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化的具象情结,永远是不断撩拨起人心激动的重要元素。阅卷者因这种具象情结的亲近乃至青睐,沉浸在难以名状的回忆与回味中,阅卷场上偷得一闲,终得在浓浓的文化氛围渲染中消解了诸如拔高思想、矫饰情感、文辞一般等一系列的问题。
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北京
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
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
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2006年北京高考作文试题
[满分作文]
北京的符号
——“冰糖葫芦”
小时候,在家玩耍时,听到卖糖葫芦的吆喝声,就缠着妈妈买着吃。有时候还偷偷地跟着卖糖葫芦的走街串巷。不是馋那糖葫芦,而是馋那悦耳的吆喝声。
经常来我家门口叫卖的是个老北京,一家子都是卖糖葫芦的。据他讲,他爷爷在清朝那会儿就卖糖葫芦。所以,他的糖葫芦绝对正宗,到底是不是无从考证。但他一口悦耳的吆喝声,让我深信不疑。那会儿我还小,还不懂什么叫正宗不正宗,判断的唯一标准就是谁吆喝得好听就买谁的吃。
于是,我跟这个老北京混了个脸熟。那一段日子,只要他经过我家的门口,他的身后就会跟着一个和他一起扯着嗓子吆喝的5岁小破孩儿。
老北京很喜欢我,每天收摊儿前都会给我一串糖葫芦作为报酬。有一次,他摸着我的脑袋说:“多好的孩子啊!以后真成了卖糖葫芦的,就毁喽!”年幼的我不懂这些话的意思。于是认真地望着卖糖葫芦的说:“赶明儿我一准儿干这个。”老北京笑笑不语。
15年后,我长成20岁的大小伙儿。那个卖糖葫芦的老北京再也见不到了。我每天都在为人生的前途奔波,现在的理想是当个白领,再也不想小时候卖糖葫芦的事了。那悦耳的吆喝声也随着时代变迁被遗忘得干干净净。
终于,在一次春节的庙会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又看到了那个陌生又熟悉的身影。虽然15年过去了,老北京的模样依然没变。我跑上前去和他打招呼,向他比划15年前那个小破孩儿。
他惊异地望着我,然后慈祥地笑了,像发现了一个旧梦。他递给了我一串糖葫芦。“提前付你的工资,像当年一样跟我吆喝。”我仿佛又找到了自己的童年,然后我突然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张不开口,原地呆了半天。那太丢人了,我已经是个20岁的青年了。
老北京笑了笑说:“怕了,我就知道。还是那句话,‘多好的孩子啊!以后真成了卖糖葫芦的,就毁喽!’”然后,他一个人吆喝开了。
冰——糖——葫芦……
葫芦——冰——糖……
那悦耳的吆喝声悠悠扬扬进入我的脑海,像一缕残梦——胡同深处、四合院、门墩儿——小破孩儿——妈妈……一股热浪敲击我的心房,终于我抛开一切,敞开喉咙——
冰——糖——葫芦……葫芦——冰——糖……
吆喝,老北京的符号,有着老北京淳厚的味道。时代变迁,但北京那如歌的吆喝声却穿过岁月飘向2008,到那时候,让世界友人都来听听地道的吆喝,品尝这醉人的京韵吧——
冰——糖——葫芦……
葫芦——冰——糖……
[正反争议]
正方:想象力很丰富 引起读者共鸣(郑渊洁)
文章很朴实 考生很有想象力。
总体来看,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挺好,考生没有卖弄什么文字,而是很平静地在讲故事,将小时候的记忆和故事娓娓道来。
这篇作文的核心我觉得还是老北京的吆喝声,考生虽然在写卖冰糖葫芦,但还是对其吆喝声有浓浓的感情。老北京的小贩在卖东西时,都喜欢吆喝,那种京韵京腔是很多北京人都熟悉的,但是这种声音现在很难再听到了,这就代表了北京的符号,是一种生活的象征。
另外,我看了作文后,觉得考生将冰糖葫芦作为北京的符号,很有想象力,将生活中一种很常见的东西写出来,让人看了后很有共鸣,很贴近生活,估计这也引起了考官的共鸣。
在整篇文章中,考生没有点明自己的观点,更多的是对话和一些儿时的记忆,但从整篇作文的基调——“怀念”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看到,考生希望北京逐渐逝去的符号能够保留下来,在2008年展现给全世界的人。
而且最有戏剧性的是,作文里写到考生在15年后的一个庙会上又见到卖糖葫芦的那个人,我觉得可能有点虚构的成分在里面,让人读起来有点小说的感觉,很不错。
反方:作文不要创作 煽情落入俗套(葛红兵)
