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与主要内容
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3.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二)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完成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途径。
3.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4.战略思想和政策:确立战略重点;科教兴国战略;“两个大局”思想与西部大开发战略。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并存;保障人民利益,发挥计划和市场长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坚持公有制为基础,多种经济所有制共同发展;建立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宏观调控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五)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4.社会主义中国的外交战略与对外开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5.实现祖国统一的科学构想。
(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形成。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辩证统一关系。
(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1.坚持与时俱进。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3.坚持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5.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6.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7.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
(八)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1.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
2.坚持体制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断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5.理顺分配关系,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6.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7.又好又快地发展国民经济。
8.不断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9.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0.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历史地位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十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十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2.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十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4.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