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7月25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陈捷 邱华明 实习生 阮伟峰) 漳州一中学生陈默,今年以702分夺得福建省高考理科状元,不到一个月就获得各笔奖金总计68万元。虽然陈默转赠了50万元给家乡学校,但是,社会各界重奖高考状元的做法,在社会当中引发了争议。
有一位工厂职工质疑说,虽是高考状元,但长期在校学习,毕竟还没有为社会做出多大贡献,68万元,会不会太多?也有人认为,重奖能激励更多的学生勤奋学习。
68万元!重奖高考状元。好事,还是坏事?
事件 一个状元获奖68万
陈默夺得福建省高考理科状元后,荣誉和奖金纷至沓来。6月29日,陈默同学获得2万元漳州市级奖金,同日,也获得漳州香江房地产公司设立的“省高考状元奖学金”10万元。此外,陈默的母校漳州一中也奖了陈默1万元。据了解,自从恢复高考以来,漳州一中一共出了五位高考状元,学校师生皆以此为荣。
在陈默的家乡,南安水头朱子祠基金会更是 “大手笔”,7月22日,一举奖励陈默55万元。
朱子祠基金会会长陈世界说,奖励55万元,也曾有过争议,基金会先后开了4次会才定下来。第一次开会,决定奖励她5万元,但有人认为太少,和水头的经济发展不匹配;第二次开会,决定奖励10万元,并征求捐赠5万元以上的社会人士的意见;第三次开会,这些社会人士都认为水头镇200多年没人考过全省第一了,现在出了一个理科状元,可谓“百年不遇”,应该多奖一些;第四次会议最终敲定:奖励陈默55万元。
接受捐赠后,陈默用了“十分意外”和“十分感动”来表达她的心情。她说,这么多钱她不敢一个人使用,因此决定拿出50万元转赠给家乡的南星中学,也就是她父母的母校。
现象 厦门万元奖励状元
在厦门,也有重奖高考状元的现象。
2004年,英才学校学生李人望以704分的总分和双十中学的李华双双成为福建省高考理科状元。英才学校董事会重奖他5万元。今年,英才学校理科复读生陈智鹏以总分686的高分居厦门市理科榜眼(第二名),考入清华。英才学校董事会将重奖该生3万元。
厦门英才学校执行校长王毓泉说,英才学校重奖高考状元和榜眼,已经是这几年都坚持的一个做法。“几年的经验表明,重奖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也在精神上激励了学生。”
多年来,设在厦门市教育基金会的 “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奖学金”,一直奖励全市高考文理科第一、二名学生。其中,高考文理科第一、二名学生的奖金一般为1万元、5000元不等,过去大多发放奖金,从去年开始,发放等值电脑等奖品。今年,市高考状元们各获价值1万元的电脑,而第二名各获得价值6000元的电脑。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厦门奖励高考状元相对比较高调,媒体也配合大力宣传。但近年来,由于存在争议,奖励也越来越低调。
观点争鸣
正方 重奖能激励更多的学生
许乙民(南安水头朱子祠基金会副会长):奖励高考状元还是起到作用的。我们这里的学生,学习更勤奋了。重奖使学生家长观念变化,引导更多的学生以考上重点大学为目标,激励他们勤奋学习。
大学生小阮:一个时代一种新的现象的产生必然有导致它产生的时代因素。我觉得重金奖状元的产生首先是基于大众对教育的重视。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其次说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的介入无处不在。在重金付出的同时,付出者也相应地挖掘了状元的商业价值,构成一种“双赢”。应该说这种方式在法律、道德层面上都没有问题。
反方 毕业后并非都出类拔萃
刘卫平 (集美中学校长):高考状元的出现带有许多偶然的因素,应试成分中带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重奖显然没有意义。而且,从恢复高考30年的情况看,历年的高考状元,毕业后并非都是社会各个领域的出类拔萃者。
同时,对于一些有突出科技发明的专家,省级的奖金大约就是50万元吧,而一个高考状元的奖金也达到了这个数字。我认为,奖励科技发明专家,意义重大,重奖高考状元完全不能与之相提并论。重奖高考状元顶多是制造一些新闻效应而已。
我的看法是,对于高考状元,精神鼓励可以,重奖完全没有必要。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个人,都应该淡化重奖色彩。
大学生小项:我觉得这不是一种好的现象。现在高考“一考定终身”本身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而社会如此奖励状元,无疑是火上浇油为高考状元开具天价奖金,鼓励学生凭一场考试而突然发达,这与科举考试有何区别?为了多培养一些高分低能的“人才”?这本质上是现在社会浮躁的表现。
专家观点 不提倡也不必强行禁止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 刘海峰
重奖高考状元,不值得提倡。重奖,可能导致考生竞争加剧,比如说,像河北省今年就闹出了两名考生争状元的闹剧,两人都说自己是全省高考理科状元。其中一位考生说,他的考试成绩为698分,还有10分的省三好学生加分,共708分,经查询这在河北省高考理科成绩中是最好的。另一位学生则称,他是以700分的成绩夺魁的,在高考理科的“裸分”里是最高的。这两个高考状元之争,也反映出人们对高考状元的过分关注。
另外,今年南安朱子祠基金会有经济条件给予重奖,如果明年的高考状元家乡没有那样的经济实力,两相对比,同是状元奖励不同,也会造成状元的心理失衡。
但是,作为民间自愿捐赠奖励高考状元的行为,这种奖励行为不违法,也没有法律法规予以禁止。
奖励高考状元,虽然有弊端,但也有其合理性。毕竟,高考状元也是经过多年努力,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既然社会可以给体育明星以重奖,为什么不能给高考状元重奖?奖励高考状元,也是体现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的意义。因此,我的态度是不提倡,但也不必强行禁止。
2007年厦门文科第一名张欢:重奖高考状元 不如助贫困生
连续一周都在应酬
记者:你这次成为厦门文科状元,一共获得多少奖励?
张欢:就是学校奖了我一台价值一万多元的电脑。我觉得这个还是比较合适的,额度比较合适,电脑对学习也很有用。另外,家里的长辈还有亲友也给了我一些钱,说是要给我买学习用品,加起来也有上万元。这些钱,我都没有用,都主动交给我妈妈了。
记者:成为高考状元,你的生活有什么变化?你是怎么看待高考状元这一角色的?
张欢:在高考前,我一直很渴望能当状元。但是,真的成了状元以后,应酬太多了,我觉得很烦,很后悔,当初要是少考几分,当第二就好了。从高考成绩公布后,连续一周多,我都没好好在家吃过饭,都是在外面应酬祝贺的亲友。接到的电话也特别多,媒体采访也很多,很少有时间能自己看书。
考试第一名,不一定就是最优秀的。有时,第一名和第二名也就是几分之差。我当状元后,我爸就对我说,你现在要把心沉下来。否则,社会过多关注高考状元,会让状元感觉飘飘然。
奖励太多 压力很大
记者:你认为,高考状元该不该奖励?奖励68万会不会太多?
张欢:奖励还是要的,毕竟寒窗苦读十多年,也十分辛苦。奖励,有助于鼓励学子更加勤奋学习。但是,重奖68万,可能太多了。高考状元毕竟还是学生,自制力不一定强,拿到太多钱,可能会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太年轻,太早拥有太多钱,也未必是好事。
另外,重奖状元,体现社会对状元的过分关注,会给其他学子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其实,只要经过努力,能考上好大学,是不是状元并没有那么重要。奖励高考状元,我认为应该适可而止。相比之下,重奖高考状元,还不如将这笔钱拿去扶助贫困学生,扶贫意义更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