我觉得这个孩子很聪明,大多数人一看到《北京的符号》,肯定会写北京的建筑或街道,或者一些事件性的东西,如奥运会、亚运会。但这个孩子选择写糖葫芦的吆喝声,眼光十分独到,选材很好。
这个作文立意也很好,写一种逝去的东西,但这个作文没有摆脱当下中学生写作的框架,还带着很多孩子气。考生将小巷子里的吆喝声作为北京的符号,最后落点在自己是否有勇气来吆喝上。
但在考生脑子里,为什么将巷子里的吆喝声作为北京飘向2008的符号,没有做详细的解读,显得很没有说服力,与作文命题有点脱节。
这个考生的作文也有硬伤,作文中提到卖糖葫芦的"老北京"还能记得15年前对一个孩子说过的话,有点假,我认为现在孩子写作文还是要说出自己的真心话,要贴近生活,尽量不要去虚构什么,作文不需要像小说那样去创作。
考生在作文最后,又煽情地写了一段,“要让吆喝声飘向2008”,我觉得反而落了俗套,把自己的真实感觉写出来就很好,硬要去拔高作文,没必要。我个人认为,这个作文得满分,还差点火候
五.新颖不会有错,独特定是 法宝。阅卷者在阅卷流水线上每天要遭遇到多少相同构思相同材料的尴尬啊,如若新颖的材料或独特的构思闪现,眼前便会一亮,读完一气呵成的考场作文,自然心中窃喜,于是隐去了诸如文章套构甚至抄袭、内容难合情理等问题的思索。
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登山队员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他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后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大家都替他惋惜,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再攀一点高度,再咬紧一下牙关!
“不。我最清楚,海拔8000米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没有遗憾。”他说。
在这则材料中,登山队员对自我的认识与“大家”对他的期望是不一致的。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一致、不一致都值得我们深思。请就“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试题引用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2004年重庆
高考作文试题
[满分作文]
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
这些天,我一直为自己该怎样死而焦虑不安,我的身体极度不适,但我没上医院,因为前几年有位算命先生告诉过我,我命绝今年,如果挨过了今年,还有几百个日日夜夜。
经过深思熟虑,我还是选择上街让人打死。
这些年,我愧对人类,把人们用血汗换来的粮食弄进我的黑洞温柔乡,我有十几幢别墅,而且每一个都养着“小蜜”,我怕光,更不敢走在大街上,“老鼠上街,人人喊打”嘛,我现在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让我的死来向人们陪罪吧!也许后来“鼠”作个惩戒。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过去了,可是没有人喊打,连看都没人看我一眼,我慢慢地走着,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我挡住了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姐,我想让他大喊大叫,让那些“英雄救美”的人把我打死,我搂着她的腰说:“我要非礼你!”
那位小姐不但没有喊,还报我一个媚眼说:“看你这派头,不是大款就是大官,我傍你。”
往日听起来的甜蜜的话,今日听起来如此的刺耳,我丢开她,抱头鼠窜,我想这就是她期望的吧!
我跑远了,她还在不停地问“电话多少”……
对面向我走来一位老太婆,我想她年龄大,社会阅历丰富,一定能认出我是一只“老鼠”。
可是她与我平静的擦肩而过,我忙抓住她的袖子说:“难道你认不出我是只老鼠吗?”
你是“老鼠”与我有什么关系?现在街上贼眉鼠眼的人多着呢!别烦我,我还要去买菜。她袖子一甩,像年轻了许多似析,飞一般地走了。
怪哉!怪哉!是我的认识错了呢,还是他们另有期望?
突然,我眼睛一亮,对!警察有枪,像花生米那样,只要一飞过来就行了。
我来到一个警察面前说:“警察同志,我是一只‘老鼠’,你用枪把我打死吧!”
