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另类终难得青睐,常态会长驻高分。阅卷者首先不是一个完全的猎奇者,阅卷组更不是一个猎奇群体,诗歌作文只会是阅卷组训练枪法的靶子,未来看最终难逃厄运。
[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唐朝的刘禹锡写过一首《昏镜词》诗。诗的小引说: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里摆了十几面铜镜求售,其中只有一面磨得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是昏暗模糊。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镜的昏明如此悬殊?工匠解释说:并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镜子都磨得一样光亮,问题是买镜的人十中有九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见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疣,绝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子会感到不自在。
刘禹锡所说的镜似乎不是单指用来照脸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自单个的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离不开“镜”;“镜”也无处不在,有明镜,也有昏镜。
制镜、售镜自有目的;买镜、用镜大有讲究。请就“买镜”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5、不少于800字。6、不得抄袭。
——2004年湖北卷高考作文试题
[高考作文]
发廊女
牐犇惆咨的芬芳的肉体是一面镜子——题记
牐
牐犇愕暮诜⒈涑晌奘长蛇在灰尘中飞舞
牐犠咴诒┡的街道上你神思恍惚
牐牪ǖ虏硕不顾马.兰.魏的深情挽留
牐牪ǖ虏硕用忧郁击碎万世的敬畏
牐犜谀惆岛焐的酒液中迷失了感官
牐犛涝冻了了
牐
牐犕ζ鹚乳走在空虚的大街上
牐犇愕哪抗
牐犇愕慕挪
牐犑敲H弧⑽拗和畏缩的
牐犖奘只赤红的眼睛由身后撕碎你的情感长裙
牐犖奘只欲望的眼睛摸捏着你的
牐犎蠛於衰老的脸蛋
牐犆捏你的乳房
牐犆捏你的双股
牐
牐犜诠馓旎日之下,强暴的意念横飞四溅
牐犜诠馓旎日之下,你赤身裸体
牐牥。∧惆咨的芬芳的肉体是一面镜子
牐犚光四溅,诱惑着一个社会的良知
牐
牐牥。》⒗扰呀!从你的白色镜子上
牐犖铱吹剑你用牙齿
牐犕坛粤税滋
牐犕坛粤撕谝
牐牬幽惆咨的光影斑斑的镜子上
牐犖铱吹揭豢糯拷嗳处女的
牐犘牧
牐犅慢冰冷、僵硬
牐犜诔鞘械陌倒道锷⒎⒊龈烂的浓郁气息
牐
牐牬幽愕脑倏床坏阶约旱木底由
牐犖铱吹搅伺ú豢苫的乡愁
牐牽吹侥侨找购粑你的乡村
牐犂下杪
牐牥寻追⒛结成个个带泪的梦送给你
牐
牐牰秋更深了
牐犌锓缬檬去重心的黄叶
牐牪潦宰拍阏绰灰尘的躯体
牐牪潦阅惆咨镜子中的明斑
[争论意见]
一
一篇描写发廊女生活及内心,阐述“买镜”这一话题的诗歌《发廊女》,在今年的高考语文阅卷现场,引起了评卷教师的争议。近日,记者从几名参与高考作文阅卷教师处了解到这一情况。
据介绍,今年的作文由两位老师一起评阅。由于该篇诗歌颇具文采、扣住了话题,一阅卷教师给出55分的高分,另一位教师却以内容过于暴露、不健康为由,只给了20分。由于分数差别大,文章被提交到业务组,引发了更多教师的争议。
正方评价认为,文章文采四溢,作者观察细致、感情深刻,且突出了主题,可以给满分60分;但反方评价则认为,文章以发廊女为载体,诗歌色调晦暗,无法体现出高中生的朝气,不能及格。在综合权衡后,该作文最终得到45分。
“这篇诗歌虽能体现出作者扎实的作文功底,但选写的内容,对高考而言是冒险。”一位多年参与高考作文评卷的专家表示,如此标新立异,在高考中不提倡、不推崇。他称,高考面向的是大多数的高中生,作文首先考查写作基本功。叙事、讲理是否明白、晓畅,是否能自由表达情感,是否对一件事情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观点等。此外,今年的语文考试大纲明确将“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设为作文基础等级。由此看来,这篇作文本末倒置了。
据称,前些年一些在得分上尝到甜头的标新立异的文体,近年来没有占到便宜。而内容上的标新立异,评卷者看中情感上的流露,但前提应是健康。高考专家们也一再强调高考作文内容、形式的“反朴归真”。
评卷教师们最后表示,该考生过分强调了“创作”,在现今的高考重基础的选拔体制未变的情况下,不提倡。
二
高考作文《发廊女》被判低分,提醒考生慎写“另类作文”。 牐
牐
高考“另类作文”是指观点、文体、题材、表达方式等超出常式,“标新”、“出格”的文章,把握得好,往往能给评卷老师新颖、新鲜、新巧的感觉,因而获得高分甚至满分。比如,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采的”高考话题作文,满分作文《四幕短剧》,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属这类作文。但是,高考“另类作文”对于考生来说就象杂技演员走钢丝,把握得不好,容易丢分。
2004年高考语文(湖北)卷的作文话题是“买镜”,有位考生写了一首题为《发廊女》的诗歌,这篇作文在题材和体裁方面都属另类作文。在评阅这篇作文的时候争议很大,阅卷老师拿不定主意,请示“业务组”,业务组给这篇作文打了39分,内容等级定为三类作文。
应该说,这位考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对生活现象的洞察能力、语言文字功底,都是很不错的。让我们对照评分标准,对这篇作文试做分析:
一、 内容上看还是扣题的。作者把发廊女比作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至少照出了两种人的灵魂:侮辱者与被侮辱者都不健康的灵魂。
二、立意上看还是健康深刻的。正如鲁迅先生所云,揭示肌体的痈疽,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
三、情感上看还是诚恳真挚的。例如,诗的后两节,用“浓不可化的”乡情,“老妈妈带泪的梦”去唤醒一颗“慢慢冰冷、僵硬良心”的觉醒。
四、文体上看还是符合要求的。因为题目的要求是“文体自选”(没有排除诗歌)。
五、结构上看还是比较严谨的。全诗分为两大部分:前三节描述,后三节呼唤。
这篇作文被判较低分(今年湖北高考作文平均44.3分)的原因,我认为:第一、取材不当。“发廊女”这类题材应属“少儿不宜”的题材,作为心理和生理发育还不十分健全的中学生,高考的指挥棒在这两两之间划一道篱笆也是应当的。第二、诗贵含蓄,这首诗对“发廊女”生活的描写上太露骨,存在纯“自然主义”。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至于这是否是给这篇作文评分的老师的根据与理由呢?那可说不定。
但是,有一点必须提醒考生:高考作文不象“自由创作”,它是有一定限制和明确指向的,在选材、立意、文体等方面,切忌随心所欲。建议考生高考作文少走钢丝,慎写“另类作文”。(王定授)
八.材料吃透,思辩生辉。阅卷者在变通化用的丰富的材料面前,在反转推断的深刻的思辩面前,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气势,顿生快意,从而把所有的优点都奉献给了作者,把所有的问题都留给了读者。
[高考试题]
福建省2005年高考作文题中出现两个图形:一个是圆形,圆形旁边有小字提示,我规范,我稳定,我周长短,面积大;另外一个图形是星形,提示:我新颖,我多变,我周长长,面积小。要求以此为材料,写一篇900字以内的文章,文体不限,满分为70分。
[满分作文]
执子与通子
看到这样的两个图形,一个沉稳而平滑,线条柔和;一个棱角鲜明,光芒四溢,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两种人:通子与执子。
