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 高考 美术高考 考研 自考 成考 专升本 中考 会考 外语| 四六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翻译资格 JTEST
资格| 公务员 报关员 银行从业 司法 导游 教师资格 报关 财会| 会计证 经济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务师 资产评估 审计师
工程| 一建 二建 造价师 造价员 咨询师 监理师 安全师 医学|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 教案 论文 文档
IT类| 计算机等级 计算机软考 职称计算机 高校计算机 推荐-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招聘 军校国防生 自主招生 艺术特长生 招飞
 3773考试网 - 教师资格考试 - 复习指导 - 教育学辅导 - 正文

2010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考点指导:教育的发展

来源:fjzsksw.com 2010-10-9 10:18:49

 

 

热点链接:

2010年全国特岗教师热点招聘

点击查看近期全国各地教师招聘

各学科说课稿汇总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教育的发展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的社会现象一样,也经历了从简单 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逐步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古代教育

  (一)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古代中国

  在我国的史料记载中,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古籍中有关夏 代学校的记载有:“夏后氏之学在上庠”,“序,夏后氏之序也”,“夏曰校”,等等,

  可见传说中夏朝已有庠、序、校三种学校。Q《孟子》一书对此做了解释,并说明当 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宗旨: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 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 也”。②西周以后有了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形式,并且“学在官府”,建立了典型的 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这一官学体系主要实施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其主 要内容有:一是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二是乐, 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三是射,射箭技术的训练;四是御,驾御战车的训练, 射和御偏重武士所应具备的军事技术教育;五是书,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六是数, 数学知识的传授和计算练习。因此,六艺教育是主张文武兼备、知能兼求的教育。 西周时期有“国学”与“乡学”之分,即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 学校、设在闾里的塾校。“国学”以培养“建国君民”的人才为主要任务,有“三 德”、“六行”、“六艺”、“大仪”等内容。“乡学”以实现社会教化和培养地方贵族子 弟为主要任务,有“六艺”、“七教”、“八政”等内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 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 40多年,弟子三千。稷下学宫的创设,促进了诸子学派的形成、分化、争鸣和交 融。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百家 争鸣盛况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 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虽然在以什么 为统治思想方面有过变化,比如黄老之学和佛老之学都曾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道统, 但文化思想定于一尊的思维模式基本没有改变过。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 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它对于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 品无士族”的严格等级制度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广大的中小地主阶级子弟进官为吏 开辟了道路,但也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格的限制。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 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 书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再是科考 的内容,知识分子的毕生精力都用在了经书的背诵上。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 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读书人的创造性也遭到扼制。 一直到光绪31年(1905年)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 令废科举开学堂,兴办现代学校。

  2.古代印度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它的教育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印度宗教权威 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 成四种等级,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僧侣祭司,应该受到最优良的教育;其次是刹帝利,

  ①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9.

  ②《孟子•滕文公上》

  为军事贵族,这两个种姓是天然的统治者;再次是吠舍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 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种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识字读经被认为是违反了神的 旨意,可能被处死。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指导思想,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 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佛教与婆罗门教虽然是两大教派,但都敬奉梵天,主张禁欲修行。但佛教比较 关心大众,表现在教育上主要是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群众,形成了寺院学 府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英国殖民地时期。

  3. 古代埃及

  古代埃及大约在四千年前发展成强大的中王国,文化繁荣,古代教育达到鼎盛 时期。根据文献记载,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 贵族子弟的场所。中王国以后,宫廷学校已不能满足培养官吏的需要,于是国家又 开设了职官学校。这些学校都是以吏为师和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也兼 负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的任务。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 比较受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许 多文士便设立私学,招收生徒,同时也有传授天文、数学、医学等实用知识的文士 学校。于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当然,农民 子弟是与学校无缘的,奴隶子弟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4. 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罗马的教育与东方的教育有所不同,7—12岁的儿童进入私立学校 学习,但进人这种学校学习的大都是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的阶层的子弟,贵族阶级都 是聘请家庭教师,不送子女上学。中等教育则主要是贵族和富人的教育,学校以学 习文法为主,学习拉丁文和修辞。

  古代雅典教师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 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 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 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进入基督教与封建世俗政权紧密联系、互相利用的时 期。统治残酷、等级森严、思想****,文化教育几乎完全为宗教所垄断,异教学校 被取締,世俗文化被否定。当时最受重视和尊重的教育是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这 种教育由僧院学校或大主教学校担当,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盲目服从 圣书和僧侣教师的权威,学习方法是背诵。为了更好地布道,设立了为数众多的教 区学校,主要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的宗教教育,也适当讲授一些读写知识。教会学 校都奉行禁欲主义,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残酷的体罚。其次是骑士教育。骑士教育并 无专门的教育机构,主要在骑士的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进行,教育内容首先是效忠领 主的品质,其次是军事征战的本领以及附弄风雅的素养。中世纪也有世俗教育,学 习文法、修辞、天文、历法、算术等实用知识,但神学也是主修课程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