那警察见了我,“啪”的一声就立正了,“局长好!”
“我不是局长,我是老鼠。”
“你是局长,两年前你还同我们王局一起吃饭。”
“你们王局也是只老鼠。”
“你们怎么是老鼠呢?你们是老鼠,那我们就是老鼠的儿子、孙子,以后请你在王局那里多替我说说话,我的名字叫‘向上官’,电话5188。”
我慢慢走在大街上,心里乱到了极点,这个社会是怎么了?怎么我的认识与他们的期望相差那么大呢?
我仰天长叹:“谁来杀死我这只想死的老鼠。”
[阅卷老师点评]
本文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文章采用童话的形式,以老鼠为“自我认识”的主体,显示了人们期望的错位,讽刺了人们是非颠倒,将反常视为正常的麻木心态和不良世风,立意深刻,引人深思。
[涉嫌抄袭引争议]
重庆高考满分作文《我是一只想死的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被媒体广为转载。重庆日报23日报导,指该作文涉嫌抄袭,与《微型小说选刊》2004年第九期41页上的文章惊人相似。抄袭一事引起广泛争议,有家长和老师认为,即使抄袭属实,板子也不该打在学生身上。
一、原创作者是中学老师
据重庆晚报22日报导,一位读者在看过满分作文《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后,想起不久前购买的《微型小说选刊》中也有这么一篇文章,拿出来一对照:除个别词句外,语句结构几乎一模一样,相同部分达90%以上。
经核实,这篇小小说最先发表于湖南的《文艺与生活》2004年第三期,作者是江西奉新县第三中学的老师王纪金。
自己的文章被抄袭获得满分,王老师第一句话是「非常震惊」,而后表示「既喜又悲」:喜的是自己的文章得到认可,悲的是为什么作文教育会成为今天这种状况?
王老师认为,目前中学作文教学走入了误区,很多老师鼓励学生投机取巧背诵范文,语文老师应该摆正心态,鼓励学生写自己真实感受和生活的文章,平时打好功底,才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
二、高考作文抄袭将被判低分
据阅卷的指导委员左老师介绍,《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是一篇满分作文,阅卷时确实没发现是抄袭的。但如果证实是抄袭作文,将被判为四等作文,只能得0─10分。
三、高考前背诵范文早已有之
正如王老师所说,“目前中学作文教学走入了误区,很多老师鼓励学生投机取巧背诵范文”。据了解,不少考生为备战高考,自己或多或少要“装”几篇典型的文章在心中,以方便考场上用。一名1998年参加高考、现已工作两年的王小姐表示:“我们高考的时候,作文题还不这么开放,不像现在这样不限体裁。所以老师说,高考有可能考记叙文、也有可能考说明文或议论文,最好每种体裁准备2─3篇文章,我和大多数同学都是这样做的。”
由此可见,高考前准备范文的作法早已有之,老师这样要求,也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因为心里装有范文,再加上临场发挥,作文往往能得高分或者满分。
四、作文抄袭是受考试制度引导的结果
一位参加了今年高考作文阅卷的老师称,“即使学生在不断的积累和扩大知识面,但把所积累的知识转化成表达,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练就的能力,为了能取得应试的好成绩,这种范本的学习不失为一种捷径。”
家长张先生也支持这位老师的观点,他说,自己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下“已背诵”某篇目。他说,很多语文课本里的名篇都要求孩子们背诵,这样要求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有所积累,将来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吗?再说,一个学生能在高考的时候把平时所学用上,而且恰如其分,这也是一种能力。
张先生还说,如果真有什么错,也不能算是学生的错,是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这样引导的。
一位教育界人士表示,高考对于人生来说是重要的,古人用“十年寒窗”来形容读书的辛苦,而我们现在所有的学生在高考前都要经历“十二年寒窗”。如果告诉他们有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不是作弊,但可能在考试中得高分,他们一定是眼前一亮,趋之若鹜!
