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 高考 美术高考 考研 自考 成考 专升本 中考 会考 外语| 四六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翻译资格 JTEST
资格| 公务员 报关员 银行从业 司法 导游 教师资格 报关 财会| 会计证 经济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务师 资产评估 审计师
工程| 一建 二建 造价师 造价员 咨询师 监理师 安全师 医学|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 教案 论文 文档
IT类| 计算机等级 计算机软考 职称计算机 高校计算机 推荐-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招聘 军校国防生 自主招生 艺术特长生 招飞
 3773考试网 - 教师资格考试 - 复习指导 - 教育学辅导 - 正文

2010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考点指导:课程概述

来源:fjzsksw.com 2010-10-11 9:11:22

 

 

热点链接:

2010年全国特岗教师热点招聘

点击查看近期全国各地教师招聘

各学科说课稿汇总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课程概述

  理解和把握课程的内涵及其意义,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课程意识和科学的课程观。 不过,要给“课程”下一个精确且被广泛认同的定义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 课程是教育领域中含义最复杂、歧义最多的概念之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经常 使用“课程”这一概念,但使用的方式和内涵所指常常不尽一致。对教师而言,重 要的是了解每种定义背后所隐含的特定的价值取向、哲学假设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意 义,从而对课程概念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浙和见解。

  一、课程内涵的几种界说

  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大约出现于唐宋年间。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首次 使用了 “课程” 一词。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亦多处使用课程一词,如 “宽着限期,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A其意思是指所分担的工作程 度和学习内容的范围、时限和进程。

  英文中,“课程”(oirriciihim) —词源自拉丁语,原意为“跑道”(racecourse)。 据此,课程常被理解为“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或“学习的路线”,即“学 程”,既可以指一门学程,也可以指学校提供的所有学程。较早使用“课程” 一词的是 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H. Spencer)。在著名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斯宾塞把课程理解为知识或学科。1949年泰勒(Ralph Tyler)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

  ①转引自: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27.

  基本原理》一书奠定了现代课程研究领域的理论构架。现代课程理论形成之后,随着 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人们对课程的理解也不断发生变化,产生了诸多有关 课程定义或内涵的不同见解。

  (一)课程即知识

  这种观点认为课程的主要使命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而知识是按学科分类的。 因此,这种观点的另一种表述就是“课程即学科(科目)”。把课程看成知识是一种 比较传统的观点,也是比较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观点。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这种课程观有进步的一面。但从信息化社会对人的素质的 要求来看,这种课程观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校教育的发展,课 程概念所涉内涵远比知识和学科要广泛得多,单纯强调课程就是知识或学科过于简 单化,无法包容学校教育中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课程即经验

  这种观点认为只有个体亲身的经历才称得上是学习,强调只有经过个体•亲身经 历,才能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学习者自身所有的经验。课程就是让学习者体验各种 各样的经历,在这样的过程中,将学习对象——包括知识但不仅限于知识,转化为 自身的经验,并且实现自身的变化发展。

  “课程即经验”的观点有助于恢复兴趣、直觉、情感、体验等在学生学习活动中 的合法身份和目的性价值,使机械刻板的学习成为充满生命激情和心灵感悟的求知 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课程即知识或学科观点的不足。当然,这种观点也存 在不足:它过于强调个体的、直接的经验,在实践中往往过于迁就儿童兴趣和个体 感受,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而且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学校和教师也很难完全实 现课程即经验这一理念。

  (三)课程即目标或计划

  这种观点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 划。这是一种预设性的课程观,它揭示了课程的目标性和计划性,认为课程总是指 向一定的目标,并通过有计划的实施而进行的。

  这种课程观的不足是把课程看做是由某种预定的、现成的知识及进程安排所构 成的,认为课程是在正式的教学活动发生之前已经编制好的固定的东西。

  (四)课程即活动或进程

  把课程界定为活动或进程是一种生成性的课程观,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不是静止 的“跑道”,也不仅仅是需要贯彻的课程计划或需要遵循的教学指南,而是个体生活 经验的改造和建构。

  把课程视为活动或进程,意味着课程观应当发生如下变化:课程不再只是特定 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不再是完全预定的和 不可更改的,而是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课程不再是控制教学行为和学习活动的工 具和手段,而是能有效地弥合个体与课程之间的断裂,成为师生追求意义和价值、 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课程形态不再是在教育情境之外固定的、物化的、静态的 知识文本,而是在教育情境中师生共同创生的一系列“事件”,是师生开放的、动态 的、生成的生命体验。

  由于注重开放、动态和生成,这就对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 实践中,如果把握不好,活动有可能沧为无序躁动和粗浅的体验,过程也可能意味 着美好时光的白白流逝。

  通过以上对各种课程定义的考察可以发现:每一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都有一 定的指向性,都是指向当时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课程所出现的问题,所以都有某种 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着某些局限性;而且,每一种课程定义都隐含着定义者的哲 学假设和价值取向。因此,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要的不是选择何种课程定义, 而是要意识到各种课程定义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由之可能带来的新问题,以便根据 课程实践的要求,做出明智的决策。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