线条柔和者为通子。他们是通达主人,面对明主或昏君,他们或入仕为官,或隐逸山林。他们顺应时局地选择,该进时则进,该退时则退。
于是面对乱世,他们或垂钓于濮水,或放歌于邺下,或采菊于东篱,或幽居于竹林。他们行吟高歌,他们倚风长啸。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者如庄子,他持竿不顾,宁“曳尾于途”;心中悠然忘我者如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闲适者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通子们胸中释然,他们圆如卵石。他们明白,面对乱世昏君,我自留清白足矣,凡事何必去认真。于是他们游闲山乐水,以渌水清猿、曲径通幽为伴,倚马挥毫,信可乐也。
然而,受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的往往是执子们。他们胸中自有乾坤。
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谄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了生,他隐忍苟活因“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文采不表于后世”。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执著呢犓终成一家之言。
棱角分明,无所畏惧者如执子。他们执著着他们的追求,无悔无怨。那个“投戎从笔”的辛弃疾,一生被弃用多达38次,仅剩一把软羊毫,他也要书写御敌之心,纵把栏杆拍遍,也无人会。诸葛亮,执著于白帝托孤,积劳成疾,逝于五丈原……
执子们执著着他们的执著,通子们通达着他们的通达。不论圆润避世,明哲保身,还是棱角分明,坚守信仰,他们都成为了中华万代的不朽财富。
我们在通子们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学会从容,在“千江水有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中学会包容。通子们教会我们学会适应,沉稳柔和如圆;我们在执子们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学会坚持;从嵇康绕粱的琴声与阮籍的恸哭而返中体会信念与力量。执子们教会我们闪亮自我,坚持信念,棱角分明如星。
历览前贤,如果我们拥有了执子的执著与通子的包容,该会有另一种更美的图形吧!
[阅卷老师评点]
这是一篇大气之作,难得作者能够在考场有限的时间里一挥而就。说它“大气”,一是作者根据试题展开联想,纵观历史长河,把著名人物分为“通子与执子”两类,视野开阔,气魄大;二是围绕中心,对历史人物的轶事、名言引用自如、恰当,纵横捭阖,有理有椐;三是语言凝练、流畅、老到,具有议论思辨、打动读者的气势。(俞发亮)
这篇满分作文的立意、思想和个别词句明显“克隆”一湖南学生的习作,请看——
[作文题目]
艾子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子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于田舍。有老父映门观书,执子揖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馈汝浆。”执子曰:“‘真’字也。”父怒不与,执子反以告。艾子曰:“执也未达,通也当往。”通子见父,父如前示之。通子曰:“此‘直’八两字也。”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明•陆灼《艾子后语》)
根据以上文字,以“认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优秀作文]
执子与通子
湘潭市一中2001(12)班 邓丽
艾子得美酒而赞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啊。
静静品味这个颇有雅趣的小故事,只觉其妙不可言。短短数语,竟使两种人生的哲学突出于纸上,兀立于我的面前——执和通!由此,我便想到中国历史上的“执”与“通”之争,想到这悠悠千载中的执子们和通子们。
执子们具有的是不屈的精气,他们固守,他们追求,他们选择的是苦涩、壮烈而又凄美的人生。而通子们拥有的却是通达、超然的智慧,他们洞察,他们解脱,他们选择的是淡远恬静而又平和的日子。大约正是因为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有执子们的执著,有通子们的通达,中国的历史才被牵扯得如此摇曳多姿,演绎得这般精彩纷呈。
执子们是令人敬佩的,他们抱定自己的理想,他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们天真得可爱又执著得令人心酸。他们如只只雄鹰,在理想的天空里翱翔,又重重地撞在现实的绝壁上。头抢破了,热血飞溅出来,可心却还是向着九万里的重霄。瘦骨嶙峋,槁项黄馘的执子们不顾楚狂的凤歌之笑,不顾渔夫的好言相劝,他们不顾世俗之讥,小人之谤,他们“不辞镜里朱颜瘦”,他们“衣带渐宽终不悔”,他们执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境界,他们痴到了“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的地步。宁可痛苦也不甘放弃;明知路长,却依旧求索。直到铁鞋踏破,沈腰潘鬓消磨;功业未建,独怆然而泣下。是他们的热情点燃了历史天空中的云霞,是他们的血泪染红了文化车辙中的紫杜鹃。因此,这样的执子们总是使我们感于心,伤于怀,然后禁不住潸然落下千行泪。
而通子们呢,则是令人叹服的。那样的智慧,那样的胸襟,那样的气度。他们也许又有点狡猾:既然冷眼看穿了这个世界,就怀揣着一副热肠去用一种通达的态度来生活。于是潇洒是属于他们的,闲雅是属于他们的。他们垂钓于濮水,采菊于东篱,幽居于竹林,泛舟于赤壁。他们行吟高歌,他们倚风长啸。他们之中有的也曾是执子,或许是不堪一勺水也不得吞,或许是在某个瞬间悟出了什么,于是他们就成了通子。通子们以为:宠辱何必看得那么重,凡事何必去认那个真。他们曳尾于途中,他们委心任去留。他们有“且乐生前酒一杯,何须生后千载名”的豪放,他们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闲情,他们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从容。因此,通子们总让我们感到生命的愉悦,感到这个世界还有宁静和美好。是他们向我们展示了一种闲看花开花落,淡观云卷云舒的超脱,是他们让我们在黑暗中感受到光明的所在。
我敬慕执子,我也喜欢通子。执子们执著他们的执著,通子们通达他们的通达。这是不一样的选择,一样的美。朋友,你是愿意做执子,还是愿意做通子呢?不过,我暗暗地想:如果用执子的执著来追求美好的梦想,而用通子的通达来看待人生的得失成败,那一定又是另一种境界的美吧。
执子,通子。执耶?通耶?此间有多少世间的玄奥,人生的哲思。
[作文评点]
这是高考前我自拟的一次作文训练。把这个材料给十七八岁的学生来写,我多少有点不安。一是担心学生们能否读懂这个故事,是否有话可写;二是担心学生读懂了而又剑走偏锋,误入歧途,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很自然的事。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后生可畏,至少在邓丽如此。在她的笔下,一般意义上的水火不容的两种对立的人生哲学达成了统一。作者思接千载,想到中国历史上的“执”、“通”之争以及争论的主角——执子们和通子们。举例恰当自然,引用信手拈来,充分展示了她的见识的广博,语言的老到和思想的深邃,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有这样的文章,她能获得湘潭市“三勒浆杯中学生作文竞赛”高三组的特等奖就不足为怪了。(湘潭市一中语文组 章新华老师)
[涉嫌抄袭引争议]
网友认为“变题”写作情有可原
在网上一个“2005年高考夺魁作文《执子与通子》成功的奥秘”的条目中,一位叫“郭庭平”的作者写道:“原来这篇高考夺魁作文源于一个异省学生在四年前写的习作!”