[附:原创]
我是一只想死的鼠
王纪金
这些天,我一直在为如何去死而焦虑不堪,我的身体极度不适,我没有上医院,因为前几年占卜大师就谕告我命绝今年。捱过这一年还有近两百个日日夜夜。
经过痛苦抉择,我筛定一种死法:上街让人打死。
这些年来,我愧对人类,我将他们用血汗换来的粮食窃至我的黑洞温柔乡。我的别墅有好几十处,每处都养着“小蜜”。我怕光,更不敢坦然上街,“老鼠上街,人人喊打”。上街吧,就让我的死,向人类赎罪,也给“后来鼠”作个惩戒。
跟我所预料的情节截然相反。街市上人来人往,根本就没有喊打声响起,甚至没有人多看我一眼。我缓缓走着,等待着死神降临。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等待真是种无言的痛苦,比死亡更痛苦。
终于,我拦住了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姐,并强行抱住了她的腰肢,说:“我要非礼你!”
我想小姐一定会大喊大叫,然后“英雄救美”的人们将我打死。
小姐没有大叫也没有挣扎,却抛给我一个媚眼,说:“大哥,看你这派头不是大官就是大款,我傍你。”
往日极为悦耳的声音今天令我极不舒服,我丢开她,抱头鼠窜,只听小姐还在身后说:你住哪里?手机号码多少……
前面走来一位老太太,我想她社会阅历深眼力很好,一定能认出我是只老鼠,然后惊讶大叫,然后……
她很平静地与我擦肩而过。我追上她拽着她的袖子说:“你看不出我是只老鼠吗?”并且咧开大嘴呲出尖利的牙齿。
“我知道,可关我什么事呢?”
“这里还有尾巴,你抓住我的尾巴给人们看。”
“神经病,街上贼眉鼠眼的人多着呢!别烦我,我还要买菜。”老太太一甩袖子,竟像年轻了许多,健步如飞。
怪哉!怪哉!
突然我的眼睛一亮,警察,腰间还有枪,哈,一粒“花生米”飞来,我立刻就可完蛋了。
“警察同志,我是老鼠,杀了我吧。”
警察见到我,啪地一声立正,向我敬个大礼,说:“局长,您好。”
“我不是局长,我是老鼠。”
“您是局长,您两年前还和我们王局长吃过一次饭呢。”
“你们王局长也是只老鼠……”
“瞧您说的,您们是老鼠,那我们就是老鼠儿子、孙子,您老可要关照关照我这个孙子,在王局长面前多多美言几句,我的名字叫项升观,编号5188。”
我望着项升观稍微隆起的肚子,心想:以后他也会成为一只大老鼠。我不由仰天长叹一声:
天啊,谁来打死我这只想死的老鼠!
(原载《文艺生活》2004年第3期,转载《微型小说选刊》2004年第9期)
六.语言固然需要优美,审题才是第一要领。阅卷者不是鉴宝家,不是打捞者,只是一个阅卷流水线上的操作工,眼里没有含蓄,没有推断,只有明确的题意、张扬的主旨,于是考生略备的一点底蕴、显得优美的几句文辞就被阅卷者轻轻地抹去,只剩下一声叹息。
[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⑴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⑵ 立意自定。 ⑶ 文体自选。 ⑷ 题目自拟。 ⑸ 不少于800字。 ⑹ 不得抄袭。
——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
[高考作文]
人情与季节
费滢滢
(一) 端午
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门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艾因为有浓烈的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作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除魔。记得小时侯,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现在,我下楼时看见每个门口都空荡荡的,难道人们都忘了它们的含义?或者,只是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是件可笑的事情?
