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5日,北京电影学院初试第二天,文学系、摄影系、表演学院、和美术系等四个院系考试,其中而文学系、摄影系的初试已经进入第二天。早上6点,学校门口挤满了前来考试的学生和家长,考生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地排队,准备入场。学院的招生工作人员全部到岗,核查考试前的各项准备工作。7点左右,学院保卫处的工作人员按照工作预案在校门口进行了有效的交通疏导。7点30分,工作人员开始引导考生们入场。早上8点,考生全部进入考场候考区。

图为美术系初试素描考场
其中,表演学院开始为期四天的初试,初试分设了八个考场。一千多名考生参加第一天的初试。早上8点,每25名考生为一组进入一个考场后,由主考官向考生们讲解考试注意事项。随后,考官们依次对考生进行初试。每个考生首先要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报出自己的考号、姓名、年龄、身高以及出生地等。然后在三分钟内朗诵自己准备的一段诗歌、散文、小说或话剧或者电影里的一段独白,考官对考生声音条件、形象条件以及表现力进行考核。紧接着,每八位考生朗诵完毕后,领取一个集体表演小品练习的题目,在考场外准备。这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合作能力、想象力和理解力以及应变能力等。表演学院副院长王劲松说,俗话说“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考生只要一张嘴、一发声,就能看出他的呼吸和肺活量,就能听出他用几年的时间来训练他的声音;只要考生一伸手,就能看出他的舞蹈功力有几年,练习三五天和练习三五年的,伸手的感觉是肯定不一样的。这在考官看来,都非常清晰、一目了然。那些临时抱佛脚,或带有投机心态的考生是很难获得好成绩的。
由于今天是表演学院的初试,考试题目相对简单。表演学院副院长王劲松介绍说,因为电影学院培养的是电影人才,对考生的形象必然要看是不是符合拍摄要求。考试期间会有大量的照片和录像,用镜头方式来观察考生的形象。在这个基础之上,再看考生人文修养。外部形象是一部分,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内在素质和表演潜能。如果考生的成绩及格就能进入复试。同时,初试的成绩不会带入复试,复试的成绩也不带入三试。只有三试的成绩作为专业课考试的最后成绩。
能够进入复试的具体人数将根据总体考生的素质而定。考生的形象气质、台词、声乐、形体都按照一定的百分比进行细分、量化处理。每一个考官的文件夹里都有详细的评分标准,三个考官联合签字后考生成绩方可生效。如在评定当中,三人意见发生分歧,考官将进行讨论,最后采取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表演学院副院长王劲松告诉记者说,虽然每年都有几千人报考表演学院,但是有着充分准备,或专业水平较高的考生不超过1000人,有很多考生还很盲目。很多考生缺少艺术经验,这样的考生相对来讲,对专业概念和一些技巧就不是很熟练;还有一些考生考试时非常紧张,以至本能丧失,听不清考题,所以就很难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但这场考试对考生来说,也是心理素质的考验。很多考过电影学院或其它艺术院校的学生,他们的竞争能力、适应能力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了迅速成长。因为在这种超强压力下,会激发考生很多潜在的能力。将来可能很多人不会干这行,但是这次考试对他的整个人生来讲,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图为表演学院的考生在候考
今年表演学院考试和往年一样,除了正常八个考场外,还设置了机动调度小组,目的就是为了让考生能在第一时间准确进入考场、尽量减少考生等待时间。表演学院有专门的三名工作人员随时待命,对部分考生进行分流。考试结束后,考生们将由工作人员引导走出表演学院教学楼。
(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