不过,郭庭平认为,“我一点也没有贬低这篇高考作文的意思,相反,我认为作为考生,能在看到题目的一瞬间,联想到自己读过的文章,并把它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上,并不是众人口诛笔伐的‘抄袭’,而是具有‘通子’的智慧,进行‘变题’写作,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最终饮到了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酒’,值得庆贺。如果这位考生像‘执子’那样不知变通,恐怕也只能是‘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无疑这篇高考夺魁作文又一次为我们揭示了考场作文成功的一个奥秘:做写作‘通子’,行‘变题’写作,饮成功‘美酒’。”
“尖牙利嘴”的孙绍振力主宽容
与郭庭平持相同或近似观点的人士不在少数。连著名学者、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孙绍振也一改往常“尖牙利嘴”的习惯,他评价:从该“满分作文”看来,作者在短时间内把思路往不同方向伸展,具有较强的构思能力、驾驭能力和运用能力,是一位蛮有“语文素养”的学生。他说,中学生能把一些原始材料背下来加以巧妙发挥、组合,做到文从字顺,逻辑圆通,已经是很不错的了。比如举例子时,关于屈原、司马迁、苏东坡等的一些典故或名言,用到今年其他省份的作文考题如“安与不安”、“初渡”等,也是完全可以的,但不能简单地判定是“抄袭”,因为是考场作文,除非你能证明他是当场“抄的”,或是超过一半以上的文字都是一模一样。类似套用的考试作文以前也有发现,比如有一年全国卷写“诚信”,就发现好几位考生如出一辙,把2个不同的寓言合变为1个寓言来写,也不能判定这就是“抄袭”。
邓丽:我更多的是感到高兴
初见邓丽,我们很吃惊,原来文笔老到思想深邃的她还活脱脱是一副中学生模样。采访中,她始终带着腼腆的微笑,并再三强调,希望大家不要过多谈论此事,难为那位福建考生。
邓丽表示:“我仔细阅读了那篇获得高考满分的《执子与通子》,真的写得非常好,我想作者肯定也跟我一样喜欢语文,读过的书肯定也非常多。即使她在考前看过我写的《执子与通子》,但那也不能算做“抄袭”,甚至我比较欣赏她,她不正是一位语文功底扎实,又善于变通的“通子”吗?同时,如果我的习作能给她带来启发,帮助她在高考中获得满分,那我更多的也应该是感到高兴。”
章新华:满分应该打点折
指导老师章新华在采访中一直出言比较谨慎,他告诉我们:“《执子与通子》是我在去年高考前布置给学生的命题作文,当时邓丽基本就是在课堂上将这篇习作完成,我认为她写得非常成功,便立即在点评中写下了‘后生可畏!’。随后,我将这篇习作推荐给湘潭市一中的校报、校网站发表,后又被《语文天地》、《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等语文网站转载。我想,这位福建考生可能就是通过这些网站读到了邓丽的这篇习作。”
至于怎样看待该福建考生的这种做法,章老师表示:“我仔细比较了这两篇《执子与通子》,它们在标题、立意、构思选材上完全一样,语言上也有七处基本一样或完全一样,从这些方面看,该福建考生对邓丽的习作的确存在借鉴,所得满分应该打点折扣。当然,可以肯定的是这位考生也具备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见识广博,能活学活用。”
但是,章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他说:“这类事情已并不新鲜,满分作文原为抄袭的现象在近年的高考中每年都有,这可能与学生的备考方式有关,现在很多老师要求学生考前背几篇好文章,在考场中以“稍变应万变”,这种做法值不值得提倡确实需要探讨。”
在谈话中,章老师还特地拨通了一位高考语文阅卷老师的电话,询问在高考阅卷中如何评定作文的“抄袭或模仿”。该阅卷老师答复:“作文内容有一半或一半以上与原文雷同,可定为‘抄袭’,被确定为‘抄袭’后,所得分只能算作原得分的60%。如果只有一小部分与原文相同,定为‘模仿’,酌情给分。”
作家刘剑桦:福建考生不是“抄袭”
随后,我们就此事与著名作家刘剑桦进行了交谈。刘剑桦对此事主要提出了以下三点看法:
首先,应该把“抄袭”的概念弄清楚。《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抄袭”的定义是:把别人的作品或语句抄来当作自己的。所以可以肯定地说,福建考生的做法不能称为“抄袭”。即使这位作者在考前曾看过邓丽的文章,也只能说从邓丽的文章中得到了启示。从另一方面看,我们还可以说这位考生很机智,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所读作品进行了很好的“重造”,她和邓丽都是“强手”。
其次,历届高考中都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我们现在着重要考虑的是这种“变通风”究竟好不好?这究竟是不是目前考试方式的弊端?
第三,媒体对于这种现象没必要大肆炒作,大家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争论这种现象究竟是不是抄袭,不如一起讨论如何指导学生们阅读,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使他们写出更多富有创意的文章。
高考作文 满分掩盖所有错误?
担心在分数的利诱下诚信被糟蹋
“从别人的劳动成果中得到启发,却在文中没有任何说明,连题目都懒得改了,满分作文作者傻得有点不可爱。”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大学语文教师对记者说,“更要命的是,在高考分数的屏蔽下,什么错误似乎都可以原谅,什么瑕疵似乎都可以被掩盖和忽略!”
在这位老师看来,此篇文章是所有满分作文中“最优秀”的,尽管克隆的痕迹十分明显,但某些部分甚至比原文更为出色和漂亮,所以阅卷老师给满分在情理之中。
他说,从写作的角度看,我们没有否认继承和发展,从宋玉的辞到曹丕的诗就体现了承接关系。但是继承也好,模仿也好,一定要有“度”,一定要有创新的成分在里面,否则知识产权怎么得以保护?
