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贵州高考 >> 文章正文
 
贵阳名师解读2009年贵州高考大纲
整理自:贵阳晚报 2009-2-7 18:32:48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已新鲜出炉。贵阳晚报邀请贵阳一中的名师进行解读,方便考生根据大纲最新变化备考。名师提醒,考生在复习紧扣大纲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基础知识的梳理。

  语文:“考纲”“无变”的预示

    贵阳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王晓月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语文科在文字表述上与《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科没有丝毫差异,这是近几年很少见的现象,自2000年以来,尽管各年“考纲”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但在文字表述上或多或少都有些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当年高考语文科的命题走向,曾引起迎考师生们的格外关注。而今年“考纲”的“无变”,依然值得关注。2009年的“考纲”与2008年的这种“雷同”,也同样会给我们一些预示:
    首先,预示着2009年高考语文科考题,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不会有本质上的变化。
    其次,预示着2009年高考语文科考题的难易程度应该也不会有较大的变动。
    另外,还预示着2009年将进一步认可2008年“考纲”中的变化内容,比如,2008年“考纲”中的“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中所加入的“准确、鲜明、生动”;比如,“书写规范”加入的具体要求“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比如,对“字音”、“字形”的新要求等等。在2009年“考纲”中仍然继续有所要求,可能将会在2009年高考考题中有更具体的考查。
     针对以上“预示”,建议迎考师生在接下来的语文复习中注意以下内容:
     一、语言知识类(字音、字形、文学常识、名句名篇),要适当扩大识记范围。
     二、语言表达运用类(词语、病句、语言综合表达,文学作品鉴赏答题语言等),要适当加大“准确、鲜明、生动”等表达要求的训练力度,在试卷上使用语言表达技能时,要有此意识。
     三、写作类(书写),要加强书写规范训练,包括书写的工整、干净、正确,不要因对这些要求的忽视而被扣分。
     四、其他考试内容的复习应遵循“夯实基础,强化方法,讲究规范”的原则,进行认真细致的复习备考。

英语:侧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考查

    贵阳一中高三英语备课组长 特级教师  李向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说明》已经出台,与2008年相比,在考试内容、形式及试卷结构上都基本保持不变。试卷仍然由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组成,第一卷为选择题,第二卷为非选择题。从考试内容和目标方面看,仍然是侧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考查。近几年国家命题的趋势比较稳定,对于考试的难度基本上控制在3、5、2,也就是说最基础的题是30%,中档的题是50%,比较难的题是20%。既然中低档的题占了80%,考生只要把中低档的题都做对,高考就能考120分。对比2008年考试大纲,2009年考试大纲继续传达出以下几个备考要点:
    一、抓好基础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对于英语学科而言,学好基础知识的有效方法是重视对课本的学习,高中三年一共有五本教材,要尽量做到熟读,通过读课文,可以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分析好句子,可以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对课本的学习,可以很好地掌握英语学科高考涉及的基础语法和基本词汇。
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近年英语高考遵循大纲、考纲,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大了语言交际能力的考查,把语言放在尽可能真实的和不同的情景中考查,突出运用,体现人文精神。材料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有较高的可信度,较好的区分度和较合理的难度。单选选择题部分15个题,考查的知识面很广,重点突出,这一部分涵盖了中学阶段的绝大部分词法句法。完形填空着重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基础上对词汇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文300词左右,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阅读理解题材料丰富,体裁广泛,语言地道,试题类型全面,有一定的生词量。短文改错题内容接近学生生活,文字浅显,错误涉及基本句法词法和行文逻辑。书面表达情景真实,要求明确,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关,提供情景形式多样。总之,试题既重视基础知识,又注重能力的考查。
三、找准高考重心
    在高考英语试卷中,主要侧重于对阅读能力的考核,完形填空和阅读是重中之重,150分的卷子,阅读理解部分45分,还有一个完形填空(一种缺词的阅读)30分,这两个部分加起来就75分,占了整套试卷分数的1/2。另外做单选,做单词拼写,做短文改错甚至写作都相当于在做阅读,因此可以说,得阅读者得“天下”,谁阅读好,谁在高考中就能考得高分。
    在抓好基础,具有了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阅读到位的情况下,目前备考考生在学习方法和科学完成试卷方面还需注意:
   首先要“跟着老师走”   高考最后冲刺阶段,“跟着老师走”是最有效的办法。高考对考生来说是全新的体验,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而老师就不同,他们大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对高考有比较准确的把握。老师能帮助考生将所有的知识都梳理一遍,特别是语音知识部分,很多考生在跟着老师复习的过程中才发现有很多单词的正确发音从来就没有真正掌握。
    其次要充分把握好考试时间   在考试大纲的说明中,对完成试卷各个部分所需要的时间分别都作了安排:第一部分英语知识运用30分钟;第二部分阅读理解45分钟;第三部分写作45分钟。因此,把握好时间对争取高考获胜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要指出的是,一定要为书面表达部分留出足够的时间,最少要确保20分钟左右来完成这一分值为30分的写作题。  
    每位高三学生都要认真学习和研究2009年考试《大纲》和《说明》,因为它是每一位考生的行动指南,它能让你了解高考考什么、怎么考。

数学:更加突出“以能力立意命题”

