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辅导 - 高考语文习题 - 正文
高考作文指导:新题型的审题方法
来源:2exam.com整理 2007-3-28 【字体:小 大】

  纵观2006年全国高考语文卷的17道作文题目,我们发现一种具有很高推广价值的新题型横空出世,两套全国卷作文试题采用了非常独特的供料题意作文形式。从写作实践看,这种作文有效地解决了以往材料作文审题偏难、话题作文开口太宽的问题。这种作文方式,与以往的材料作文不同,作文的内容侧重材料的含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材料本身;它与话题作文类似,但没有给出话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这样命题的好处是既保持了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同时又有利于减少猜题、押题现象的出现。对于这两道试题,国家考试中心在考后评估时给予很高评价,认为“作文命题尝试采用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它以给材料但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在体现作文命题的开放性、给予学生更多的写作自主权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可以预见,这种作文命题形式将会在2007年的各地高考命题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为,相对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而言,这种供材料题意作文无疑更合理更能检测考生的写作能力。那么这种题目该怎样审题呢?
  一、作文材料的来源与特点
  例题一:2006全国1卷: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题二:2006全国2卷: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道成功的作文题目离不开言简而意深的好材料。纵观高考历年作文题目的材料,大体有三种形式:一是有多个人物、故事情节的精短小故事,材料来源于纸质媒体的时新文章。二是寓言诗、寓言,材料来源于中外寓言。一般经过再加工,更凝炼更有针对性,如例题一。三是几则贴近现实生活的言论或调查数据,材料来源于媒体报道或综合加工,如例题二。三种不同的材料对考生写作的指向性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精短小故事、寓言材料更注重考查考生的思辩能力,材料主要通过故事隐含一个或多个人生道理。言论或调查数据材料则注重联系现实生活引导考生思考一些生活问题。从审题难度来说,前两种形式要大于后一种形式。
  二、供料题意作文与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区别
  供料题意作文的要求与近几年话题作文的试题要求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提出“话题”。过去的话题作文以“话题”为范围,现在的作文以“材料”为范围。没有了话题,就不存在有时话题与材料不一致的地方,考生就能把审题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材料上。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所以试题要求一开始就提出“全面理解材料”。其实,无论是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理解”都是进入审题构思的首要条件,在供料作文审题时特别加上了“全面”二字,就是强调对这个材料所涉及的范围有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材料即范围,材料所画出的范围,也许是材料的内容范围,也许是材料的含意范围,无论哪种材料范围,它都将作为衡量考生作文符合不符合题意的最后界限。所以,在试题要求中,特地提出“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的要求。考生的作文在材料(内容或含意)范围之内就符合题意,在材料范围(内容或含意)之外就偏离题意。
  供材料题意作文,与过去的材料作文不一样,过去的材料作文往往是要求解读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写一篇议论文。如果是没有解读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就着材料的非主要观点写一篇议论文,也仍然算是偏离题意。全面理解材料,依据材料范围作文,并非是为了面面俱到、千篇一律,相反,试题加大开放性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应试作文有更多的多样性和更多的个性。所以,试题要求紧接着就提出“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求考生“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三、供材料题意作文的审题步骤
  ⒈ 言论或调查数据材料题意作文的审题步骤
  步骤一:全面解读材料,理清材料的指向性。作文提供材料的目的是为了给考生一个明确的思考范围,所以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审题第一步就是要全面阅读材料,理清材料的指向性,找到思维的聚合点。言论或调查数据材料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现实性。如例题二,“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数据是经过连续多年调查的,是从20个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取样的,广泛性、真实性应该比较可靠,这种材料已在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社会现实意义比较大。像这种材料,其指向性在于让考生来思考读书问题,审题时首先要把思维聚合到“读书”上来。
