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概述
从5月14日起,央视一套推出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出乎人们意料,这部在夜晚播出的纪录片居然成为收视热点,得到了很好的评价。5月21日,关于这部纪录片的微博话题搜索达到15万次,位列榜首。纪录片还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吃货效应”,淘宝上零食特产的搜索量数十倍增长,片中提到的许多美食成为旅客关注和品尝的对象。不仅如此,看了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亲,我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不停哭,不为吃的,就莫名觉得祖国好伟大啊,风景太壮美啊,劳动人民太可爱了”,是网友看了纪录片的经典表达。许多电视新闻节目使出全力想要达到却很难实现的舆论引导效果,却在这部美食纪录片中得以实现。
相关评论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这是我们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目的。”“为了站在更加国际化的角度,去繁化简,本片的节奏也更加贴近国际观众的欣赏品位。”
@网友“水獭1098”说:“把《舌尖上的中国》看了一遍又一遍,真好看呀!几乎所有的美食节目都是我的挚爱。”
@网友“童童vera”说:“最近休息在家,一到饭点就看《舌尖上的中国》,反复看都看不腻,哪怕手里捧着泡饭咸菜,也吃得津津有味,满足无比。”
模拟题
请你谈谈《舌尖上的中国》热播的看法?
参考解析
首先,它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以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让观众既流口水又长知识,还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勾起大家的思乡之情;此外它也反映了“食品安全危机下对食物返璞归真的要求”
近年来新闻宣传之所以效果不好,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大量内容距离百姓生活太远,比如领导活动报道和会议新闻,只注重展示程序和领导讲话,而领导活动要解决什么问题、领导讲话是针对什么事件的,却不提供任何具体的语境,观众只能猜测。再比如成就报道和经验性新闻,往往只提供数以亿计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根本无法感知。还有典型人物报道,典型人物本来是好人,是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积极改变的人,但是我们的报道非要写得他不具有人性,甚至说不是正常人才觉得写得漂亮到位,结果人们体验不到他如何使人幸福。还有些官员和专家睁着眼睛说瞎话,与人们的常识和利益基本相悖。各种原因,使得新闻宣传往往变成了公文、概念和数据的堆砌,变成了无事件、无信息、无用处的“三无”产品,观众收获不了满足感,也没有观看的欲望。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意味着单部纪录片的成功,它的成功,其实是因为它贴近观众生活,讲述人情故事和展示真情实感。这些经验对于电视工作人员改变新闻宣传理念,改进新闻报道手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学习价值。
【小结】本题考察的是综全分析的现象类题目,考生在答题要注意看问题的视角要全面客观、站在公职人员的角度去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