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就业失业证”找工作
外力促成了黄艳的第二次换工作。到了2010年,随着丁卯地区“退二进三”,黄艳所在的企业计划迁往大港。这个时候,她刚刚有了孩子,又恰好到了和单位续签合同的时候。当时,黄艳觉得自己已经不太适合这个公司,而公司也将她这样的工作人员视为可以放弃的对象。就这么“半推半就”之间,到了2011年3月,5年的外企白领工作到了头。
接下来的3个月对黄艳来说是职业生涯最难过的一段时光。与第一次换工作不一样,这次,旧的工作没有了,新的工作却没有来。或者明确地说,她失业了。好在她想要的岗位是明确的。
带着人力资源管理的就业方向,她开始像一个学生一样在人才市场上找工作。踏进人才市场的第一感觉是“被动”。确实有企业在招聘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但大多数要求有工作经验。
在苏南人力资源市场的一次招聘会上,黄艳遇到了段月娥。后者是正东路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当时她正在帮助辖区的企业招聘人才。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段月娥提醒黄艳:“你需要办一个就业失业登记证。”从这时候开始,黄艳的求职之路得到了来自业务部门的帮助。
双方留了联系方式不久,段月娥就帮助黄艳办理了就业失业登记证。也是在段月娥的提醒下,黄艳意识到自己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更关键的是,段月娥开始给她带来面试的机会。
“我走上了喜欢的岗位”
段月娥的电脑里有两份名单,一份是辖区的未就业人员名单,一份是辖区企业的岗位需求名单。对比两份名单的内容,段月娥就可以将两边的对象配起对来。就是通过这个途径,黄艳开始接到符合她条件的岗位信息。她说,这些被精选出来的信息成了她的“依靠”。心里反而没开始那么着急了。而面试的机会,大约每周能有一个。
去年6月份,黄艳接到了电话。段月娥在电话里说:“这有一个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岗位,你可以试一试。”就这样,在接触了七八家企业之后,黄艳3个月的求职之旅告一段落。她对自己目前的岗位很满意,感觉当时放弃计算机的决定并没有错。现在她仍然常常出现在招聘会的现场,不过是为了面试求职者。
在黄艳的求职路上,两点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来自自己的努力:当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所学专业的时候,她利用业余时间设计了新的就业方向。另一点,她得到了段月娥——其实是镇江的就业帮扶体系——的帮助。
现在,段月娥和黄艳仍然经常联系。段月娥还在收集岗位,她常常问黄艳一个问题:你们单位最近有什么岗位要招人吗?
“不挑不拣在镇江都能找到工作”
安徽阜阳人,镇江奔马出租车公司司机
董玉峰来镇江10年了。经过10年在异乡的努力工作,这个当年的创业者重拾自信。10年之后,他已经融入镇江。即使他还有乡音,他的孩子和本地的孩子已经没有区别。
从创业走到了就业
和很多人找工作不一样,董玉峰是从一个创业者走到就业的。
2003年,他在安徽阜阳的老家做生猪屠宰生意,手底下还有几个工人,利润也还不错。当他供货的屠宰场老板“人间蒸发”的时候,生意一下子也就结束了。对方将近38万元的欠款成了烂账。“在那个时候,38万元可是笔大钱。”这次意外的结果使董玉峰赔掉了家底,还欠了别人的钱。
生意失败是董玉峰到镇江的原因。当时,他的哥哥在镇江蹬三轮车,2003年底董玉峰在他的建议下到了镇江。他最初的想法是在镇江做点小生意。后来,做生意的机会没有找到,他还是和妻子在第二年到了镇江。他的目的就是打工,把欠账还上——他离家之前是向各位债主打了招呼、做了承诺的。
“工作总是能找到的”
刚到镇江,董玉峰并没有到人才市场去找工作。妻子连小学都没有上过,按他的说法,去了人才市场也找不到工作。而初到镇江,董玉峰想和妻子一起上班。
第一份工作是两个人到一家家企业询问之后得到的,在老南徐路附近的一家工厂做电子元件的加工。董玉峰隐约记得当时一个人的工资只有几百元,而上班时间常常有12个小时。夫妻俩就这么在镇江安顿下来。董玉峰说,毕竟镇江的工作机会要比老家多得多,只要肯吃苦总能找到合适的岗位。
两口子在这家企业上班7到8个月之后,董玉峰得到另一个机会。他偶然认识了一家饭店的老板,熟悉之后成了对方的司机。之后,他还在这家饭店做过厨师。到了2005年前后,他的工资比初到镇江上涨了一倍多,有1500元左右了。这份收入有这些去向:夫妻俩的日常生活、老家两个孩子还有父母的生活费、还债。
也是在2005年,董玉峰再次更换工作,离开饭店,到出租车公司当起了二驾。他慢慢有了积蓄,后来又自己当上了车主,一辆出租车开到现在。
一个人带动了30个人的就业
到镇江10年了,董玉峰一家的生活安定了下来。目前,妻子在一家面店下面条,他自己跑出租。儿子已经接到镇江上小学了。虽然还在租房,但是房子的首付是有的,只是还没有出手。
在这10年当中,董玉峰的身边聚集起一个阜阳老乡的队伍,有30个人左右。这些人大多是他的亲戚,在这10年之间跟着他的脚步出来工作。就和他当年一样,这些外地的打工者不挑不拣地在镇江找到了工作。做装修、蹬三轮、疏通下水道、修车、开出租车……一步步地,大家的生活也都稳定了下来。
董玉峰说,老家也有企业发展起来了,但是程度毕竟还没赶上镇江。他考虑着把出租车一直开下去,直到年龄到了。镇江的房子还是要买,“起码要给孩子准备,哪怕小一点。”他重复地说,只要肯吃苦,外地的打工者在镇江也能发展。
“帮助就业,培训部门可以做得更多”
王幼江:
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培训科负责人
王幼江并不为市民提供就业的岗位。但是,他所在的部门一直在帮助有就业愿望的人掌握就业的技能。十多年以来,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培训科已经走出了一支就业大军。
培训从收费到免费
1993年,王幼江开始从事培训工作。除去2006年和2007年工作有所变动,他一直在培训的岗位上。都是培训,但是20年之前和20年之后相比,几乎不是同一件是事情。“或许,只有培训的目的是贯穿始终的,就是帮助大家掌握一技之长。”王幼江说。
王幼江把最早的就业培训分为三类:就业前的培训、被征地农民的培训、定向培训。直到1999年,这三样都是培训的重点。与现在最大的区别是,这些培训不是免费的。当然,每年的培训人数也不多。
1999年前后,随着企业改制,大量的下岗人员出现了。这时,“减免费培训”政策的出现让王幼江这样的从业者眼前一亮。这可以视为政府在出资购买培训的成果。“比如厨师的培训,个人只要出资50%,因为拿到合格证之后,政府会补贴50%。”
培训对象也有变化。从这开始,下岗职工是王幼江主要的服务对象,而培训科的工作也转向以再就业为主。这样的减免政策一直延续到2002年,在这之后是完全免费的培训。从收费到减免,再到免费,培训量在急速上升。