(二)元宵
按照惯例,今年的元宵节我点灯到院子里走一圈。看不见和我一样点灯的人,整个院子只我一盏孤独的等在走。又因为下雨,火光明明灭灭,显得格外微弱。回到家,电视里在说,今年夫子庙的灯市也由于雨而变得冷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是欧阳修笔下的元宵。现在,人们更宁愿呆在家里,连饭后的元宵也是草草了事,这样,他们也就忽视了这个在古人眼里相当热闹,便于交际的节日。
(三)重阳
看过一个挺感人的故事,一个母亲病了,女儿到医院探望她,在路上想起今天是重阳,于是买了糕,糕也有登高之意,是避免灾病,是吉利的象征。糕上还插着小旗,也有辟邪的意思。后来母亲病好了,那碟糕也就一直放在那儿,没舍得吃。其实这是件小事,但里面的感情却令人动容,这样的感情,也使节日的意义更加突出,让我们知道,节日的形式其实是浓厚感情积累的结果,人们的真心祈愿,是节日的全部内容。
(四)冬至
冬至这个名字我格外喜欢,每次我默念,都有老朋友来拜访时,听他们的脚步来到门口的幸福感觉。在古代,每到冬至这一天,皇帝都会和大臣们祭天。而老百姓在这一天会怀念老友,回忆过去。这是个温暖的节日。但当这一天,我到学校,问同学今天是什么日子,他们的表情都很冷漠,他们并不关心,也不在乎哪个节日在哪天。
我想,人们是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但更可怕的是,对感情的淡漠,对人情的疏远,使我们丧失了感知生活中在我们身边的细小事物的能力。
[争论意见]
评论一:王晓明的观点
仔细看了费滢的作文和高考试卷上对作文题的规定,深感惊讶:这么一篇有意思的文章,竟然只得了25分!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也蒙受了类似这样的打击,相信一定会有不少。诗无达诂,一篇作文,见仁见智,本来也很正常,但是,这种见仁见智却只有在一个前提下才有意思,那就是对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坏文章,大体能有辨别。如果连大致的好坏也分不出来,那就不是见仁见智,而是有没有基本的文学感觉了。作文高考,是何等重要的考试,如果这种考试也弄到了连大致的文章好坏都辨别不出的地步,整个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弊病,也就积重难返了。具体到费滢这一篇作文,也许还可以纠正,至少可以送给专家组重审。但是,那其他的种种误判呢?如果这一个考官的乱判被纠正了,那大批的正被继续制造出来的同类,其中有许多人正在源源不断地进入教师行列,这又怎么办呢?“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难道这样的场面真会重演?教育可以立国,教育也可以灭国,一篇短短的高考作文的命运,正让人禁不住要想到这样的大事情。
评论二:王怡的看法
我不同意王晓明为这篇作文鸣不平的看法.现在高考作文的命题和评分的确有很大问题,但这问题主要出在对于中学语文教育和学生在精神上的阉割作用。而目前对高考作文评价系统的某些批评方向上有所偏离,会产生相反的负作用。比如费滢这篇作文是否该评25分也可以商榷.但针对为费滢鸣不平的看法,我对这篇文章有几点基本意见:
1这的确是一篇很漂亮的文章,就高三学生而言,比较优秀。
2、这的确是一篇跑题的文章。虽然说“文体不限”,但“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是命题者明确提出来了的两个设问。设问的要义在“亲疏远近”和“正误深浅”之间。是不是一定要这样设问,当然不一定。如果没这样设问,单单给了一则寓言,这篇文章可以给满分。但设了这两个问。费滢的文章和这两个设问基本上没有关系。打不及格从游戏规则上看是可以成立的。
3、命题作文和类似“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样的明确设问,的确会限制作文的方向。但必要的方向限制对于考试而言是必须的。为什么要命题,是为了考试的基本程序公正。不命题就可以预先准备几篇精彩文章。命了题不限制方向,比如像以前《昨天》、《回忆》那样的宽泛命题,在讲究多元性丰富性的趋势下,也可以天马行空的写,谁也不敢说是偏题。这也就等于没命题。程序上缺乏起码的公平保障。
4、追求作文教育的多元、丰富和个性是对的。在这不意味着取消考试的形式性要求。作文和考试毕竟是两个概念,片面强调考试作文的多元、丰富和个性,就等于削弱考试及其评价系统的程序公正性。要程序公正,就必须将作文考题和要求限制在一个较狭小的和不可预期的范围内。这与在这个狭小范围内反对思维的同一性和意识形态僵化是两回事。
