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某地区青蛙大量捕捉,致使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造成水稻减产,生态平衡失调。其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遭到了破坏。
A.分解者 B.食物链 C.生产链 D.消费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学常识。
27. “在商品交换中等价交换只存在于平均数中,并不存在于每个个别场合。”这说明_________。
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B. 等价交换原则在绝大多数场合是存在的
C. 任何一个个别场合都不会出现等价交换的现象
D. 等价交换只是一个原则,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是不存在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学常识。
28.按照白圭的理论,最有可能成为巨富的人是:
A.眼光超前、行动迅速的人
B.懂得争时且具有非凡商业智慧的人
C.商业意识超前、品德优秀的人
D.市场洞察力敏锐、决策果断的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学常识。
29.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A.保持生态平衡
B.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C.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
D.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学常识。
30. 冻土问题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难题之一。冻土是由固体矿物颗粒未冻水、冰和气体组成的一种特殊土壤。铁路路基的修建,改变了冻土的物理特性,引起土融化下沉,或者冻结膨胀,严重危及路基的___________,会给列车运营带来隐患。
A.透气性 B.防腐蚀性 C.稳定性 D.可塑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常识。由题干的上下文可以看出,答案是稳定性。
31-3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5题。
①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②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③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早晨,我攀上佛头去看日出,黄昏,从联合书院的文学院一路走回来,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势,比佛肩要低,却比佛肚子要高些。这时,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露了他愉悦的心境。等到众鸟栖定,山影茫然,天籁便低沉下去,若断若续,树间的歌者才歇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至于山坳下面那小小的幽谷,形式和地位都相当于佛的肚脐,深凹之中别有一番情趣。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
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曾写《登楼赋》,寄托思念故乡、怀才不遇的感情。姗姗其来迟。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一炉晚霞,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与青烟,壮哉崦嵫的神话,太阳的葬礼。阳台上,坐看晚景变幻成夜色,似乎很缓慢,又似乎非常敏捷,才觉霞光烘颊,余曛在树,忽然变生咫尺,眈眈的黑影已伸及你的肘腋,夜,早从你背后袭来。那过程,是一种绝妙的障眼法,非眼睫所能守望的。等到夜色四合,黑暗已成定局,四围的山影,重甸甸阴森森的,令人肃然而恐。尤其是西屏的鹿山,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④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节选自余光中《沙田山居》)
31.对文中标以序号的句子,对其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为对偶 ②为对比 ③为比喻 ④为夸张
B.①为对比 ②为对偶 ③为拟人 ④为比喻
C.①为顶真 ②为对偶 ③为拟人 ④为比喻
D.①为顶真 ②为对比 ③为比喻 ④为夸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顶真的手法不常见,顶真是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头。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在于,对偶主要是从形式上讲,而对比在于内容的比较。
32.对文中“问余何事栖碧山”和“相看两不厌”两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问余何事栖碧山”引自李商隐《山中问答》;“相看两不厌”引自杜牧《独坐敬亭山》
B.“问余何事栖碧山”引自李白《山中问答》;“相看两不厌”引自杜甫《独坐敬亭山》
C.“问余何事栖碧山”引自李白《山中问答》;“相看两不厌”引自李白《独坐敬亭山》
D.“问余何事栖碧山”引自李商隐《山中问答》;“相看两不厌”引自李白《独坐敬亭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33.文章名为“山居”,以下哪一项不是作者直接描写的山?
