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外因,它只有通过学生身心发展的活 动——内因才能起作用。教育本质上是使学生掌握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 一个过程,是把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受教育者自己的财富的过程。这种转化 过程不像用镜子来反映事物那样,它要求学生必须有自身的能动性。从直接意义上 来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要求,厌恶学习、懒于思考、心不在焉、缺乏学习的动 力,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是不会转变成学生的精神财富的,也不会促进学生的身心发 展。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 的态度,取决于他在学习时所付出的精力。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 发展的动力。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 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这表现在人能对周围环境的事物作出有选择的反 应——赞成或反对,积极行动或采取回避态度,从而控制自己的行动;还表现在人 能为自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 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 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从过程结构的角度看,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包括活动主体的需要与动机,活动的客体对象,活动的目的、 内容、手段与工具,行为程序、结果及调控机制等基本要素。从活动水平的角度 看,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人 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它如果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 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便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每一层次的活 动对个体身心发展都具有特殊的和整体性的影响。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 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生理活动是人这一有机体与环境中的物质发 生交换的过程,是为维持人的生命服务的,与人的身体发展直接相关,也是其他方 面发展的基础。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它是人对 外部世界能动的、带有个体性的反映,也包括人对自己的意识、态度与倾向,其中 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第三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来说,社会实践活动具有 满足人的生存、发展和创造需要的意义,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活动, 是一种能量的交换。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以上三类不同水平的个体活动及其作用,实际上是共时、交融的。人的生理活动和 心理活动渗透在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又受到它们的“支持” 和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综合的意义上把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社会、人的内部世 界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成为推动人本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教育要非常重 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最后还需要指出,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 于个体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我们不能孤立、片面地分析每一个因素对人 发展的作用。它们之间性质的差异、力量的强弱、不同的组合、不断的发展变化, 致使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色,我们应该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和把握各因素 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上一页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