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大气和废气监测
1.概述:大气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点;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2.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
3.大气样品的采集和采样仪器:直接采样法;富集(浓缩)采样法;采样仪器;采样效率;污染物浓度表示方法与换算。
4.气态和蒸汽态污染物的测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5.颗粒物的测定: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尘、自然降尘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悬浮颗粒中主要组分的测定。
6.大气降水的监测:布点;采样;降水中组分的测定。
7.大气污染源监测:固定污染源监测方法;流动污染源监测方法。
8.大气污染生物监测:植物在污染环境中的受害症状;大气污染指示植物的选择;监测方法。
9.标准气体的配制:标准气体的制取;静态配气法;动态配气法。
第十三章 固体废物监测
1.工业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定义、危害、特点、分类。
2.固体废物样品的采样和制备:样品的采集方法;制备和保存。
3.固体废物有害特性的监测:急性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浸出毒性的试验方法。
4.生活垃圾的监测:生活垃圾分类;生活垃圾特性;渗沥水分析。
第十四章 土壤污染监测
1.概述:土壤组成;土壤背景值。
2.土壤污染物的测定:土壤样品的布点、采集方法;土壤样品制备与保存;土壤样品的测定。
第十五章 其它监测
1.生物污染监测。
2.噪声监测。
3.环境放射性监测。
第十六章 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1.概述:目的、意义和内容。
2.监测实验室质量保证基础:实验用水;试剂和试液;实验室的环境条件;实验室的管理及岗位责任制。
3.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分析:数据的处理和结果表述;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直线相关和回归。
4.实验室质量保证: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5.标准分析方法:定义;标准方法的制定。
6.环境监测管理:环境监测管理内容、原则和方法。
7.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
第十七章 水环境化学
1.天然水的基本特征组成。
2.水体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颗粒物微界面过程、颗粒物聚集、溶解与沉淀、氧化-还原、配合作用)。
3.水体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分配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降解作用)。
4.水质模型(氧平衡模型、湖泊富营养化预测模型、有机有毒物的归趋模型)。
第十八章 大气环境化学
1.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2.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光化学反应、光化学烟雾过程、酸雨化学、大气颗粒物化学、温室效应、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化学)。
3.大气污染数学模式(高架连续点源大气污染模式、大气污染箱式模式、大气颗粒物来源的识别)。
第十九章 土壤环境化学
1.土壤组成与性质。
2.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
3.土壤中农药的迁移。
第二十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1.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2.污染物在机体内的转运。
3.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4.污染物的生物转化(有机物的降解)。
5.污染物质的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