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全省人民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各个方面广泛参与、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企业家、公务人员,向给予政府工作有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为福建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中央各部门及驻闽机构、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关心支持福建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严重波及实体经济,外部需求显著减少,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各种不利因素对我省的叠加影响不可低估。部分经济指标增速趋缓,出口形势严峻,一些行业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持续增长压力加大。支撑产业发展的大项目比较缺乏,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偏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比较效益下降,非农收入减缓,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安全生产仍有隐患,食品药品安全存在薄弱环节,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有的地方和部门研究问题不深、解决办法不多,有些公务员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不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铺张浪费和消极腐败现象依然存在。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坚持“科学发展、四求先行”,扎实做好2009年工作
今年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面临困难最大、挑战最严峻的一年,也是蕴含重大机遇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不畏惧困难,不回避问题,不人云亦云,充分认识我国现阶段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和我省相继出台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措施,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实施民生工程创造了重要条件;国际资本仍然看好我国,进一步吸引先进生产要素向我省转移仍然有许多有利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综合经济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日益增强,海西先行效应开始显现,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思想认识的高度一致保证行动和工作的高度协调,善于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第八次党代会、省委八届三次、五次全会的部署,坚持“四求先行”、“四个重在”,着力民心、着力民生,大力实施项目、品牌、创新和服务带动,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动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1%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外贸出口增长1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按可比口径不低于80亿美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5%,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0.2%。
保增长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完全有条件、有基础、有信心依靠全省人民,在突破风险中把握机遇,在攻坚克难中形成合力,在有效运作中力求先行,着重在以下八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坚持立足国情重“三农”、融入全局重“三农”、改革创新重“三农”、统筹协调重“三农”,有效促进农业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
以改革增添活力。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等配套措施,巩固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完善农村工作机制,健全干部驻村任职、农村“六大员”、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等制度,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乡镇“三农”服务中心,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以稳粮保障供给。第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基本农田红线,出台相关政策防止耕地抛荒,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开展土地整理,建成40万亩高标准农田。第二,加大“五新”推广力度,扶持建设一批示范项目和基地,推广优良品种和新型农机具,鼓励多种超级稻、再生稻,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自给水平不下降。第三,抓好化肥等农资保障,调整农资补贴政策,加强价格调控,做好化肥冬储、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作。第四,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农民种粮补贴,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和较大幅度提高农机具补贴等政策,改进补贴发放方式,确保种粮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加快新增55万吨省级储备粮库建设,完善储备管理和市场供应体系。
以增收改善民生。采取综合措施,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强化主要农产品生产大县财政奖励政策,发挥山海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水产养殖和远洋渔业,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农业品牌。发展生态农业和节约型农业。搞好农产品购销与储运,促进大宗农产品价格平稳。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健全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做好农民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服务。发展县域经济,扶持一批中心镇,增强小城镇辐射农村、带动就业的作用。
以多予夯实基础。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推进农村路网建设,完成普通公路改造和农村公路路面硬化5000公里以上。加快现有33座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三年内基本完成。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抓好“五江两溪”防洪工程、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标准渔港以及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2010年前基本完成300公里海堤除险加固六期、七期工程建设任务。建成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解决130万以上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三年内完成80%以上村镇垃圾治理任务。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三农”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