  步骤二:研究关键词句,理清材料的发散性。供料题意作文比一般的材料作文开放性强,材料具有发散性,既有集中的指向性又有灵活的发散性。如例题二,在审题第一步中我们首先明确了材料的指向性——读书。继续研究材料,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全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情况,材料中有一个关键句:“识字为什么不读书?”(一般情况下,材料中的疑问句、感叹句、比喻句、人物对话都是关键句,时常暗含了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这句话对考生的思维进行了点拨,暗示了写作的思路应该放在对“不读书”原因的探究上。材料借助调查情况暗示了一些原因,但这仅是部分原因,诸如读者读书的困难、出版发行销售、图书馆的布点借阅、社会上对图书阅读的需求和风气,等等。考生还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可说的话题非常广泛,可选的角度也很多样。此外,在图书阅读率走低的同时,还给出了网上阅读率走高的信息,这个对比材料,可以使某些考生对整个材料作出全新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步骤三:细致研究要求,理清写作的“雷区”。供料题意作文提出的要求主要针对一些“取巧”甚至违规的做法,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为了引导学生学习写作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试题要求还提出“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并且在等级评分标准中规定:“套作……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另外,近年来文体模糊“四不像”的作文增多了,因此在等级评分标准中也规定“文体不明确的要适当扣分”。所有这些写作的“雷区”在审题时必须明确。
  ⒉ 故事或寓言材料题意作文的审题步骤
  步骤一:分析故事内容,明确故事道理。虽然同样是供材料的题意作文,但是故事、寓言材料的审题难度更大一些。故事、寓言材料时常在精短的故事里凝聚一个或多个人生道理、社会道理,这个道理在审题时一定要找出来。如例题一,从整体看,这个寓言故事集中表现了乌鸦学习老鹰的原因、过程、结果和旁观者对它的评价。我们要考虑,材料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一般情况下,需要运用哲学知识进行分析,在寓言故事中常见的哲理有: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如2004年全国卷考题(相信自己与听信别人的意见);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如2005年全国卷考题(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对立与统一,如2005年全国卷考题(忘记和铭记)等等。在这道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乌鸦学习老鹰这一事件体现出的哲理是主观与客观、表象与本质、一分为二。具体而言就是乌鸦注重了学习、模仿的主观愿望却忽视了自己的客观条件,只注意了老鹰抓羊的表象却忽视了老鹰之所以能够抓羊的本质(有本领有能力)。乌鸦虽然失败了,但应辩证看待它,它这种勇于挑战的勇气还是值得肯定的。明白了材料所蕴含的道理后,审题的大方向就不会错了。
步骤二:研究故事细节,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材料的发散性。故事材料虽然简单,但为了使考生联想想象,触动考生深层思考,时常会安排一两个小的细节,启发考生发散思维。如例题一,材料有意地增加了一些细节,写乌鸦“非常羡慕”的心理动态时,加上一句“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那该多好啊”,这句话可以引发读者对乌鸦行为动机的想象与发挥。又如,材料描述老鹰是“从鹜峰顶上俯冲下来”,而乌鸦则是“从树上猛冲下来”;老鹰像一切凶禽猛兽一样静悄悄地扑食,而乌鸦是哇哇地叫着冲到羊背上的。这样的细节对比也许会使人产生遐想,从而认识到鹰与乌鸦的截然不同。
  在研究故事细节的同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句深入分析。一般地讲,故事结尾处评论性的语句常常是理解材料含义的关键,对同一事件如果有不同的评论,说明材料的思维是发散的。比如在这个寓言故事的结尾,牧羊人告诉孩子“这是一只不知道自己叫什么的鸟”,表达了牧羊人的态度。同时又让牧羊人的孩子在听了牧羊人的回答之后,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暗示对这则寓言的含意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理解。其他诸如理想与现实、可笑与可爱,等等。这样通过对故事细节的仔细揣摩和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命题人的意图就呈现出来了。此时再回过头来结合步骤一有关哲理的解读,就能全面正确地把握材料的用意了。
  经过审题,可以确定材料核心寓意是“认清自己,认清世界”。围绕这一点可以拟定出以下一些话题:“自知与拼搏”“盲目模仿与科学定位”“个人条件与学习经验”“人贵有自知之明”“勇气是值得赞赏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等。
步骤三:细致研究要求,理清写作的“雷区”。这一步骤同其他题型要求相同,不再赘述。


  四、供料题意作文模拟操练
  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 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 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 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从整体材料看,反映的是一分为二、客观全面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怎样看待事物”“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从教授的言行上看,反映了理论与实践、客观与主观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言与行”“理论要联系实际”;从青蛙的言行看,反映了相对与绝对、共性与特殊的哲理,可以提炼出话题“勇于质疑”“敢于挑战”;从其他动物的议论中可以提炼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