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想摆脱书》梁文道)
13.文章第二段为何要提到剪刀、车轮和勺子?请简要分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
14.文章第三段所举的事情发生在“25年前”,显然当时的人不可能有选择任何一种电子书的机会。你认为此例的价值会不会因此而大打折扣?(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全文看,在电子阅读器越来越多的今天,我们仍“别想摆脱”传统意义上的纸质书本的因素有哪些?(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6—20题。(16分)
第一次到苏州
①关于心灵之乡何处,常常不敢肯定,只记得一见苏州,便宛如旧识。
②第一次到苏州,是随了父亲一道。本来以为读大学了,应该可以自己独自出这趟远门,可是终于遂了母亲的执着。父亲因为几十年前在苏州读的师范,也隐隐地有故地重游的心事,就一起上了路。
③到学校的当天我就出了一个洋相。傍晚带父亲刚踏进人声鼎沸的餐厅,我就在刚拖过的地板上重重地滑了一跤,手中的饭盒摔得老远。连忙爬起来也不敢看看四周,只是默默地洗尽了双手和碗筷,就又去打了饭和父亲一起吃起来。饭是我爱吃的米饭,菜则是一律的糖醋口味(这样的伙食我一吃就是四年)。吃饭的时候我一直低着头,偶尔抬眼看看对面 静静地坐着吃饭的父亲,却是居家一样的坦然。我知道这是父亲曾经呆过的苏州,又是他的儿子将要生活多年的苏州,一定是很有些感触的吧!从接到来自苏州的大学录取通知,父亲竟然从来没有和我谈起过这个他一度相当熟悉的城市。这始终让我感到非常疑惑,难道父亲的记忆中,于苏州竟是没有一点印象了吗?
④第二天正式报到,结束后我就陪父亲往教学楼那个方向散步。从宿舍到教学楼大概有三四百米的路程,中间还有很大一片沟壑起伏的农田。巧的是靠近路边,有一个长满杂草浮萍和寥寥几株莲藕的水塘。塘看来很少有人清过,水是那种看起来很脏的深绿,酷热中发出浓浓的臭味。那天我们路过的时候,正好有一个黝黑精瘦的中年男人,裤腿卷得老高,从池塘里担了深挖出的泥淤,赤着脚往旁边的田里去。那是真正最好的绿肥。在九月的阳光下,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男人额头上的褶皱和慢慢滚落的汗珠。父亲说:“苏州人这么富,到底还是苦出来的。”
⑤我知道父亲的意思。这个素不相识的农人和我家乡的爷爷辈叔叔辈一样辛劳而充实。他们将自己的大滴汗珠凝成一个个丰年,在朴实而满足的心底珍藏。这块土地的富庶与繁荣,从来就不曾少了这些史册之外的人们。我的心似乎是重重跳了一下:不看文人看农人的苏州,也正如我的家乡一样亲切友善。
⑥很快我就将这里当作了真正的家乡。有同学来苏州玩,总是会先来信,让我责无旁贷地尽地主之谊。朋友一拨一拨地来,我也就一次一次去车站等待,一次一次在虎丘与他们留影。
⑦或暮春微雨,我便会溜去很近的怡园,门票不贵,园子很小,最妙的是少了游人如织的喧嚣,一如自家庭院。徜徉廊壁漏窗之前,我可以花上半天的时间,静静地读米芾和董其昌的帖。耳畔雨声若梦,淅淅沥沥,“梨花落,杏花开,桃花谢,春已归……”清音雅韵,如深闺伊人的一声清喟,霎时涤尽凡俗……
⑧原来,我与苏州,竟然是这样一见如故的。
(选自《苏州杂志》,有删节)
16.作者为何要提“出洋相”的事?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
17.文中说“我知道这是父亲曾经呆过的苏州,又是他的儿子将要生活多年的苏州,一定是很有些感触的吧!”,联系上下文,分析父亲对苏州有怎样的“感触”。( 3分)
答: ▲
18.文中说“这始终让我感到非常疑惑,难道父亲的记忆中,于苏州竟是没有一点印象了吗?”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3分)
答: ▲
19.作者是怎样描写散步时见到的素不相识的苏州农人的?请把相应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作者为何这样描写?(3分)
答: ▲
20.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何能很快就将苏州“当作了真正的家乡”并与苏州“一见如故”?(4分)
答: ▲
第三部分(60分)
21.作文。(60分)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这是一种怎样的执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洒脱!“剪不断,理还乱”,这究竟又是怎样的一种离愁!古代诗词,常常能触动我们多愁善感的心灵,也常常带给我们生活和智慧的启迪。