5、如果一篇文章很漂亮,但偏离了命题确定的狭小范围,像费滢这篇文章,到底该怎么办?如果不及格会令很多人觉得可惜。但如得分仍然高,就会破坏考试评价系统的程序公正。同时不可否认,在这种评价系统的暗示下,考生预先准备数篇文章或不顾及命题者的具体要求,这样的做法依然是可行并被纵容的(我考虑的是整个考试评价系统的公正性,没有暗示费滢作文是预先准备的意思)。这的确是一个两难。
6、费滢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篇文字精彩但偏离题意的作文?这一点我倒一点不奇怪。因为中国中学生,尤其是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几乎都有一个通病,就是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性太差。从费滢在网上参与的讨论看,她至今也没意识到她泛泛而谈季节之上的感情冷漠,与题目要求的亲疏远近的话题之间有逻辑上的重大差别.写一篇漂亮的文字很多中学生都容易做到,但把一个简单道理讲得条理清楚,所谓作文最优秀的也往往是逻辑混乱,言不及意。这不能怪学生,那些读中文出身的新左派学者几乎个个也都是如此的。中学教育中缺乏起码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训练,是语文教育在禁锢文学形思维之外,最大的弊端。对费滢这样的学生而言,已经基本上摆脱了现行教育体制对文学形思维的禁锢。但片面追求文学性思维的天马行空,包括为费滢这样的考试作文鸣不平,都是一种在语文教育中极度忽视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训练的一种不良倾向。这种倾向近年来似乎越演越烈。这涉及到语文教育和作文教育的根本目标,让中学生学会写文章,是写什么样的文章?到底是为了培养极个别的文学家和小说家,还是让他们学会如何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把一个观点表达清晰?学会用语言来思考、观察和分析问题。
评论三:elephantnj的主张
不同意王怡的看法。本来我没准备花时间仔细地研判分析此事。鉴于王怡先生对此专文讨论,所以也多说几句,而且我发现这确实与政治理念由某种联系。
1、费滢的作文基本没有跑题,可以视为对原题义的一种广义理解:普遍的感情疏远导致对节日的看法和传统大为不同。要求是按话题而不是按寓言的指示,寓言是个体的横向比较,费则是整体的历史比较,符合话题要求。我们得承认规定的话题确实是从寓言衍生出来的,但此话题又确实比寓言更加宽泛。
2、从程序着眼,没有证据就应该假定此文不是预先准备的,王文似乎暗示允许作主观的判断,事实上评分结果多半也是作如此假定才会给出离谱的低分。如此可能纵容预先准备和抄袭,但只有不冤枉人的程序才是真正的好程序。例如无罪推定原则。
3、作文的要求就是写出好文章,不是考逻辑推理,那是数理学的内容。文学就是感性的,同样也构成一种能力,理性的文学多半不是文学艺术了。新保守主义主张重视结果和目的,目的就是在限定的条件下发现好文章好的写作人才。程序理性本身在现实世界是软弱的有限的,因此作为评卷人应该具有一种综合平衡的能力,而不能机械刻板地套生硬的规则,明明你发现了好文章,明明这就是作文考试的目的,明明他与命题是合意的,为何否决他呢?典型的程序理性的虚妄。
4、正如我前面分析的,从逻辑上说,那种对命题题义刻板的逻辑推演其实是分析判断的一种简单化、狭隘化,该话题应该允许作大尺度跨历史的评价。而从文学性本身来说,文学能力之一就是想象力,从这种角度看,费的文章反而更具创造性,应该加分!失去了想象力的艺术形式意味着艺术的死亡,不鼓励文学想象力的老师不是好的文学老师。
评论四:严阳的见解
应试作文不同于文学创作,文学金奖得主高考作文只得25分不足为怪。
一年前,《现代快报》曾报道过南京
金陵中学高二学生费滢滢因《平台》一文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金奖第一名,文章其后又被收进高中语文读本第五册。在学校里,费滢滢的考试作文同样出色,两次模拟考都被老师当作范文。高三时,复旦大学看中她的文学才华,经过严格考核后希望自主招生录取她,但令费滢滢没料到的是,自己今年年高考的作文仅仅得了25分(满分60分),属于不多见的低分作文。(2003-7-7《现代快报》)