第一次参加SYB培训 又新鲜又有压力
为了给学员们提供好的培训,老师们也要参加培训以得到提高。让王幼江感觉最大的变化是出现在2005年。这一年国际劳工组织的SYB课程被引进。培训也出现了新的方向:创业,让创业来带动就业。SYB的意思即“创办你的企业”。
在2005年之前,王幼江不知道有SYB存在。这一年,镇江有两个人参加了在淮安举办的全省第二批SYB师资培训班。王幼江是一个,另一个镇江学员栾文涛现在已经是国家级培训师。“当时,我们以为只是出去开开会,没想到要求那么严,有新鲜感,更有压力。”10天的封闭训练,学员们第一次见到互动式的授课,第一次看到老师站在围成一圈的桌子中间上课,也是第一次试着单独授课。
2005年之后,创业的口号越来越响。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就业工作的一种全新形式。培训师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在全省范围内,镇江已经和苏州一样拥有将近200人的师资队伍,位于全省前列。SYB的培训对象更是大规模扩张,“从几百人到一千、两千,去年一年就培训了上万人。”
“10年里,培训的厨师有好几千了”
不可否认的是,大量的市民在接受培训之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从1999年减免费培训开始到现在,就以厨师这一个工种来说的话,从培训班走出去的人,上万不敢说,起码也有大几千位了。”
十几年以来,王幼江看着培训的工种越分越细。“厨师以前只有红案、白案,现在有混合培训班,营养师的培训更是新的专业。电脑班不是培训初级的操作,办公自动化、CAD、开设淘宝店,也是课程。”工种从七八个发展到三四十个,这是市场做出的选择。
现在王幼江产生了他的关于就业的梦想。“就业培训发展到今天,不足还是有的。比如,目前的培训主要限于初级培训,每人只能享受一次,能不能有提高班?还有,培训完成了,我们能不能提供更多的后续服务,帮助学员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我们之前做过这样的尝试,但是如果制度化就更好了。”
扶持政策
10年之间,镇江有大量与就业有关的政策出台。它们铺垫了镇江人的就业之路。在市人社局网站上,公布的与就业、再就业有关的文件有数十个。以下列举的是近期出台的部分政策及简要内容。
《镇江市市区职业介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管理办法(暂行)》:市及各辖区公共服务机构、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准的社会办职业介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给予职业介绍补贴。经批准的定点培训机构或用人单位为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提供免费职业培训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全市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获证奖补办法(试行)》:奖补对象为当年在我市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者《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本省农村劳动者。
《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加就业机会;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鼓励各类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区“三新”企业每吸纳一名全日制应届本科及以上学历高校毕业生,分别给予企业和大学生个人3000元、1000元补贴。对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在3年内根据实际招用人数,按照每人每年4800元的标准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收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经办金融机构可根据实际吸纳人数,按每人不超过10万元标准、期限不超过2年、最高不超过200万元额度发放贷款。
《关于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大力推进家庭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坚持政府扶持与规范管理相结合,积极实施扶持家庭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倡导诚信经营,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经营行为和用工行为;坚持满足生活需求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发展家庭服务业,为家庭提供多样化、高质量服务,带动相关服务行业发展,扩大服务消费;坚持促进就业与维护权益相结合,努力吸纳更多劳动者尤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妥善处理好家庭服务机构、家庭与从业人员之间的关系,维护好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2012十八大时政热点解决农民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2012十八大时政热点聆听十八大报告就业问题之感想2012十八大时政热点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2012十八大时政热点改革让经济释放更大活力2012十八大时政热点更多更公平凸显共同富裕决心2012十八大时政热点中共再启改革钥匙2012十八大时政热点中共代表说实话不说官话2012十八大时政热点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十八大时政热点公众心理健康程度依据五大国标评判2012十八大代表孙杰收入不均衡成争当公务员主因2012十八大时政热点“男女平等”写入十八大报告有何深意2012十八大时政热点小学生追问如何吃到放心零食2012十八大时政热点实现男女平等还需增加“娘子军”2012十八大时政热点中纪委报告中首次写入"政治清明"2012十八大时政热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