他认为,满分作文作者犯的错误和少年作家郭敬明犯的错误有相似之处。郭在其畅销书《梦里花落知多少》中,剽窃了记者庄羽的作品《圈里圈外》,法院认定,《梦》剽窃《圈》中具有独创性的人物关系的内容,而且在12个主要情节上均与《圈》中相应的情节相同或者相似,在一般情节、语句上共57处与作品《圈》相同或者相近似,造成《梦》与《圈》整体上构成实质性相似,侵犯了庄羽的著作权。但郭敬明显然对此不与为然,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马东的采访时,被问及此问题,他采取了回避态度。在节目录制现场,许多观众表达了对郭的倾慕,表示“郭敬明抄得这么好,又这样畅销,说明他有才华”。因此马东很困惑:“在我看来,考试成绩不能来自于作弊,小说的主体结构不能来自于别人的构思,是任何年纪的人都应该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底线。我相信有这种困惑的不止我一个人。”
在很多人对满分作文作者表示宽容和理解的同时,这位老师和马东一样困惑:“仅仅是因为考试作文,可以为了分数而不惜牺牲诚信,牺牲文品和人品一样重要的教育吗?”
这位老师说,郭敬明剽窃的作品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对原作者很不公平。从间接方面看,满分作文作者也是“赢利者”,比如多拿了分数,进了重点大学。显然这也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也许人们对于这两个案例的评判态度和立场不同,他担心的是,为了应试的需要,为了获得高分,谁都可以这样鼓励学生:“多背几篇好文章,到时变个花样套进去,反正评卷老师也不一定能辨别出来!”实际上,这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作文导向并不鲜见,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的悲哀和不幸。
天下文章一大抄吗
一条鱼从菜场上买回来,进了你家厨房。不能因为你加了糖醋,或者添了辣椒酱油,你就当它不是鱼而是西红柿吧﹖如果你硬要那么干,鱼刺是要卡喉咙的。
这篇作文,立意跟人家相同,标题跟人家相同,结构跟人家相同,连一些语句和段落也跟人家相同。居然有那么多人,认为这不是抄袭,而是“有意模仿”,是作者“记忆力好”,是“一种变通”,是“消融了原文的精髓”,这让我诧异;更让我吃惊的是,我身边还有不少以文字谋生的朋友,甚至认为这篇作文比原文更精彩。这真是奇了怪啦!一个简单的问题,怎么会被搅成了一锅糨糊?细想想,也不奇怪,这锅糨糊仅靠大勺是搅不成的,更关键的是锅下的那一把把添着的火。
所以,就文章比文章,还只是技术层面的讨论,意义不大。我看,更该深思的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赞赏此文?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也就想明白了为什么老有人在骂“天下文章一大抄”,也就想明白了为什么国际上老有人要跟我们打知识产权官司,也就想明白了为什么连北大的教授都把别人的著作“变通”成自己的,当然也更想明白了这位学生的校长为什么会对此事“淡然处之”。昨天的晚报上,不是还有一位研究生愤愤不平地说吗:“这个如果算抄袭的话,那博士论文不是很多抄袭?”
网络时代,写作不再是少数人“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事业,但独创性总要有的吧。现代社会,变得多元了宽容了,但是非标准还是应该有的吧。再高明的抄袭,终究还是抄袭。我们可以指责现有的教学方向,可以质问现有的评价体系,可以原谅这个只有十八九岁的学生,也可以祝福她的前程,但我们总不能这样对她竖大拇指吧:你抄得好抄得妙啊!(晓坡)
我希望作文不再千篇一律
我看了关于“满分作文是抄袭行为”之后,作为一个学生我深有感触,写作是一种能力,它用来记述个人的事件、抒发感情、表达思想,但抄袭时就失去了这一意义,也不值得效仿。当写作作为一种考题出现时,所带来的是对得分的关注,无论是原创还是抄袭,只要得分高就行,学生为了得高分,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包括抄袭,本校语文教师说过:“可以把几篇好文章拼起来,没人会说抄袭。”但这样失去了写作的意义。也反映了教育界以分论高低的现象,是学生和教师还有教育界人士的一大悲哀。我不希望将来高分作文会是千篇一律的文章。不要让它再继续!(一读者)
不可原谅的是作文教学的导向
惊闻今年高考满分作文有抄袭之嫌,在深感诧异之余也觉得情有可原。但是情有可原的是学生,不可原谅的是作文教学的导向。目前,高考作文越来越趋向于“语文素养”的考察,然而何谓“语文素养”?因为考试,“语文素养”已经被歪曲了。现在的“语文素养”考察要求学生能够纵横古今,在文章中运用大量诗句。背诵诗句当然是无可厚非,可是当把能够背诵诗句作为语文素养的体现,那真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高考作文在语文科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迫使学生不得不极度重视作文的训练。为了获得高分,为了体现自己的所谓“语文素养”,“背诵”似乎成了一条捷径,或者说是必经之路。《资治通鉴》的白话版原本是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但现在似乎成了应付高考的工具——据说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有许多是《资治通鉴》的节选。随着语文考试的改革,市面上又出现许多语文素养“速成”书籍,一篇篇短小的历史故事,一段段名人的趣闻轶事都成为学生的必“背”材料。语文素养,在高考作文的指挥下,成为了背诵的代名词。我市的这位作者会在高考前读过这篇类似的文章是正常的,他会背诵,并在高考中“灵活运用”也就情有可原了。
令人难过的是,连一位我省的语文改革先驱也认为这是“语文素养”的体现。从作家的角度来看这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并没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问题,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成为作家,但是每一个学生在将来都要踏入社会。古人云:文以载道。这才是语文素养的根本体现!根据目前的作文导向,学生们根本无须关心社会,他们要做的就是沉浸在“语文素养”的速成教材中,作文只是一个获得高分的工具。作为一个基础学科,语文的教学应该是为社会服务的,学生们不应该只知道背诵,他们应该有自己对社会的观点。这篇有抄袭之嫌的满分作文,就是作文教学错误导向的产物。
背诵似乎理所当然,自己沉浸在错误“语文素养”的怀抱中——今年的4月份,全社会正掀起保护知识产权的宣传。然而就在两个月以后的高考,竟然出现了这种反面的案例。这难道不是作文的悲哀,语文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我们讨论这篇满分作文完全没有意义,《厦门
晚报》做得很对,没有必要当时就拿出来炒。但是事情过了之后,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这里面的原因呢?(陈嘉诚)
