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招生考试网 >> 考研 >> 考研试题 >> 文章正文
 
2009年毛概及世经部分考研试题及对照
整理自:文都 2009-1-11 21:11:30

毛概及世经部分试题及对照

8、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的主要原因( D )
A、没有找到革命的新道路
B、没有扩大民主主义宣传
C、没有到群众中做实际的调查
D、没有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对照:之二,31 毛泽东认为,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是
A 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
B 没有发动农民,造成一个农村大变动
C 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
D 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D)

10、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制定和执行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是( B )
A、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B、公私兼顾、劳资双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实现速度、结构、质量的统一
对照:之二61 党在七届二中全会后制定和实行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是
A 五种经济成分并存B 发展生产,繁荣经济C 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D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C)
25.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中国革命从此焕然一新。从此中国革命有了( ABCD )
A.正确的革命道路
B.科学的指导思想
C.坚强的领导力量
D.崭新的奋斗目标
对照:之二,42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因为A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B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C它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D它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ABCD)
26.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中"民族的"是指:(BC )
A.反对外来的资本主义文化
B.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C.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D.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
对照:之二,75 毛泽东强调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其基本内涵和要求是A 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尊严和独立B有中华民族自己的形式,是革命的民族文化C 反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反对全盘西化与教条主义D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ABC)
27.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内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其中错误的有( ABC )
A."毕其功于一役"
B. 二次革命论
C."无间断革命"
D.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对照:之二62国民革命时期陈独秀的"两次革命论",其错误在于A抹杀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B没有看到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C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D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割裂开来(ABD)
47把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主张,其错误在于
A抹杀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 B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线
C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割裂开来 D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B)
28.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 ABD )
A.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B.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我国步入了社会主义改革时期
D. 我国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对照:之二117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A已经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B 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C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ABC)
36.材料1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就不同。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矛盾的情况。--1957年2月27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材料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在这里说了很长的一段话,现在不重复。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但是从二十多年的实践看来,这个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当。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和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践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1979年3月3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背景及这理论的重大意义(6分)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有哪些(4分)
对照 《二十八题》重点16题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及其意义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
1.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着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即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根本不同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而不是对抗性矛盾。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加以解决,即通过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完善。这正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之所在,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2.正确区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限,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之间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因此,对前者要采用专政的方法,对后者要采用民主的方法。
(2)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没有完全结束),我国社会大量表现出来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因此,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针、新政策。其中主要有: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等等。
(4)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目的,或者说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为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新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
3.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的现实意义
(1)毛泽东首次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特点和解决途径、方法等的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学说,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2)毛泽东关于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思想,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协调人民内部的各种关系,解决人民内部之间的各种矛盾,创造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经济和文化、巩固新制度和建设新国家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3)社会主义和谐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状况。关键是我们要正视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处理矛盾的体制和机制,而不能让矛盾积累和发展起来,以致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38选做题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知名人士开始关注中国,07年4月17号本哈拉与吴××,表扬中国对苏丹做的建设性的有独特影响力的作用对东盟发展很支持,东盟赞扬中国支持东盟对地区发展给予的大力支持以及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让东盟信服。
材料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
中国签订了多个公约,参加了多个组织、活动、会议、援助了很多国家
中国修了好多铁路,维和运动、排雷、举措,2008年先后有三名军官和无名士兵在执行维和任务中牺牲。
摘自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
(1)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2)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5分)
对照 《二十八题》重点28题
重点28.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005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首次全面阐述了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主张的深刻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它体现了我国最新的外交理念。
1.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主张的思想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阐述,融合、吸收了近年来我国积极倡导的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以及维护世界多样性等外交思想成果,使之更加系统和科学化,更加富有时代精神和现实针对性。它紧紧围绕着什么是我们党推动建设的和谐世界以及怎样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这一核心问题而进行的全面深刻的论述。具体地说,就是:
①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
②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的世界。
③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世界。
④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的世界。
⑤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世界。
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世界。
⑦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世界。
2.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主张的重大意义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主要有:
(1)这一主张充分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成果,它体现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以及民主、人权、自由、法制等普世价值,与近年来国际社会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化、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等问题的探索也有很多契合与一致之处。
(2)这一主张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追求和谐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发扬光大了中华文化这一优秀传统,并赋予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3)这一主张进一步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性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和有关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在坚持和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政策。
(4)这一主张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呼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中国为推进建设和谐世界作出的贡献
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始终不渝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积极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贡献。
(1)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下列因素所决定的:①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中华民族历来具有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②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③是由中国自身发展需要所决定的。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④是由当今世界发展需要所决定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总之,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也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中国的目标是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反对各种的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鼓吹"中国威胁论"(包括经济威胁、军事威胁等)是别有用心的,反映出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其目的是为了"遏制中国"制造舆论和借口,必须加以警惕。
(2)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的积极因素
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以自身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的发展是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的积极因素。
(3)中国在国内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对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贡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当前,我们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不断发展的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必将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资料库
    ·2009年有资格进行自主招生的高校名单
    ·008年度同意撤销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
    ·008年度需评估的高等学校医学类专科专业名
    ·008年度经教育部审批不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
    ·008年度经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医
    ·008年度经教育部审批不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教育部不同意增设的第二学士学位专
    ·008年度教育部同意增设的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2008年中国高校代表性富豪校友名单
    ·2008年中国富豪就读高校地区分布情况
    ·2008中国高校富豪校友排行榜
    ·1999-2008年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
    ·2009年中国研究型大学创新环境排名名单
    ·中国37所研究型大学名单及地域分布
    ·2009年中国一流大学简介
    ·2009年中国一流大学名单省市分布
    ·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公布
    ·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81-100名
    ·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61-80名
    ·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41-60名
    ·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21-40名
    ·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1-20名
    ·教育部认定的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上海市
    ·教育部认定的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天津市
    ·教育部认定的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北京地
    ·教育部认定的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福建地
    ·甘肃省各市县招生考试中心网站
    ·陕西省各市县招生考试中心网站
    ·云南省各市县招生考试中心网站
    ·贵州省各市县招生考试中心网站
    ·四川省各市县招生考试中心网站
    ·重庆市各市县招生考试中心网站
    ·海南省各市县招生考试中心网站
    ·广西各市县招生考试中心网站
    ·广东省各市县招生考试中心网站
    ·湖南省各区县招生考试中心网站
    ·湖北省各区县招生考试中心网站
    ·河南省各区县招生考试中心网站
    ·山东省各区县招生考试中心网站
    ·江西省各区县招生考试中心网站
    ·福建省各区县招生考试中心网站
    ·安徽省各区县考试中心网站
    ·浙江省各区县考试中心网站
    ·江苏省各区县考试中心网站
    ·上海各区县考试中心网站
    ·黑龙江省各区县考试中心网站
    ·吉林省各区县考试中心网站
    ·辽宁省各区县考试中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