费滢滢的这篇“应试作文”到底写成了什么模样,我们不甚清楚,因为这篇报道不知什么缘故没有把这篇作文同时刊登出来。不过,根据一位熟悉高考评分标准的“名师”的说法,今年的高考作文是要写情感的亲疏与认知的关系,但费滢滢的文章主题是情感与认知,应该说不是绝对切题,但合题;也许,问题就出在这上面——在高考作文阅卷老师那儿,因为他们与费滢滢并无感情上的联系,也不知道她是著名文学评论家费振钟先生的女儿,还又曾经在"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上拿过金奖第一名的,所以,极有可能影响到了他们对费滢滢的应试作文的认知——他们不但不认为其作文切题,也不认为其作文合题,而是认为其作文跑题。假如其作文文字真的“老到、细腻、简洁”的话,这应该是这篇作文仅仅得了25分的唯一解释。
对这篇作文到底有没有跑题,作家们的看法显然与高考阅卷老师们相左:作家苏童认为这篇作文不能说是走题,而是作了一番铺陈,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指向了情感对人的认知的影响,是一篇创作型的作文,富于文学性和人文气息;作家叶兆言也认为这是一篇好文章,与那些满分作文比较起来毫不逊色,而且更富个性化、文学性,分析文章的主旨,也是契合高考作文要求的,并没有走题。为什么这些作家的看法与阅卷老师们截然相反?我以为,其原因有两个:一,同上所述,与感情的亲疏的有关——因为他们与费滢滢的父亲费振钟先生是同行,可能还是很要好的朋友,这一点有可能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判定;二,与应试作文与文学创作不是一个概念有关。
接下来我想重点谈谈第二点,这就是应试作文与文学创作完全是两回事。就学校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来说,它的重点是在传授一般语文能力——当然不可否认,提高其文学素养也是它的任务之一,但是,这方面的工作一般也仅限于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一般性文字表达的能力,而非进行文学创作的能力;所以,评价作文的高低、优劣,做教师的往往更多的侧重于前者而非后者,即便是对高考作文来说,也不例外。而从教师的自身素养来说,许多语文老师对文学的了解和认识以及他们对文学的感情,可以说,随着他们走出大学校门的时间越长,往往也越是淡漠和疏远。他们通常接触到的“文学”仅仅乎限于语文课本上的那些所谓“典范之作”,而与工作之余,翻一翻文学杂志、书籍的,我敢说,寥寥无几。——大学老师或许稍好一些,在中学,绝对如此。所以,看作文,更多地看是不是扣题,文字表达是不是清楚等,而非看学生的文学细胞,看学生这方面的潜质,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风头正劲的作家中,有几人当年高考作文拿到满分的?这些年来,高考满分作文得主中,又有几人后来在文学方面显示出他们不可多得的才华的?这些,也许与我们那些作家参加高考之时还没有显示出他们的文学才华有关,与那些高考满分作文得主后来没有选择文学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有关,然而,谁又能说,与我们的高考作文与文学创作完全是两回事,二者无法等同无关呢?并且,相对于其他许多初具一定文学才华,富有文学潜质的考生,费滢滢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凭借着她父亲的关系,还可以拿着她的高考作文四处去讨说法;还可能凭借她曾获得的“金奖”被大学自主招生,可其他考生能够做到这一点吗?
所以,作为费滢滢与其父亲大可不必苦着脸大喊冤枉,因为高考这场全国性的“游戏”的规则就是如此;而且我们相信,只要游戏的规则不变,今后自然还有可能产生这样的情况。
评论五:网友的呼声
因为曾经得过金奖,因为父亲是“著名文学评论家”,就有特权找几个名家来喊冤枉,如果是平头百姓的子女,又该找谁来打抱不平呢?岂不就更冤了?我认为高考阅卷总的还是公平的。我不同意对这份作文进行重新评判的说法,这就好比当年戈尔和布什竞选总统,几票之差就几票之差,美国人并没有要国人重新投票选举。这才是公平,这就是文明。我认为,如果硬要对这份试卷重新评判,那更多的认为自已的作文被误判了的考生也应得到同样待遇?重新评判。
评论四:严阳的见解
应试作文不同于文学创作,文学金奖得主高考作文只得25分不足为怪。
一年前,《现代快报》曾报道过南京
金陵中学高二学生费滢滢因《平台》一文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金奖第一名,文章其后又被收进高中语文读本第五册。在学校里,费滢滢的考试作文同样出色,两次模拟考都被老师当作范文。高三时,复旦大学看中她的文学才华,经过严格考核后希望自主招生录取她,但令费滢滢没料到的是,自己今年年高考的作文仅仅得了25分(满分60分),属于不多见的低分作文。(2003-7-7《现代快报》)