这次博弈她幸运地赢了
“如果不是因为作者当时存在‘博弈’心理,高考满分作文《执子与通子》现在也不会成了读者热评的对象!”昨晚,我省今年满分作文另一作者致电本报记者说。
他认为,其实这种“博弈”是很危险的,如果正好被阅卷老师“识破”,作者肯定就没有满分的运气,而且分数可能很低,甚至比正常发挥时还低。另一方面,如果阅卷老师不是给予她满分,而是像63、64这样的分数(总分70),她同样属于“获利者”,只不过不为人知,可以高枕无忧。
他不否认作者具有突出的背诵知识、引用知识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显然不单是考试作文希望考查的。尽管是考试作文,但“独立的思维、属于自己的语言”仍不能忽视。即使是“变题写作”,如果靠记忆来复述、加工的文章,没有加进自己的东西,一是篇幅难以超越原作,肯定变“短”;二是文章的内容、气度、思想一般不可能比原作好。这两个区别,可以从两篇《执子与通子》的比较中得出。
他说,昨日一读者认为博士论文也存在“拼凑”现象,但博士论文的写作不同于考试作文,他说,“首先拼凑的论文肯定没有学术价值,而且难以想像答辩时可以通过”,“万一通过了,也随时面临着被曝光的可能”。
他分析,从自私的层面讲,如果满分作文的作者不主动与报社联系,而是“默不作声”,可能就没有现在的种种热评。但是,从她主动致电的情节看,说明她“心安理得,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写作时就已经犯错了”。然而,这个错误的责任不应该由她独自承担,说不好听点,她只是现行考试体制下一只不幸的“替罪羊”。
他和父母在讨论此事件时认为,追究起责任的根源,有许多方面更值得关注和反思,比如,社会急功近利的风气及其影响;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缺失,缺乏诚信和道德评判;现行的教育体制,极大地忽视了培养“大写”的人及其心灵自由等。他说,一个已经十八九岁的高中毕业生,应该具有成年人正常的思维,同时应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而不能一味“躲避责任”。
他告诉记者:从很多人为满分作文作者说话,可以看出社会越来越宽容的一面。“如果此事发生在我身上,当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为我说话。但是,不顾分析成因而表现出来的纯粹的宽容,当它变成社会的主导思想,那我们的讨论就很浅薄了。”(记者吴慧泉)
模仿写作有严格要求
本报报道《高考满分作文〈执子与通子〉被指抄袭》一文后,记者询问了几个考生的意见,他们普遍认为,那位受争议的作者不必过多自责,毕竟每个考生都想拿高分、都想考上重点大学,更何况是在考场上那么短的时间和那么紧张的气氛里。
同安一中的徐同学说,他们学校对模仿写作有着严格的要求。一般只允许部分段落(多限于开头和结尾)的模仿,反对整体篇章的套写。一旦套写的作文被发现,分数一般都被打得很低。他还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一次模拟考试中,他的一位同班同学的作文因为基本套用杂志《读者》上的一篇文章被阅卷老师发现,结果作文分数只得了20分(满分60分)。
还有一位不愿透露学校和姓名的考生表示,对于高考满分作文涉嫌抄袭一事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因为在他身边,套写优秀习作的现象屡见不鲜。不过他补充说,这样做的大都是那些作文水平不高的同学,实属无奈之举。他们“聪明”地收集十几篇题材不同的优秀习作,再进行熟读甚至背诵,到了考场上就抱着侥幸心理对事先准备的材料稍加改变,以求蒙混过关。(见习记者李隽斌整理)
社会就是这么现实
其实,社会很现实,教育也难以理想化。真正贴近我们学生认识水平,真实展露自己思想、自己生活、自己感受的朴素的作文现在不吃香了,而“无病呻吟”、“旁征博引”、脱离生活实际的作文却能拿高分,我有时甚至猜测判卷者是否被这类文章唬住了!真、善、美的文风哪里去了?“执子”们吃亏,“通子”们获利,这种导向对吗?这位满分的考生,我佩服她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把两个不相干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进行整合,但是我不欣赏她的做法。如果这种过分的“借鉴”之风不加以制止,成为一种风气后,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借鉴别人的文章,那样才是真的千篇一律了。文学的创造性、独特体验与感受在应试面前是否同样要败下阵来?在作文判定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今天,作文分值的加大是否带来了更多的不公平?(高三学生)
恐怕对学生有不好的暗示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模仿他人文章作文是许多学生学习写作的一种途径,但是模仿只能是两条路选一条,要么形似,要么神似。如果语言风格相似,构思又雷同,那模仿的痕迹太重了,就难免有抄袭之嫌,难以得到认可。对于高考这样重要的考试来说,未免有失公允。现在这件事是满城皆知,如果这样的做法得到广泛的认可的话,恐怕对中学生有不好的暗示,而且对现在日趋强调体现个人主见、感受的作文园地来说也不是一件什么好事。(高考满分作文《圆润锋芒》作者、厦门一中叶师琼同学的语文老师)
我也曾苦苦回忆类似文章
从晚报上看到你们的报道,没细看2篇作文,大致看了一遍。总体而言,2篇作文只是神似形类似而已。确实,二者看起来很像,表现的主题、手法基本一致或类似。但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判定这样就是抄袭。我市考生写的这篇,从其引用例子上就可以看出,她是有意模仿邓丽的,而非抄袭。大多数考生是不可能冒这么大的风险去抄袭的(除少数人)。但有意模仿的,确实存在。我也是经历过高考。2003年的高考,语文科目上,我就曾苦苦在脑海中搜索见过的可以引用的类似文章,这样可以节省点时间,比如在作文的选段分段上,结构上,就可以省下来了。不过,这样做仅限于马上就可以联想到的,如果10分钟里想不出来的,就得全写自己的。考场上就短短的2个半小时,能这样做到的,仅属少数优秀的会变通的考生。而且她能把这些典故用得这么熟练,确实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洪展昭)
我认为不是抄袭 而且我很愤怒
我看了今天你们登的那个作文抄袭的事情。我觉得这个作者并不是抄袭,我看了这篇文章感到很气愤!我是研究生毕业的,我觉得作为学生很不容易啊!你们报道的这个如果算抄袭的话,那博士论文不是很多“抄袭”?这完全只是一种变通,不能算抄袭。这个作者的语文功底很深!能够在短短的时间里想到这些东西,我觉得他非常厉害啊!我认为举报的人心态不对,你们报社登这个东西是什么目的呢?你们要炒作吗?如果是要炒作的话,你们的目的这次是达到了。你们记者和编辑都是整天和文字打交道的,怎么会连这个也分辨不出来呢?(杨先生)
谁能把文章抄袭得这么出色
刚看到标题和副标题时有点鄙夷,幸好有两篇文章的现场对比,让我不至于冤枉了这篇高考满分作文。两篇文章都令人拍案叫绝,但是后者在考场上能发挥如此出色,我只能“抄袭”一下郭庭平老师的话:“值得庆贺!”
