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为本 降低难度
培养习惯 激励进步
高中新课程实施一个学期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内容多,体系差,练习不配套,这是客观存在困难;还有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下降等问题,再加上三年之后高考考什么,心里没有底,教学中不自觉地还按照过去的策略、方法,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更多了,从一定程度讲,师生只有招架之功,疲惫不堪,苦不堪言。
客观现实已经存在,我们很难改变,如何做一些主观的努力呢?对此,建议如下:
1、以教材为“本”。教材是教学之本,是基础,只有把教材学懂了,学会了,才可能谈得上拓展、提升。但是,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和学生手里都有几套练习册,教师布置的作业很多也取自教材外的练习。用意肯定是好的,这里就带来一个问题,学生能消化得了吗,学生有时间消化吗?学生看起来很忙碌,结果很多基本原理并没有搞明白,真正的进步并不大,举例说,语文教学中,一些课文学生连一遍都没读过,教师就把课本抛到一边,去学习拓展篇目了,这样的学习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上海特级教师陈钟木梁老师说,语文课应该老老实实地带领学生读书,此言甚好。建议教学过程中,要牢牢地把住教材,练习册有一本就可以了,至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老师可以适当地加以指导,略有拓展。就集体而言,以教材为本是基本策略。在这个意义上讲,定理、公式、原理、符号甚至例题要让学生记、背,做到烂熟于心、逐步融会贯通。
2、难度要降低。新教材的一个编写原则是螺旋式上升,有的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目的就是了解一下,在下一个学段再加深难度。由于习惯的原因,很多教师在接触知识点的时候,很喜欢多讲、多挖一些东西,结果时间不够用,把一些原本较为清醒的学生弄得云里雾里,学习的心理负担加重。一些学生反映,上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这可能和我们布置作业的难度有关。先行试验区的教师反映,高一起始年级的难度关键在师生不适应,到了高二年级大家就比较适应,因为很多内容在高一已经接触了,这说明教材的难度上升有一个过程,今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在高一没有必要过多过细。
学习是一个信心培养的过程,如果把学生都搞蒙了,信心失去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所以,教学中的难度要把握,要适当。考试的难度也要降低,难度系数控制在0.7左右即可,要让90%的学生在结业考试中过关。考试不是目的,是手段,是检测教和学效果的手段,更是激励学生的手段。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做一些学情调查,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地做一些策略上的调整。
3、学习习惯的养成。我们很多教师在接任高一的时候说,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经过三年后,还是那句话,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那么,这三年,我们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上做了多少实实在在的努力?我们说,好的习惯成就一个好的人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人,学习成绩一定好,这就需要我们在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多下工夫,在读书、预习、笔记、作业、书写等环节上要有一点切实的矫正“手段”,甚至“惩戒”——多次相同的错误一定要善意地惩处。在学生最容易犯错、而又比较顽固的地方要予以反复强化,予以改正,关键要落到实处。这些环节把握好了,学习一定没有问题。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培养学生会学习,抓住了培养学习习惯,就是教给了学生会学习的方法。
4、重视第一思维点。很多学生拿到题目,似曾相识,但又不知如何下笔,只要老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豁然开朗。什么原因呢?解题的第一思维点找不到。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中,第一思维点要强调,要提醒,要启发,要比较,要训练学生自己去找,要留出时间让学生的头脑掀起风暴,教师千万不要替代学生做学生该做的事情。第一思维点解决了,后面的问题相对简单得多;长期坚持,思维的习惯形成了,教学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教学无非是发展学生的心智,思维的含量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活动中要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上下工夫。
5、不断地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鼓励学生,作业、发言、活动、考试教师都要多给学生一些激励,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只有学生有了可以学好的信心,教学活动才可能得到学生积极的呼应。有困难不怕,怕的是没有信心去克服。教师必须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上多下工夫,讽刺、挖苦,对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没有丝毫的作用。只要学生有一点亮点,教师都应毫不吝啬地给予掌声,尤其是那些后进生。
总之,新课程实施以来,遇到很多操作上的问题,穿新鞋走老路者有之,观看者有之;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一路走下去,总会走出一片蓝蓝的天。
编后:希望作为我省高中新课程实验高校招考改革课题组成员刘卫平校长的这份反思能给一线教师予更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