费滢滢的这篇“应试作文”到底写成了什么模样,我们不甚清楚,因为这篇报道不知什么缘故没有把这篇作文同时刊登出来。不过,根据一位熟悉高考评分标准的“名师”的说法,今年的高考作文是要写情感的亲疏与认知的关系,但费滢滢的文章主题是情感与认知,应该说不是绝对切题,但合题;也许,问题就出在这上面——在高考作文阅卷老师那儿,因为他们与费滢滢并无感情上的联系,也不知道她是著名文学评论家费振钟先生的女儿,还又曾经在"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上拿过金奖第一名的,所以,极有可能影响到了他们对费滢滢的应试作文的认知——他们不但不认为其作文切题,也不认为其作文合题,而是认为其作文跑题。假如其作文文字真的“老到、细腻、简洁”的话,这应该是这篇作文仅仅得了25分的唯一解释。
对这篇作文到底有没有跑题,作家们的看法显然与高考阅卷老师们相左:作家苏童认为这篇作文不能说是走题,而是作了一番铺陈,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指向了情感对人的认知的影响,是一篇创作型的作文,富于文学性和人文气息;作家叶兆言也认为这是一篇好文章,与那些满分作文比较起来毫不逊色,而且更富个性化、文学性,分析文章的主旨,也是契合高考作文要求的,并没有走题。为什么这些作家的看法与阅卷老师们截然相反?我以为,其原因有两个:一,同上所述,与感情的亲疏的有关——因为他们与费滢滢的父亲费振钟先生是同行,可能还是很要好的朋友,这一点有可能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判定;二,与应试作文与文学创作不是一个概念有关。
接下来我想重点谈谈第二点,这就是应试作文与文学创作完全是两回事。就学校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来说,它的重点是在传授一般语文能力——当然不可否认,提高其文学素养也是它的任务之一,但是,这方面的工作一般也仅限于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一般性文字表达的能力,而非进行文学创作的能力;所以,评价作文的高低、优劣,做教师的往往更多的侧重于前者而非后者,即便是对高考作文来说,也不例外。而从教师的自身素养来说,许多语文老师对文学的了解和认识以及他们对文学的感情,可以说,随着他们走出大学校门的时间越长,往往也越是淡漠和疏远。他们通常接触到的“文学”仅仅乎限于语文课本上的那些所谓“典范之作”,而与工作之余,翻一翻文学杂志、书籍的,我敢说,寥寥无几。——大学老师或许稍好一些,在中学,绝对如此。所以,看作文,更多地看是不是扣题,文字表达是不是清楚等,而非看学生的文学细胞,看学生这方面的潜质,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风头正劲的作家中,有几人当年高考作文拿到满分的?这些年来,高考满分作文得主中,又有几人后来在文学方面显示出他们不可多得的才华的?这些,也许与我们那些作家参加高考之时还没有显示出他们的文学才华有关,与那些高考满分作文得主后来没有选择文学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有关,然而,谁又能说,与我们的高考作文与文学创作完全是两回事,二者无法等同无关呢?并且,相对于其他许多初具一定文学才华,富有文学潜质的考生,费滢滢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凭借着她父亲的关系,还可以拿着她的高考作文四处去讨说法;还可能凭借她曾获得的“金奖”被大学自主招生,可其他考生能够做到这一点吗?
所以,作为费滢滢与其父亲大可不必苦着脸大喊冤枉,因为高考这场全国性的“游戏”的规则就是如此;而且我们相信,只要游戏的规则不变,今后自然还有可能产生这样的情况。
评论五:网友的呼声
因为曾经得过金奖,因为父亲是“著名文学评论家”,就有特权找几个名家来喊冤枉,如果是平头百姓的子女,又该找谁来打抱不平呢?岂不就更冤了?我认为高考阅卷总的还是公平的。我不同意对这份作文进行重新评判的说法,这就好比当年戈尔和布什竞选总统,几票之差就几票之差,美国人并没有要国人重新投票选举。这才是公平,这就是文明。我认为,如果硬要对这份试卷重新评判,那更多的认为自已的作文被误判了的考生也应得到同样待遇?重新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