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体现课改理念 凸现学科能力
点评教师:马平(福州三中历史特级教师)
以文明史重构历史体系,重视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和人文综合素养的考查,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历史的具体问题,是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在今年的文科综合卷的历史试题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今年几乎所有的试题都有背景材料,而且有的材料较新,甚至是考生们完全没有接触过的。很多考生乱了手脚,但有能力的考生,懂得知识迁移的,在这时候就能“冒”出来。
题目灵活 体现学科渗透
总体上看,今年的历史试题难度、题量与去年相似(难度值在4.0到5.0左右)。这已经是历史高考连续第三年难度较大的了。对考生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说更高不是因为偏、怪,去年的试卷中出现了一些知识点偏、冷的试题,今年基本没有出现偏冷怪题,考的知识都是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但却体现了一个“活”字,即试题更加灵活。
比如选择题第12题(也就是历史科的第1题),考“古代地名中的阴、阳体现了该地与相邻的山、水之间的关系,‘阴’所指的是山北水南”,与去年12题类似,是历史教材中没有出现的,考查学生的历史常识,但语文古文教学中可能有涉及,它说明对学生考查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也要追求对课外常识的掌握。体现了文科各个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再比如,第37题第3小题考的是“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这道题也没有在课本中出现,答案也不能从材料中寻找,这就要求考生学会知识迁移,知道把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套用在具体的英国文官制度上,知道从这一角度作答,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从本题看,“文明史”仍是历史高考的一个方向,考查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碰撞、交融、影响,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互相影响、互相推动。
考题材料多 古代史分量大
这份卷子另一个特点是材料多,几乎每一道题都有一个材料,材料短小新活,要求考生先理解材料,再分析判断,所以光会死记硬背的答不好,记忆是基本功,能力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试题要求考生对每个历史时期阶段性特征要有较清晰的判断。
最后一题不难,考的是“民族史”,这已经是非选择题连续第四年考“民族关系”了,爱国主义始终是历史教学的主题,该内容是教学中反复强调的,考生应该很熟悉。
此外,从整卷看,古代历史的分量显得大一些,两道大题都是涉及古代史的,近现代的偏少,近现代史本要求比重最大,应该在40分左右,但今年只有24分。从文综题目设置上看,非选择题比去年少了一道地理主观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