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程实施的主体
课程实施的主体,主要指教师、学生和校长,此外也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社会人士和其他专业人员。
1. 教师
教师作为直接的课程实施者,其参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课程实施的 成败起着重要作用。课程方案只有经过教师的充分理解和转化,才能被合理有效地 运用于实践,体现其理论与实践价值。教师对于课程实施的影响主要包括教师对课 程实施的态度、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教师与其他实施主体之间的交流。
2. 学生
学生对于课程实施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待课程方案的态度上,也表现在对课程 实施的配合与反馈上。当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实施时,一方面,他们能够积极了解课 程内容和学习方式,并积极配合教师或学校实施各种课程方案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另一方面,他们作为课程实施最为直接的感受者,能够提供最有价值的反馈信息, 这些都将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效果。 3.校长
校长作为学校层面课程实施的领导者,其影响涉及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根据 新的课程方案,协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规划学校具体实施的课程方 案;选择或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内容(教材);课程实施规章制度的制定,如教师的 任课情况、课时安排,课程的实施步骤等;提供思想与物质方面的支持;处理好有 争议的课程问题;组织学校文化建设等。 (三)课程实施的背景
课程实施的背景一般指课程方案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人们对课程方案的价 值判断以及学校和社区的历史文化等。
成功的课程实施应对社会环境有敏锐的把握,充分了解社会的结构、传统和权 力关系,为课程方案争取有利的政治和经济支持。这部分因素包括国家和地方政策 的变化、财政拨款、技术支援、舆论支持等。课程方案的顺利实施需要得到教育系 统之外的各方力量的支持。
人们对课程方案的价值判断将对课程实施造成间接影响。理想的课程实施要争 取到最多的舆论支持,消除人们对于课程方案的疑虑,并通过交流和改进课程方案 来提高课程实施的成效。
学校和社区的历史文化对课程实施的影响也很重要。课程实施顺利与否,与其 所在学校的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因此要推进课程实施,必须研究学校既有的历 史文化背景,分清有利和不利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控制和利用。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