两篇文章有一些相同的语句,可是还有许多不同的语句啊,而且这些相同的语句除了反映出考生记忆力好之外,我想更多的是考生以自己的学识理解和消融了原文的精髓。
我想问问那些认为这篇文章是“抄袭”的正人君子:如果是你,在高考考场上,能把看过的一篇文章“抄袭”得如此出色吗?(陈娟英)
难道不该鼓励学以致用吗
我是《执子与通子》这篇满分作文作者的初中班主任。这个孩子的初中三年我是一直看着她成长的,高中期间她也经常与我交流她的学习状况,所以对该生我是十分的了解。这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初中的时候语文成绩就很出色。
她一直坚持阅读比较多的文学书籍,包括中外小说及诗歌、散文等等,也擅长写读后感,说明她对阅读的内容是有自己的理解和吸收的。她是那一届我校中考的状元(与另一位学生并列)。
我想大多数的读者都应该很容易看出这是一篇很聪明而且很成功的考场作文。通过比较,这篇作文应用邓(湖南学生)文的仅仅是执子、通子这两个概念,并且运用得扣紧考题,非常贴切。
我认为在考场紧张的气氛中,作者能灵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概念并赋予自己的例证进行分析论述,应该是语文素质高、反应灵活、学以致用的具体表现。并且读者们再仔细比较两文论据就可以发现所谓“抄袭”之说纯属无稽之谈。满分作文的作者在考场短短的时间内运用了多位历史人物作为论据,有的截取事例,有的引用诗词,使论证更为清晰有力,而这些议论文最重要的要素都是明显与原文不同的。如果说作者在考场上模仿了原文一句漂亮的排比句就可以称之为“抄袭”或“克隆”的话,那么引用古人诗句的所有考生作文是否都是抄袭古人之作的嫌疑呢?
众所周知,古代的许多诗词佳作都是在吸收前人的思想或意境之后再融入自己的领悟谱写而成的。而那些新作往往有更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这在高中语文的诗词比较阅读、鉴赏中都能看到。我们能说这是抄袭行为吗?我们教育工作者难道不应该鼓励孩子们学会运用然后再加以创造吗?
如果这样一篇灵活运用,深刻理解所读文章概念的考场佳作都被判为“抄袭”的话,那么今后我们的学生在看到发人深思的好文章的时候是不是不应该吸收新的概念并加以理解运用而只能望洋兴叹,自叹弗如呢?(《执子与通子》作者的初中老师高妙琦)
创作性转化不等于抄袭
真理与谬误只有一步之遥。就文学创作来说,所谓“抄袭”,是指两篇文章有相同的题材,相同的主题,相同的语言,相同的结构。后来者不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同一问题上没有自己的一得之见。而“创作性的转化”,是指两者的题材相同,乃至所用的材料也相同,但是,后来者在语言风格,问题的看法,都有自己的特色,甚至后来居上,推陈出新。这样写作,应当提倡。
回顾中国文学史,从事“创作性转化”的诗人、文章家比比皆是。曹操写的《短歌行》,相信稍有文化者都读过。全诗共三十二句,其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六句是原封不动地引用《诗经》里的成句。用今天某些人的眼光,一篇文章,有五分之一照搬了别人的成果,这不是“抄袭”是什么?但是,在曹操的《短歌行》里,这六句与其他诗句,水乳交融在一起,共同为这位政治家“求贤若渴”的主题服务。所以《短歌行》源于《诗经》,却成为中国诗歌史不朽的名篇。类似如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文学创作例子还很多。初唐著名才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最为中国读者所熟知。但这两句诗的源头是《论语》,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句话。后来曹植在《赠白马王彪》一诗中用“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两句加以概括。到了王勃手里,重加改造才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小说的创作也有类似的情况。《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甚至是《金瓶梅》,都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它们是一代又一代的无名作家不断地加工改造而成,只不过到了吴承恩等人的手中,改造得更成功罢了。文学大师鲁迅的短篇小说《铸剑》也是袭用《太平广记》中的故事。
就同一题材加以改造,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并不是所谓的“抄袭”。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因为中国人重视传统,讲究言必有据,喜欢因难见巧,带着脚链跳舞。所以我们读者总能读到后来者居上、不断推陈出新的名作、名篇、名句。宋代大诗人将这种创作现象与规律总结成八个字:“脱胎换骨,占铁成金。”
作为一篇高考作文的《执子与通子》这篇文章,无疑是一篇“脱胎换骨,占铁成金”的好文章,它与邓丽一文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从主题来说,作者更倾心于肯定执著于人生者。这样的处理,其深刻性在于:作者注意到了执著人生者对于社会的贡献与鼓舞力量。社会需要热心肠,如通子一样的通达之士对于我们修身养性有启迪作用,但对于积极入世者,特别是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来说,执著人生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从行文的角度来看,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有一定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所以文风都显得较为厚重,不同点在于,邓丽的文风优美有余而激情不足,文风较沉静;而满分作文的作者思辩性很强,激情澎湃,但行文有些仓促,展开得不够。也许是考场中时间紧张所致吧。(钱建状,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
[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物表示怀念。它既可以是国家民族对已有荣誉的回忆,对过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家庭和个人对往事对亲朋表示的怀念。纪念又不同于怀念,它不仅仅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他还是思想和行为的结合。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纪念,节日庆典是纪念,树碑立传是纪念,种一棵树或写一篇文章也是纪念……形式或许有不同,但意义同样真切。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请以“纪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⑴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⑵立意自定。⑶文体自选。⑷题目自拟。⑸不少于800字。⑹不得抄袭。
——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试题
[满分作文]
芬 香 永 存
广东考生
那轻轻摇摆的柳絮像是你飘逸的长发;那闪闪的星星像是你明亮的眼睛;那天边的一抹红霞像是你温柔的唇;那霏霏的细雨像是女儿对妈妈您无尽的思念。
