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一些乡村学校校长看来,老龄教师已经不适合继续教学了。
一名校长介绍,老教师知识结构老化,也不会使用新的教学手段,比方多媒体电脑教学,“年轻教师能够把这些带到课堂并应用,一些老教师还是填鸭式教学”。而且,很多老教师身体也不行了,有些老教师上课中途常需要坐下休息。
〖=2〗另外还有一个背景,大部分乡村老教师都是原来的民办教师转的,学历不高,难以适应新环境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年轻教师因为学习能力强,频频获得外出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于是老龄教师在教学方面进一步老化。以三都镇中心小学为例,人数只占22%的年轻教师成为教学主力,而这个学校年轻教师的比例算是相对较高的。
于是,在“爷爷奶奶老师”唱主角的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与城市学校的差距日益加大,许多农村家长选择了撤离乡村。据《耒阳报》报道,城区公办小学学位缺口达7358个,初中学位缺口2346个,两者相加近万,一个班七八十名学生的“大额班”已经不是新闻。
当地一位官员向记者透露,他老家的村子里一户人家宁肯在城市里收废品也要带孩子到城里求学。“不论穷爸爸还是富爸爸,都想让孩子有受好教育的机会,希望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而就他们这个群体来说,绝大多数孩子都在城区里读小学,初中高中则往省会长沙飞。
这种现象在高中阶段更为明显。耒阳三都中学校长李卫东说:“2003年时,学校还有1200名学生,这几年的人数是一年年下降,很多学生都进城读书了,农村与城里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
这样的师资状况显然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但教育部门却没有太多办法。耒阳市教育局人事股股长解释说,农村学校学生分散,按照班级安排教师,确实存在着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但以每个班的学生数量考核,又存在教师超编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