    贵阳一中数学教研组长 特级教师  童雁

综观近几年全国高考数学试卷,其特点是既注重知识的全面考查,更注重对数学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2009年的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与往年大纲相比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在稳定的前提下,更加突出“以能力立意命题”,要体现推动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考查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潜能和良好素质。具有较强的选拔功能。而数学考试概念性强、充满思辩性、量化突出、解法多样恰是其学科特点。因此在短时间内,数学总复习的策略性和针对性是目前考生十分关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回归课本 查漏补缺
    一轮复习进入尾声,同学们通过复习能达到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的目的。但不少同学因基础薄弱或“眼高手低”忽略了课本基础知识理解,概念模糊,仍然吃“夹生饭”,失去了提高的机会。有的同学即使一轮复习中,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了解上有新的理解,但高不到顶、低不到底,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解题寻找不到突破口,同时普遍存在“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
    此时,须趁热打铁,回归课本,查漏补缺。切实加强知识的归类与梳理,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时间不等人,短期内应牢牢抓住以下几点:围绕课本及考纲,扎扎实实地将基本知识的盲点吃透、消化,为自己准备一个小本子,采取基本内容填空,基本概念判断,基本公式串联,基本运算选择的方法。强化熟记,将相关知识点按章节以目录方式一个个串起来,辅以图线、表格、口诀等,以便迅速查找出漏洞。努力达到以下要求:①按2009年大纲要求理解或掌握概念;②能理解或独立完成课本中定理、公式的证明;③能熟练解答课本上的例题、习题;④能简要说出各单元题目类型及主要解法;⑤形成系统知识的合理结构和解题步骤的规范化。这样,才谈得上灵活性和综合性,才能适应高考的要求。
    另一方面试着将概念与技能的掌握采用类比的方法,效果比较好。如: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定义,公式、性质的类比;圆锥曲线之间定义、方程、参数、方法的类比;貌是相似,但实质不同的词语、概念、方法的类比。只有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到位,实现知识的散乱到有序的转化,基础才能扎实,复杂的问题在你眼里将不再显得那么复杂,底气足了,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长于反思 善于提炼
    要想在短期内达到有效复习的目的,除了全面梳理知识、方法,注意知识结构的重组与概括外,贵在反思,贵在揭示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从中提炼出思想方法。其做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题复习,当拿到一个问题时,能熟练自觉的运用函数与方程观点、数形结合、等价转换、分类讨论等思想在宏观上驾驭解题思路,具体找到方法与技巧,作出功能性与特殊性的判断。做题不在多而在精,想要以少胜多,须形成题前审题、题后反思的习惯。
    审题的过程本质上是对解题策略的分析与思考。一方面读题的过程中对题目的所有信息,条件及解决意图要有准确的理解,不能张冠李戴。另一方面对解题策略要有一个整体的洞察。往往一些同学审题中,过于急躁,急功近利,还没有完全读懂试题的涵义就一头扎进盲目的解题中,不撞南墙不回头,甚至一错到底,等回头猛然警醒,已无时间挽回。
    所以审题要慢。要逐句逐字看题,找出关键词句,发掘隐含条件,寻找突破口。
    题后反思指的是:一思知识提取是否熟练?二思方法运用是否多样、准确和得当?三思自己的优势与弱点何在?针对以上三点及时补救知识漏洞、提炼解题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认真对待每一次练习和考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养成问题“不过夜”的好习惯。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资料库
    ·教育部2009年学科评估高校排名结果
    ·2003~2009年广西区大学前4名排行榜
    ·2003~2009广东省大学前10名排行榜
    ·2003~2009福建省大学前4名排行榜
    ·2003~2009年北京市大学前20名排行榜
    ·2003~2009年安徽省大学前8名排行榜
    ·2003~2009甘肃省大学前3名
    ·2003~2009贵州省大学前3名
    ·2003~2009河北省大学前8名
    ·2003~2009河南省大学前8名
    ·2003~2008黑龙江省大学前8名排行榜
    ·2003~2009年湖北省大学前10名排行榜
    ·2003~2009年山西省大学排行前5名
    ·2003~2009浙江省大学前7名
    ·2003~2008湖南省大学前6名
    ·2003~2009吉林省大学前8名
    ·2003~2009江苏省大学前13名
    ·2003~2009江西省大学前5名
    ·2003~2009辽宁省大学前12名
    ·2003~2009内蒙古区大学前3名
    ·2003~2009山东省大学前12名
    ·2003~2009陕西省大学前10名
    ·2003~2009上海市大学前10名
    ·2003~2009四川省大学前8名
    ·2003~2009天津市大学前6名
    ·2003~2009新疆区大学前3名
    ·2003~2009云南省大学前4名
    ·2003~2009重庆市大学前5名
    ·2009年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前20强
    ·2009年中国一般大学排行榜前30强
    ·2009年中国重点大学排行榜
    ·2009年中国一流大学名单榜单对比
    ·本科专业目录
    ·2009年有资格进行自主招生的高校名单
    ·008年度同意撤销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
    ·008年度需评估的高等学校医学类专科专业名
    ·008年度经教育部审批不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
    ·008年度经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医
    ·008年度经教育部审批不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教育部不同意增设的第二学士学位专
    ·008年度教育部同意增设的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2008年中国高校代表性富豪校友名单
    ·2008年中国富豪就读高校地区分布情况
    ·2008中国高校富豪校友排行榜
    ·1999-2008年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
    ·2009年中国研究型大学创新环境排名名单
    ·中国37所研究型大学名单及地域分布
    ·2009年中国一流大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