些爱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进一步体验爱的快乐和愉悦。
2.懂得爱是双向的、互动的,爱与被爱相辅相成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理解爱与被爱相辅相成,这对九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要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在理论上抽象的分析,而应当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懂得爱是双向的、互动的,引导学生在享受被爱的同时,学会向他人和社会奉献爱心。
二、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爱是高尚的情感”——体验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第二、三课时:“奏响爱的和弦”(上)——懂得爱和被爱相辅相成,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养成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品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第四课时:“奏响爱的和弦”(下)——根据当地学生实际,组织一次爱心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爱的快乐和愉悦,进一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第一课时 爱是高尚的情感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和爱护是人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
★能力
培养学生在爱与被爱之中感悟生活、热爱生活的能力。
★知识
懂得爱不仅存在于亲情之中,而且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爱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体验爱的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导入(老师讲述一则故事)
教师:这个故事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什么?
学生:骆驼妈妈的举动表现出动物基于血缘关系令人感动的母爱。
教师引人:是的,动物的母爱令人感动,但是在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爱更普遍、更伟大、因为人的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正是因为有了爱,才使得我们的个体生命和人类社会充满温暖的情怀和幸福的体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都离不开爱,就让我们在无处不在的爱中寻找和体验爱的真谛吧。
引人本课课题,爱是高尚的情感
★感受爱的存在一一爱.在你我身边
教师:罗圣·罗兰说过:“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爱的情感,与生俱来,爱的影子,随处可见,在我们的生命旅程中,到处都有爱和被爱的动人情景。爱,就在你我的身边。
(一)爱存在于亲情之中
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中“情景一”与“情景二”的故事。
教师:这两个故事让你最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那份亲人之间浓浓的爱和亲情。
教师:是的.爱,始于对亲人的爱,这种基于血缘关系的爱往往是人间最真挚最纯洁的情感。
教师:一首《烛光里的妈妈》唱出了女儿和母亲之间的爱与被爱,不知触动了多少人埋藏在心底的对亲人的情感。细微之处见真情,你和你的亲人之间也一定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吧,诸讲一讲,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讲述:略。
教师:听了同学们的讲述,老师很感动。对你们而言;这一份份爱的体验就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珍惜!用-颗感恩的心去回报这份浓浓的亲情。
教师过渡:正如歌中唱道:爱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她不仅存在于亲情之中,而且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