妈,你走后我变乖了。为了纪念您,我变得勤快多了,把屋子扫得干干净净;把物品放得整整齐齐;把家具擦得闪闪发亮。一切都像您从前为家里做的一样,就像您从未离开;以前您爱唠叨我乱放东西,说女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坏习惯,得改掉。每次我总是向你嘟起嘴巴,撒娇说有妈在我怕什么。您在世的时候怎么也没办法改掉这坏习惯,总爱依赖您,现在您走了,我居然就把这坏习惯改掉了,要是您看到我变得这么乖,该有多高兴啊,是吗,妈?我真的很希望您能听到,为了纪念您我改掉了。
妈,您走后我更关心妹妹了。为了纪念您,我对妹妹就像您从前待她那样温柔,我时常检查妹妹的作业、考勤情况等,您放心好了,妹妹也很听话,我们都长大了,不会像以前那样总爱发脾气,动不动就吵嘴惹您心烦,也许您不知道,连邻家的九大娘都四处夸我们两姐妹听话懂事,还说要她的二狗娃以我俩为榜样别再老跟他小弟打架。妈,您听到了吗?为了纪念您,我变得更像姐姐。
妈,您走后我就把头发留长了。为纪念您,从不留长发的我———您那假小子似的女儿决定把头发留长,留得长长的,像您当年一样。走在村里,他们都说这孩子越看越像她妈呀。妈,以前您总怪我把头发剪得那么短,说一点儿女孩子的味都没有,叫我把头发留长,我死活不肯,总说往后一点再说。现在我的头发长了,真的很长了,而妈妈您却不再在身边,您却看不到了。妈,我多想您能看到。为了纪念您,我把头发留长。
妈妈,您走了,整个世界都变得那么陌生,我无所适从。我开始独立,学会做各样的活儿。我把家布置得跟您生前一样,妈妈您知道吗,是为了更好地纪念您。您的音容笑貌,您的言谈举止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女儿的心上。我愿意相信灵魂的存在,那样,妈妈您就会知道女儿用了这些特殊的方式来纪念您。
妈妈您对我的好就像芬香永存,女儿却只能做这些小事来纪念您,愿妈妈安息。
[阅卷老师点评]
这一封发往天堂的信能在40多万高考作文卷中脱颖而出,主要在于两个特点: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听到了作者的心碎裂的声音,也看到了一个在经历失恃之痛后突然长大了的坚强的主人公形象。作者撷取三个小材料勾勒成文,如泣如诉,令人肝肠寸断。母亲走了,作者生活中赖以依靠的那棵树倒了,于是自己便长成了一棵树。文贵情真,这篇作文为此提供了一个范例。(王小应)
[评价引争议]
一
首先,我们也承认,该文确实有它的长处,比如中心突出,条理清晰,语言通顺等,但这是一般的作文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作为一篇满分作文,我们认为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并且,相比之下,它的不足更加明显。评卷者认为“文贵情真,这篇作文为此提供了一个范例”,而我们却认为本文就恰恰失在一个“假”字上。
第一,形式上僵硬生涩,处处着斧凿之痕。
开头一段排比句,看上去似乎深情款款,细一推敲,发现它与下文的关系并不紧密,却又并非领起全文的题记;其次,抒情意味很浓厚的开头,恰与下文“朴实的语言”形成了不小的落差,仿佛开完头后文气便断了,再找不到更好的或能与之相称的词句了,只好另起炉灶。因此开头开得生硬,刚好符合华南师大文学院柯汉琳教授描述的一种错误倾向:“滥用华丽词藻构成排比句,把单一当成形式美,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
从第二段开始一直到第四段,作者机械地重复同一种格式,开头分别是“为了纪念您,我变得勤快多了……”“为了纪念您,我对妹妹就像您从前待她那样温柔”“为了纪念您,从不留长发的我——您那假小子似的女儿决定把头发留长”,结尾分别是“为了纪念您我改掉了”“为了纪念您我变得更像姐姐”“为了纪念您,我把头发留长”。
这种格式若在议论文中,运用得好的话,确能使层次清晰结构紧凑,议论气势一以贯之。但在以抒情怀念为主题的散文里,这种结构只能起到束缚情感挥洒的作用。正文中一连三个“妈,你走后我……”的排列,不仅不是情感的步步深入或升华,反而因其琐碎无序让人觉得是因无话可说不得已之下拉些场面来充字数。
再者,评卷者说本文能“脱颖而出”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朴实的语言”,除去开头一段外,本文的语言确实是够“朴实”的,不必说没有华丽的辞藻、令人眼花缭乱的修辞,就是新鲜一点的词汇和句式都没有。但“朴实”绝不能“无味”,若只有“朴实”而没有“余味”,这“朴实”与“寒碜”又有何区别呢?
第二,内容的虚假苍白,情感如无根之萍。
首先,“九大娘”“二狗娃”“假小子”的称呼让人猛地一愣:“这是广东人吗?这不是北方的方言和命名习惯吗?”不过若是东南飞的孔雀的后代,原本就是北方人,这也在情理之中,姑且不去论它。但这几个称呼的“乡土气息”实在太浓,而文章除此之外只在下文提一个无关紧要的“村里”,其余就再没丝毫蛛丝马迹泄露出“乡土”的淳朴,让人不由得去质疑:这“九大娘”“二狗娃”什么的,真的是作者朝夕相处的邻居吗?作者生活的背景环境相当虚化,说是农村,又完全没有农村生活的形影;说是城镇,偏又来个“村里”!这些虽是小节,但细节的可疑会导致整体的可疑。
其次,文章对母亲的怀念是那么的苍白肤浅,缺乏具体可感的形象力度。文末作者说:“妈妈您对我的好就像芬香永存”,但“唠叨的母亲”“关心妹妹的母亲”“留长发的母亲”,这三个侧面形象都相当笼统而抽象,“妈妈您对我的好”只得一句空话,没有实实在在的场景的支撑。我们寻寻觅觅却难以在字里行间找出一位有血有肉的、形象丰满的母亲的神貌,更难以想像一个失去了挚爱着的母亲又怀着巨大的伤痛不断在心里怀念着她的女孩,脑子里不能出现些母女之间那种生动具体的、细腻感人的细节,而只能用“你走后,我”怎么样来叙述自己的“成长”;而这种“会收拾屋子”“会关心妹妹”“留长发”的“成长”又是多么地幼稚与空洞,与丧母的巨大伤痛是如此的难以匹敌!如果一个母亲的死只换来了已经十八岁的女儿的这么一点“成长”的话,那么这“成长”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太不值得了!不知道评卷者的“一个在经历失恃之痛后突然长大了的坚强的主人公形象”是从何谈起!这些年来为博取高分,高考作文里不知道出现了多少虚假的“破碎家庭”“失怙儿女”!我们不敢下断语说本文作者的经历一定是假的,但其情感的肤浅让我们质疑文章的真实性。
退一步来说,文章里的场景与情感都是真实的,也还远未能达到“如泣如诉,令人肝肠寸断”的地步吧?仅仅只凭一句“妈妈,您走了,整个世界都变得那么陌生,我无所适从”(“无所适从”之后立马就“开始独立”了),我们读不出作者深切的悲伤,读不出彷徨无助,读不出失落,读不出追忆,读不出沉思,读不出顿悟,读不出责任,读不出姐妹之间失去母亲后更为亲密的相依相伴!真不知道那“真挚的感情”是怎么被王小应老师读出来的。简评中说阅卷者听到了“作者的心碎裂的声音”,我们却只听到自己的心碎裂的声音,为的是四十几万份试卷中只能选出这样的满分作文!
(节选自《一篇让语文老师蒙羞的高考满分作文》,作者:广东佛山一中石壑 卢琳 林娉)
二
从切题、语句、结构方面看,《芬香永存》应得满分,但对王小应先生的“简评”不敢苟同,下面是本人不成熟的看法。
1、“简评”的标题“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说得好,我举双手赞成。
2、“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听到了作者的心碎裂的声音”,文章似乎没有体现,可能是王小应先生个人幻想出来的,也许,文章作者并不“心碎裂”——有的亲人自然的去世,虽然悲痛,但并不“心碎裂”——至少,文章没有体现“心碎裂”。
3、“坚强的主人公形象”,文章在第二、三段体现了,同意。
4、“如泣如诉,令人肝肠寸断”,可能又是王小应先生个人幻想出来的!
