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 高考 美术高考 考研 自考 成考 专升本 中考 会考 外语| 四六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翻译资格 JTEST
资格| 公务员 报关员 银行从业 司法 导游 教师资格 报关 财会| 会计证 经济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务师 资产评估 审计师
工程| 一建 二建 造价师 造价员 咨询师 监理师 安全师 医学|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 教案 论文 文档
IT类| 计算机等级 计算机软考 职称计算机 高校计算机 推荐-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招聘 军校国防生 自主招生 艺术特长生 招飞
 3773考试网 - 公务员考试 - 公务员面试 - 面试热点 - 黑龙江面试热点 - 正文

黑龙江省2014面试热点——《舌尖上的中国》热播背后

来源:2exam.com 2014-7-23 15:14:07

  热点概述

  从5月14日起,央视一套推出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出乎人们意料,这部在夜晚播出的纪录片居然成为收视热点,得到了很好的评价。5月21日,关于这部纪录片的微博话题搜索达到15万次,位列榜首。纪录片还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吃货效应”,淘宝上零食特产的搜索量数十倍增长,片中提到的许多美食成为旅客关注和品尝的对象。不仅如此,看了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亲,我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不停哭,不为吃的,就莫名觉得祖国好伟大啊,风景太壮美啊,劳动人民太可爱了”,是网友看了纪录片的经典表达。许多电视新闻节目使出全力想要达到却很难实现的舆论引导效果,却在这部美食纪录片中得以实现。

  相关评论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这是我们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目的。”“为了站在更加国际化的角度,去繁化简,本片的节奏也更加贴近国际观众的欣赏品位。”

  @网友“水獭1098”说:“把《舌尖上的中国》看了一遍又一遍,真好看呀!几乎所有的美食节目都是我的挚爱。”

  @网友“童童vera”说:“最近休息在家,一到饭点就看《舌尖上的中国》,反复看都看不腻,哪怕手里捧着泡饭咸菜,也吃得津津有味,满足无比。”

  模拟题

  请你谈谈《舌尖上的中国》热播的看法?

  参考解析

  首先,它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以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让观众既流口水又长知识,还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勾起大家的思乡之情;此外它也反映了“食品安全危机下对食物返璞归真的要求”

  近年来新闻宣传之所以效果不好,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大量内容距离百姓生活太远,比如领导活动报道和会议新闻,只注重展示程序和领导讲话,而领导活动要解决什么问题、领导讲话是针对什么事件的,却不提供任何具体的语境,观众只能猜测。再比如成就报道和经验性新闻,往往只提供数以亿计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根本无法感知。还有典型人物报道,典型人物本来是好人,是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积极改变的人,但是我们的报道非要写得他不具有人性,甚至说不是正常人才觉得写得漂亮到位,结果人们体验不到他如何使人幸福。还有些官员和专家睁着眼睛说瞎话,与人们的常识和利益基本相悖。各种原因,使得新闻宣传往往变成了公文、概念和数据的堆砌,变成了无事件、无信息、无用处的“三无”产品,观众收获不了满足感,也没有观看的欲望。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意味着单部纪录片的成功,它的成功,其实是因为它贴近观众生活,讲述人情故事和展示真情实感。这些经验对于电视工作人员改变新闻宣传理念,改进新闻报道手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学习价值。

  【小结】本题考察的是综全分析的现象类题目,考生在答题要注意看问题的视角要全面客观、站在公职人员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