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教师素质是制约农村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而要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又存在着多方面的困难。
“广大农村教师在我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是支撑我省农村教育的脊梁和骨干,是我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但是,由于历史、政策和认识等因素,目前这支队伍确实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河南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处长尹洪斌说,河南省90多万中小学教师中农村教师60万,占2/3。这些教师有的一周30节课,有的45节课。一个教师教两三门课的现象非常普遍,担任多个班的班主任的情况也有。然而,从待遇上来看,他们的工作环境还相当简陋,经济待遇相对较低,承受着来自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
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海云认为,农村教师素质难以提高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在主观方面,农村教师大多对自我专业发展没有强烈的意识,一方面,他们的工作量太大、任务繁重;另一方面,他们受传统习惯影响,对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一些教育教学改革方法不认同。“通常情况下,教师素质的提升需要参加培训,即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想办法把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费拿出来,但交通费、食宿费、书费等许多教师也不愿自己掏腰包。而且现在新增加的教育技术培训、班主任培训等,还有许多县区未列入政府经费预算。”
从客观上来讲,农村教师工作负担过重,工作和学习的矛盾难以解决。在农村,教师的编制按学生数核定,由于农村的学生在逐年减少,因此农村教师的编制相当紧,导致农村教师的角色庞杂,有的既要当班主任,又要全包语文、数学、自然、音乐、体育等多门功课多个年级的教学任务,仅应付上课、备课、批作业、写教案、编考卷、管班级、辅导学生、联系家长、应付检查等日常工作,已是筋疲力尽。
此外,城乡教师的待遇差距过大,也使得农村优秀教师大量流失。以郑州市为例,城区和农村的距离相距仅30多公里,但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的月平均收入相差最大的达1000元以上,自然会引起农村骨干教师流动过快。这不仅制约着对农村青年教师“传、帮、带”的专业引领和辐射作用,还直接导致教师专业发展梯队的青黄不接和教师队伍军心的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