A.马鞍山 B.鹿山 C.崦嵫 D.敬亭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题目的理解。文中没有提到敬亭山。
34.对于文中提到的《登楼赋》,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登楼赋》是三国时期王粲的名作。
B.《登楼赋》是三国时期朝暾的名作。
C.《登楼赋》是西汉时期王粲的名作。
D.《登楼赋》是西汉时期朝暾的名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35. 对文中“树间的歌者才歇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树间的歌者是指路过的村女;草间的吟哦是指草间的虫鸣。
B. 树间的歌者是指林间的鸟声;草间的吟哦是指草间的虫鸣。
C.树间的歌者是指路过的村女;草间的吟哦是指草间的鸟声。
D.树间的歌者是指路过的村女;草间的吟哦是指草间的虫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由上文“等到众鸟栖定”,可以看出,歌者是指鸟。
36-40.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一)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二)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三)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四)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五)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
(七)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八)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
(九)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
(十)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
(十一)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
(十二)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前款规定适用于对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利的限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22条)
36.下列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22条的概括,最合适的是:
A.权利的限制 B.权力的保护
C.权力的强制许可 D.权利的计划许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的概括能力。由第一段“可以……但应当……并且”就可以看出,这是权力的限制。
37.下列对文中“适当引用”的理解,错误的是:
A.“适当引用”可以是全文引用
B.“适当引用”只能针对已经发表的作品
C.“适当引用”只能适用于介绍被引用作品
D.“适当引用”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理解能力。词语理解需要通过上下文来分析。由“适当引用”的上下文可以看出,“只能适用于介绍被引用作品”文中没有任何词语显示或暗含该信息。
38.下列使用作品的行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且不向其支付报酬的是:
A.某剧团在义演中表演他人已发表的剧本,并将获得的门票收入捐助灾区
B.某大学为教学需要,将他人编写的教材复制后发给学生,收取工本费
C.某作家请好友对自己未发表的小说提意见,好友在发表评论时引用未发表的文章片段
D.某摄影师将公共广场的雕塑作品摄影后,制作成摄影集出版发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理解和运用能力。由文中第十条可以看出,公共场所的雕塑可以摄影出版,并不必支付雕塑作者的报酬。
39.下列使用作品的行为中,属于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是:
A.甲未经作家乙许可,未支付报酬,将乙发表的小说改编为电影剧本,但没有发表
B.丙未经权利人许可,未支付报酬,将电视台直播的奥运节目复制一份供其儿子观看
C.某大学学报未经作者丁许可,未支付报酬,转载了丁发表在期刊上的“关于中国宏观经济思考”的理论性文章,丁未声明不许刊登、播放
D.某公益组织未经权利人许可。未支付报酬,将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茶馆》改成盲文后在国内出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理解和运用能力。该行为不符合以上十二条。
40.英籍留学生杰克在中国某大学就读期间,用汉语创作小说一篇,发表在国内的一文学杂志上,发表时未作声明。下列使用者的行为,符合本条规定的是:
A.使用者甲未经杰克同意也未支付报酬将小说翻译成英文在英国出版发行
B.使用者乙未经杰克同意也未支付报酬将小说翻译成蒙文在中国出版发行
C.使用者丙未经杰克同意也未支付报酬将小说改成盲文在中国出版发行
D.使用者丁未经杰克同意也未支付报酬将小说放到其个人网站上供人阅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理解和运用能力。由第十二条可以看出,改成盲文是不需要支付作者稿费的。
41-45.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下列五遭题。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__________,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她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人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就渐渐地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她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哪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节选自刘鹗《老残游记》,齐鲁书社,1985,个别用字有改动)
41.结合上下文,在文中划横线处填入最恰当的词句。
