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美术高考 研究生 自考 成人高考 专升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论文 驾照考试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检员 单证员 教案 专题 考试资讯 文档
 3773考试网 - 公务员考试 - 政法干警考试 - 政法干警招录 - 正文

2013政法干警考试面试热点;两高释法重在是否主观故意

来源:2exam.com 2013-10-5 19:42:41

  很少有一份司法解释如此引人注目。“两高”于9月9日公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共只有10条,却在发布当天就引爆舆论,并吸引众多网友围观。

  从内容看,司法解释试图通过厘清信息网络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为惩治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犯罪提供明确的法律标尺。对于当下仍处在“进行时”的集中打击网络谣言行动,司法解释无疑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我们应乐见这份司法文件在实践中能迅速校正“打谣”行动的偏差,并确保国家法的统一适用。

  比如,网民最关注的网络“诽谤罪”,司法解释从诽谤信息被点击、浏览、转发数量,以及诽谤行为造成的实际危害后果,诽谤行为人的主观恶意等方面,明确了入罪标准。但一些媒体却将此条款浓缩为一句“诽谤信息转发500次以上,或点击、浏览达到5000次以上即入刑”。事实上,这种截头去尾的“微博式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曲解了司法解释的原意,也引发了网民的误读,甚至有“微博大V”以“求转500次”的方式对司法解释表达异议。

  但事实上,“诽谤信息转发500次以上,或点击、浏览达到5000次以上”只是对“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具体列举之一。换言之,它只是对“情节严重”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客观标准。而是否构成诽谤罪,不但在客观方面需符合“情节严重”,在主观方面还要“明知”。刑法已明确构成诽谤罪必须是“直接故意”。如果行为人不知道是他人捏造的虚假事实而在网络上发布、转发,即使对被害人名誉造成一定损害,也不构成犯罪。

  司法解释对于诽谤罪标准的具体化,在世界各国的立法实践中并不孤独。美国就在着名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确立了“实际恶意”原则——原告要想胜诉,必须就诽谤者带有“事实上的恶意”进行举证,而这种举证相当困难。

  最高法新闻发言人孙军工对司法解释的说明,也佐证了司法解释试图在维护公民言论自由和打击网络制谣传谣上,努力寻求平衡。孙军工特别强调,“广大网民通过信息网络检举、揭发他人违法违纪行为的,有关部门应当认真对待,负责任地核实,及时公布调查结果。即使检举、揭发的部分内容失实,只要不是故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或者不属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而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就不应以诽谤罪追究刑事责任。”这一表态,无疑是给那些担忧司法解释将带来网络反腐大萧条的网友的一个定心丸。

 


2013政法干警考试面试热点;如何避免“年轻人做公务员浪费”
2013政法干警考试面试热点:重启“以房养老”引发的养老设问
2013政法干警考试面试热点:“不给脸书记”的张狂从何而来
2013政法干警考试面试热点:清风朗月最宜人
2013政法干警考试面试热点:我替领导到网上来看大家了
2012年政法干警考试专业综合I试卷的分析
2012年政法干警考试真题民法试题答案
2012政法干警考试文化综合真题卷及答案
2012年政法干警招录考试专业综合Ⅱ真题卷
2012年政法干警专业综合II试卷进行分析
2012年政法干警笔试行测数量关系深度解读
2012年政法干警考试行测判断推理深度解读
2012年9月15日福建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部分
2012年9月15日政法干警考试申论试题整体特点分析
2012年915公务员联考行测题型题量分析
  • 上一个文章:
  •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