5、“母亲走了,作者生活中赖以依靠的那棵树倒了,于是自己便站成了一棵树”,与“坚强的主人公形象”相同,同意。
由此可见,可能由于时间紧迫,高考作文有时是乱评的(包括分数),至少有些地方评得不合实际。
在公开发表的四篇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中,本人最喜欢《芬香永存》,完全同意评满分。
文章优点:
1、切题,全文围绕纪念写作。
2、语句通顺,段落分明,思路清晰。
3、文采好。
4、事情基本真实,因此有真实感情。
5、“文章发展方面”虽然不太好,但不是什么文章都要发展的,此文就不需要太多的发展;即使要“发展”,对一个学生写作文,也不应该要求太苛刻——希望今后作文评分,“发展”只作加分。
文章缺点:
1、标题“芬香永存”与文章并不十分贴切。
2、有几个地方有文字有拖沓、重复现象,但一个小时的作文,已经十分难能可贵,不应该扣分。
(以上是梁文的看法,梁文系2005年广东省高考考生)
三
广东省高考作文《芬香永存》获得满分,是考生的胜利,评卷的失误。
这位考生具备较好的作文基本功,这篇作文写得中心突出、语言流畅、条理分明、结构完整便是明证。我疑心她还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这是她取胜的基础。
这位考生掌握娴熟的考场作文技巧,一个好标题,一个好开头,反复扣题(话题),篇末点题(标题),用排比段落和第二人称行文,增浓抒情味,增加真实感。——这是她取胜的法宝。
这位考生胜利了,因为她得到满分!
这篇作文不足之处在于内容的空洞和抒情的苍白,主体的三个段落选取的细节不够典型,叙述也比较平淡,而且在同一个平面上,缺乏撼人的艺术力量。这些实质性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是写作技巧无法掩饰的,但不知为什么居然躲过评卷者的眼睛。
此文有虚构的可能性,除北方用语外,从选择的事例也可以看出,如果真正出于对母亲的纪念,以她的写作水平决不至于如此浅薄。我们并不一味反对虚构,但虚构导致虚情假意就不足取了。
这篇评卷失误了,因为给了她满分!
不过话说回来,满分作文大抵有两类文章,一类是规范文,一类是破格文,我们在评价高考作文时要一视同仁,给它们各自发展的空间。这篇作文属规范文,有评满分的资格,事实上它已经被评为满分,只是因为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我们认为它不该评为满分而已。
四
在教室上课间隙,学生要我看看这篇文章。因为自己在这次阅卷中承担了一定的组织任务,对情况比较熟悉,所以也来罗唣几句。
一、今年广东高考作文确实少见优秀作文。我们在编写《语文月刊》7、8月合刊时所选50篇作文没几篇让大家满意的。这篇文章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二、文中一相情愿地提到前几年出现的优秀作文,那是全国高考中选出来的。广东的语文教学大环境不好,高考范围缩小以后,指望能出《赤兔之死》的文章,在广东这样的范围里,恐怕还得等佛山一中语文科组的石壑、卢琳、林娉等人教育出的学生写出来;
三、如果大家对这篇批评兼攻击的文章做出了足够的反应,那就正好中了佛山一中语文科组的石壑、卢琳、林娉这三个人的圈套---------他们的目的正是想通过漫骂加大粪来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达到炒作自己的目的。
四、从《一篇让语文老师蒙羞的高考满分作文》的行文来看,作者缺乏最基本的学术讨论态度,全文充斥着流氓姿态,以权威自居,打倒一切,否定一切,文革遗风很浓,让人看了寒心-----佛山一中竟然还有语文素质和人格力量如此低下的老师;
五、文中“《芬香永存》的文章被评为满分作文,我们感到十分震惊”,“震惊”一词用得好,因为“震惊”得没来由。理由附后。
六、“第一,形式上僵硬生涩,处处着斧凿之痕。”---------高考考场上时间那么紧张,他们竟然知道考生还有时间去“斧凿”;
七、“但在以抒情怀念为主题的散文里,这种结构只能起到束缚情感挥洒的作用。”-----佩服!竟然认为这次“纪念”的话题要“以抒情怀念为主题”!高考作文阅卷标准的第一条就是“必须要有一定的纪念形式,要是思想和行动的结合”,否则就是走题,至少是偏题。佛山老师到7月份了竟然还认为是“以怀念为主题”!
八、“如果一个母亲的死只换来了已经十八岁的女儿的这么一点“成长”的话,那么这“成长”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太不值得了!”-------这是一个(或者三个)人民教师,且是语文教师说出来的话吗?谁愿意以一个母亲的死去换取儿女的成长???
九、“我们寻寻觅觅却难以在字里行间找出一位有血有肉的、形象丰满的母亲的神貌,更难以想像一个失去了挚爱着的母亲又怀着巨大的伤痛不断在心里怀念着她的女孩,脑子里不能出现些母女之间那种生动具体的、细腻感人的细节”---------话题是纪念,应该重在考生的纪念形式,佛山的这三位老师却去文中寻找“有血有肉的、形象丰满的母亲的神貌”!而且还需要考生写出“母女之间那种生动具体的、细腻感人的细节”!短短800字,把佛山三位老师的这些要求达到了,也就下考了。下考了也就算了,问题是辛辛苦苦把他们的需要达到后,文章也就彻底走题了;误人子弟的老师,竟然连话题和要求也没看懂,就站出来骂街!勇气可嘉!
十、“我们读不出作者深切的悲伤,读不出彷徨无助,读不出失落,读不出追忆,读不出沉思,读不出顿悟,读不出责任,读不出姐妹之间失去母亲后更为亲密的相依相伴!”“我们这些老师读后哈哈大笑”——如果本着一个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语感,上述感觉不可能没有;如果有探讨问题的诚意,就应该是愁眉紧锁;如果本着说谎的态度,是可能“哈哈大笑”的;但他们三个的表现只符合最后一种。这种写文章的作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街头的飞仔;
十一、“笑后不禁迷惘:我们是不是什么时候已经变成了铁石心肠?”-------全文只有这一句是真话。
十二、“若这样的文章确实是代表了全省四十五万考生作文的最高水平的话,那就是我们这些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们无比的耻辱!”-----------今年500位作文阅卷老师全部来自全省各中学(有考试中心的聘书),少量华师研究生都安排在改第四、五、六大题。网上阅卷,快捷而高效,凡是50分以上的作文,我们都曾通过软件程序发回给老师三评甚至四评。事实上,这样的作文确实已经被来自各个中学的语文老师认定是这次高考作文中的散文的最高水平了。“无比耻辱”去吧,正是因为有你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
补记:因为觉得三位作者可笑,匆忙之中回应几句。以后不再参与此讨论。至于三位佛山老师对点评老师的人身攻击,鄙人觉得佛山一中应该为此蒙羞。因为点评老师是我们确定该文为满分后再安排他们写几句的(所有满分作文都是阅卷核心组商量后确定下来的),和他们无关。
(与《一篇让语文老师蒙羞的高考满分作文》商榷 / 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汉语研究室 罗维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