A.高贵典雅 B.清而不寒 C.艳而不俗 D.风韵犹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比较。由上下文对这一女子的描写来看,应该是不艳不俗,也不高贵典雅,又从“秀而不媚”的形式来看,应该是“清而不寒 。”
42.文章除了描写王小玉的歌声,还着重描写了她的:
A.唇齿 B.体态 C.动作 D.眼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的理解能力。由第一段“那双眼睛,如……”可以看出,文章描写了她的眼睛。
43.文中写歌声“像一线钢丝抛人天际”,不是指:
A.高亮悦耳 B.余音绕梁 C.飞扬飘逸 D.富有弹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能力。“余音绕梁”是指听完歌声以后的感觉。
44. 形容王小玉的说唱,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 比喻 B.夸张 C.拟人 D.排比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第二第三段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写小玉的说唱。
45. 文章用各种感官感觉的描写来表现王小玉的歌声。下列选项中与文章不符的是:
A. 触觉、味觉、视觉 B.听觉、味觉、视觉
C. 嗅觉、听觉、味觉 D.听觉、触觉、视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的角度。文章中没有出现视觉、触觉的描写。
46-5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5题。
汉字的优点是否即是一切象形文字的优点呢? 笔者认为,汉字决非仅仅是象形文字。汉字不仅具象(象形),而且有想象(形声、会意、转注)和抽象(指事、假借)。古人的“六书”法则早就指出了这一点。汉字是兼具象、想象与抽象三者为一体的艺术化文字。这恰恰道出了汉字永存于世的最根本的奥秘。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正因为缺少了这一点,从而变成了人类历史文明陈迹。汉字从它被创造的第一天起,就不仅是信息运载的工具,也是中国人赋予美感的艺术创作对象。世界上恐怕找不到第二个民族(学习汉字的日本人等除外)像中国人这样,把书写自己民族的文字当作民族最崇高的艺术创作来对待。中国人的汉字书法,从甲骨文起,每一次字体的嬗变,都伴随着艺术美感的集约化过程。正是这种过程,逐渐造就了汉字的信息“集装箱”功能。换言之,是中国人对美感的无穷无尽的追求引领着民族文字的进化和发展。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实际上人类文明也是由人类的美感引导着向前进化和发展的。这是一个深刻的人性的真理。
中国的汉字书法是一门从具象出发,而兼及想象和抽象的综合性视觉艺术,他给予人们的美感不仅是崇高、和谐。自由,而是集崇高、和谐、自由于一体的温柔敦厚、安定平和、淡泊隽永。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值得人们欣赏的是它的艺术品位、风味和韵味。味道离不开作品,也无不与作者的人品、文品具有千丝万缕的牵连。纵览古来的书法名家,很少有仅以书技名世者,钟张二王、欧虞颜柳、苏黄米蔡,赵董文祝,不是朝廷名臣,便是文坛名将。书法艺术的品位紧紧与人品、文品关联。如同汉字的贵族气,或言精英气更恰当,不过,这种精英气也极易变成庸人气。在这里,高雅与低俗,往往在乎人。正因此,中国书法艺术有别于雕塑、绘画、音乐等再现自然美感的艺术,而是具有浓厚的人性美感、自我表现意味的艺术。人们通常说,书如其人,字如其人,这是极有道理的。写字不仅判断人,更能培育人,这与书法艺术的综合特点分不开。笔者认为,书法的美育价值更甚于它的审美价值,极有利于综合开发儿童(乃至成人)的空间具象、运动(时间、速度)想象和符号抽象的直觉能力,从而极有利于全面地调动人类感官和大脑两半球的智慧和潜能。
(节录自黎鸣 《汉字:统一人类语言的最佳选择》,略有删改)
46.文章首段加点的“这”指代的是:
A.汉字具象(象形)
B.汉字有想象(形声、会意、转注)
C.汉字有抽象(指事、假借)
D.汉字兼具象、想象与抽象三者为一体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代词的指代内容。“这”指代的往往是它前面的内容。
47.下列关于汉字的叙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汉字是象形文字,它具有一切象形文字的优点。
B.汉字是兼具象、想象和抽象三者为一体的艺术化文字。
C.汉字永存于世的根本奥秘在于它具有美感。
D.汉字被创造出来以后就具有信息“集装箱”的功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的理解能力。由文中第一段“每一次字体的嬗变,都伴随着艺术美感的集约化过程。正是这种过程,逐渐造就了汉字的信息“集装箱”功能。”来看,汉字是在发展过程中造就“集装箱”的功能的。
48.汉字书法的美育价值最重要的一项是:
A.汉字书法既能判断人,更能培育人。
B.综合开发青少年空间具象、运动想象和符号抽象的直觉能力。
C.开发人类大脑两半球的智慧潜能。
D.消除庸人气,培养精英气,培养高品位的人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的理解能力.。由第二段最后一句“极有利于全面地调动人类感官和大脑两半球的智慧和潜能”可以看出。
49.这两段文字的内容要点概括比较准确的一项是:
A.汉字的优点和汉字书法艺术的魅力。
B.汉字的美感及其书法的审美价值、美育价值。
C.汉字的美感和汉字书法艺术的特点。
D.汉字的优点及汉字书法艺术的价值。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能力。第一段侧重写汉字的美感,第二段侧重表述书法的审美价值、美育价值。
50.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的信息“集装箱”功能,是说汉字是文化信息、人类生活意义的载体。
B.汉字的学习规律与人类的认识与发展规律是一致的。
C. 汉字的进化和发展同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具有天然有机的契合
D. 汉字的进化和发展的动力在于中国人对美感的不断追求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推断能力。文中汉字的信息“集装箱”功能,是从审美的角度叙述,与“生活意义”没有关系。
参考答案:
1 C
2 B
3 B
4 A
5 C
6 D
7 B
8 B
9 B
10 B
11 B
12 B
13 A
14 A
15 C
16 D
17 B
18 B
19 C
20 C
21 A
22 C
23 B
24 C
25 D
26 B
27 A
28 D
29 B
30 C
31 C
32 C
33 D
34 A
35 B
36 A
37 C
38 D
39 C
40 C
41 B
42 D
43 B
44 A
45 C
46 D
47 D
48 C
49 B
5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