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山东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真题回忆
(仅发此贴积累人品^_^,特别鸣谢文r小盆友友情帮助,,学弟妹们加油~你们ok的~)
一.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
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
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韩愈《送孟冬野序》
1. 请将上段文字翻译成汉语
2. 以上文为例,分析古今汉语在语音(如节奏和韵律)和文法(词法,句法和语法篇章)有什么深厚的内在联系。
3. 联系这种异同现象如何看待汉语“美”的继承与变迁。
二.
从美法文化之争
反观中国的“文化态度”
近日,美国《时代》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法国文化之死》的评论文章,引起法国舆论一片哗然。文中奚落法国文化现在是“墙内开花,墙外不香”:纵观文学、电影、绘画和音乐,“没有一项拿得出手,只能靠缅怀一度辉煌的历史地位度日”。据悉,对此法国媒体纷纷发起反击,称这是对法国文化的恶意唱衰,强调美国媒体没有资格宣告法国文化的生死。
能够产生这样的争论本身事实上已经是法国文化的尴尬。而且,这个诞生过诸多大师和无数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的文化大国,如今的文化影响力也确实正在减弱。
透过这场争论,正在努力打造文化软实力的中国文化至少可以得到三方面的启迪:一在对待文化的态度;二在对文化外延的界定;三在文化的成功标准。
先说对待文化的态度。对比一下不难知道,法国人和中国人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整体看来有着一些根本性的不同。比如在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判断认知方面,法国人的观点普遍说来是比较一致的,他们一般都认可法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为其衰落而担忧。反观中国,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认同却并没有那么普遍,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矛盾和怀疑,甚至有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恶痛绝,视其为中国落后的根源;更有人不断强调,发端于农耕社会的中国文化,早应该让位于代表着工业文明的西方文化。可以说,从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发轫,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迄今很难形成共识。
正因如此,时下国人对传统文化有一些非常矛盾的做法,既有人不遗余力地推广国学,也有人对这种做法不屑一顾。同样的理由,国人对外来文化的表现也很不一致,比如有人对外语教育和考试等极其重视,有人则认为“全民学外语”简直是文化的沦陷,乃至称“英语已成一个扼杀中国人才的巨大毒瘤”。当然,到底哪种态度更有利于自身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比如是法国人的自信、自重乃至自恋,还是中国人的自爱与怀疑并存?对此或并不能一概而论。
再说对文化外延的界定。《法国文化之死》文中对法国文化的一句揶揄特别引人深思:“捉襟见肘的法国文化现在还剩什么?”作者嘲讽道:“法国时尚、法式烹饪和法国红酒仍名列世界前茅。”无论这样的嘲讽是否确然,这句话的潜在逻辑都富有启迪意义——它让人们重新思考文化概念的外延界定问题,即“何为文化”或“文化应以何为主”的问题。按既有理论,一个文化系统可约分为三个层面的内容:观念、制度、器物。而在《法国文化之死》的作者看来,像时尚服装、饮食烹饪这类“器物”层面的文化,是难登真正文化的大雅之堂的。
笔者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真正的文化,应该更多体现于“观念”和“制度”的内容,所谓“器物文化”只是文化的末端和点缀。而在时下的中国,却恰恰不断有人夸大“器物文化”的作用,比如认为在外国开中餐馆是传播了中国文化。而从文化的角度上这类看法显然近乎自欺。
最后是文化的成功标准。为证明“法国文化已死”,《时代》杂志的文章中罗列了一组数据:法国小说每年能够进入美国的不超过一打,国内却有近30%的小说译自英语;占据全国票房一半的是好莱坞电影;法国拍卖行的收入仅占当代艺术交易总额的8%;全球曝光率最高的10大艺术家法国一个也没有……对此法国人反驳道:“美国人定义成功就是好,而法国人则把成功等同于平庸,认为是品位低俗的表现。”
或许不能否认,法国人如此辩解有些“酸葡萄”了。毕竟,没有影响力的文化再“好”恐也徒然;而在全球化竞争的时代,文化的影响力毕竟难以脱离市场而独立存在。但同样也不能否认,一味追求市场成功的文化产品,的确也往往容易掉入低俗和媚俗的陷阱。那么,如何从悖论中找到答案,在“两难”中求得“双赢”,对中国文化发展来说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郭之纯
1. 对待文化的态度,文化的界定以及文化成功标准谈谈你的认识。
2. 从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下 对文化传播有什么思考。
亲们,,加油,,大家ok的~~~ 山东大学2012年汉语国际教育考研复试真题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