请以“怎样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在文中至少引用一句曾经触动过你心灵或带给你某种启发的诗句。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抄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③不要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2011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模拟试卷
语文试题答案
1.(4分)①阐 ②详 ③俊 ④砥 2.(4分) 精→经 含→涵 列→例 昔→息 3.(10分)略
4.( 2分)《水浒传》
可例举的主要有两件事:鲁提辖妥善安排金氏父 女逃离后再去找郑屠算账;故意让郑屠亲自操刀,消遣他。
在东京相国寺看守菜园时主要有三件事:收服众泼皮;倒拔垂杨柳;偶遇林冲并结为兄弟。
(3分)《汤姆•索亚历险记》
汤姆在洞中历险时遇到的恶人是印第安人乔。 汤姆认 为是 回声使声音无法辨清,所以对方逃跑了。
汤 姆脱险后,洞口被封了起来,印第安人乔就被困死在洞中。(简单回答“饿死了”也可以。)
5.(3分)⑴上通下达、一团和气;⑵船行如履平地、前程似 锦;⑶胜利彼岸 6.(2分)A[来源:Z|xx|k.Com]
7.(4分)译文: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8.(3分) “许”是答应、许诺的意思。诸葛亮为报答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遂许先帝以驱驰”,而一“许”便是二十一年。在历经了无数“危难”后,如今又要“出师”,继续为刘备的遗志“北定中原”而“驱驰”,这仍然是对“许”的践行。一个简单的“许”字,让我们读出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一份真情、一片忠心,也使我们感受到 了他信守承诺、一诺千金的高尚人格。
9.(3分)诸葛亮的担心不是多 余的。刘备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诸葛亮,这是对诸葛亮的信任。如果诸葛亮辜负了这份信任,也就等于说刘备有眼无珠、看错了人,那“先帝之明”当然 受损,甚至就不能成立了。从诸葛亮的“恐”可以看出他把这份信任看得很重,努力维护着刘备的明君形象。“恐”也是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的真切内心写照。[来源:学+科+网]
10.(3分)孔乙己到店后,酒店的掌柜、酒客们一起拿他取笑,小伙计也跟着笑,孩子们也来赶热闹。(明确哪几类人在笑) 然而这些笑多是对孔乙己的嘲弄和侮辱,是从空虚、冷酷、麻木的灵魂里发出的。相对来说,孩子们的笑自然一些,从中也让孔乙己得到些许柔情和慰安。(感受) 揭示了孔乙己无人关心,更被人当作笑料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分析人物命运、社会状况)[来源:Z#xx#k.Com]
“笑”字贯穿孔乙己出场过程的始终,增加了悲剧色彩。(分析“笑”的表达作用)
11.(3分)孔乙己性格复杂,一方面他好喝懒做、 死要面子、迂腐不堪,同时他又教小伙计写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 吃,表现出热情、善良的另一面。他的品行也很复杂,在酒店不拖欠酒钱的良好信誉有时是靠偷窃来维持的。所以他的为人既是可笑的,而同时,他的命运也是可悲的。[来源:学§科§网Z§X§X§K]
12.(1.5分)①“总是”说一些让人半懂不懂的话,表现了孔乙己因深受科举毒害而无法与人正常对话的迂腐可悲的状况。 (1.5分)②脸上“总是”挂着的笑容表现了新屋即将落成时父亲由衷的兴奋和喜悦。同样一直写在脸上的还有父亲建造高台阶新屋的朴素而强烈的愿望,这是他的精神支柱。
13.(2分)与纸质书本作类比,让人更容易接受书本是个“好发明”的观点。
14.(2分)此例不会因为年代“久远”而丧失说服力。第三段的事例重在强调了书本的携带方便,即使在电子书盛行的今天,这一点仍是不可替代的。
15.(3分)迅速翻阅图书,对书有大概的了解;自发明以来,形态上长期保持稳定;携带方便,无须额外的支出。
16.(2分)①与父亲的表现形成对比,用自己的毛糙反衬了父亲的坦然——苏州人的坦然,苏州人的性格。这坦然可以理解为是苏州打在父亲灵魂上的深深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