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为主,理、工、文、管、经、法多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最早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大学。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科)合并组成的北京地质学院。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在北京、武汉两地独立办学,分别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名师荟萃,桃李芳菲。在5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道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人才,成为我国培养地学人才的摇篮和进行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地学教育的排头兵,国际地学界的知名学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高校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学院路。学校在中外驰名的“北京猿人之家”周口店和避暑胜地北戴河建有条件良好的教学实习基地。
学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正按照校友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建设地球科学领域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而阔步前进。
名师荟萃 人才济济
学校名师荟萃。现有教职工1242人,其中专任教师705名,高级职称教师357名,博士生导师13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9名。学校拥有一批年轻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他们中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青年地质科技奖”获得者、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等。部分教师获曾宪梓高级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教学奖和科研奖等。此外,学校在2002—2005年间先后聘请108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作为兼职教授。
地学为主 多科发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有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工程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学院、能源学院、人文经管学院、外语系、珠宝学院、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海洋学院、土地科学技术系、软件学院、体育课部等14个教学单位,并设有成人教育学院和网络学院。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在河北省保定市设立了我校二级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长城学院。
学校现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共设置34个本科专业,1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18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14个工程硕士领域,5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点,36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以及3个博士后流动站。
通过传统地学学科间的融合,巩固了已有的地学优势;通过地学向工程等应用学科的延伸和拓展,扩大了地学的研究领域,增强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了有特色的地学延伸类学科;支持地学与非地学学科的密切联系和交叉,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确立了人文、社科独特的研究方向。学校逐步形成以地学为核心,地学、地学延伸、非地学三大学科专业群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坚持“联合、交叉、前沿、急需”的学科建设方针,发挥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对现有学科做进一步拓宽改造,统筹考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重点实验室的综合配套建设。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将重点发展地球动力学与全球事件、地球物质科学与岩矿新材料、矿产资源勘查评价与地学信息、地学探测技术与地质工程、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等5个学科群。
励精图治 桃李芳菲
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以“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为校训,形成了“艰苦奋斗、严格谦逊、团结活泼、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和“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品德优良、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识广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昔日中国地质大学4万余名历届学子,在名师荟萃的校园吸吮学养,奉献社会,如今卓为英才,堪称栋梁,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中不仅有一批高级管理专家,而且涌现出24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200名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有的走上了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岗位;许多优秀毕业生成为科技骨干、教育专家和管理专家,更多的是在平凡岗位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地质勘探队员。2003年3月,我校校友温家宝出任共和国第六任总理。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坚持“特色加精品”办学理念,以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面向国土资源及其相关领域,面向基层,服务社会,全面贯彻本科教学的基础性地位。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为重点,不断优化培养过程和知识结构,培养面向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我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以温家宝同志提出的“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为人才培养为目标,形成并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本科培养方案,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养成学生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在本科教学中实行学分制管理,大学本科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贯彻因材施教的方针,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优秀的学生可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同时,针对学生的志趣和特长,制定了双学位及辅修专业制度,学生在校期间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按学校相关规定选择修读双学位和辅修专业。学习成绩名列同年级同专业前10%的学生还可以在第三学期末申请在全校范围内选择专业。
学校遍布全国各地的58个教学实习及产学研基地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校的毕业生以其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具有良好的素质和学风的显著特点,在用人单位享有 “动手能力强”和“上手快”的美誉。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0%以上。他们实践着“今日我以地大为荣,明日地大以我为荣”的豪迈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