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链接:
2010年全国特岗教师热点招聘
点击查看近期全国各地教师招聘
各学科说课稿汇总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教育领域中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或其他有关人员经常进行的一种 价值认识活动,其目的在于保证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合理性,当代课程评价尤其强调 其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一、课程评价的概念
课程评价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 料,考查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或对课程研制过程、课程方案及实施效果作出价值判 断的过程。课程评价的本质是对课程的价值判断。
要正确理解课程评价的概念,需明确以下两点:一是课程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 活动,其结论要受到评价者教育价值观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是有效开展 课程评价、使课程评价对教育实践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的必备前提;二是课程评价 对象的范围很广,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变化 的诸种因素。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一)目标达成模式
目标达成模式旨在确定课程方案达成目标的程度,由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倡 导。泰勒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行为,评价就是要衡量学生行为实际发 生变化的程度。
目标达成模式的评价程序包括如下步骤:①拟定一般目标或具体目标;②将目 标加以分类;③用行为术语界定目标;④确定应用目标的情境;⑤发展或选择测 量目标的技术;⑥收集学生的行为表现资料;⑦将收集到的资料与行为目标比较。
目标达成模式是一种较客观并有一定效率的评价模式,它的提供是评价领域技 术上的一次进步。该模式极大地影响了许多教育学者的评价研究,后来课程评价模 式的发展都与这一模式有关。
目标达成模式的优点是:它把评价与测验作了区分,提出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 仅是评价学生的优劣,还在于改进课程开发,这一观点揭示了评价的本质;这一模 式结构紧凑、操作性强,也是它在课程评价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重要原因。不过, 该模式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受到预定目标的束缚,使得评价忽略了未预期的目 标,更忽略了丰富的互动的课程教学历程。
(二)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学者斯克里文(M.Scriven) 为代表,它是针对目标达成模式的弊病提出来的。斯克里文认为,实际进行的教育 活动除了产生预期效果之外,还会产生各种非预期的效果(或副效果),这种副效果 的影响有时是很大的。为了能全面地评价教育活动的效果,为了使评价者不受预期 课程目标的影响,他主张不把预定的评价目标告诉评价者,以利于评价者搜集全部 有关方案和计划信息,从而对教育活动作出全面的评价。
但是,该评价模式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果在评价中把目标搁置在一边去寻找各 种实际效果,可能顾此失彼,背离评价的主要目标;完全目标游离的评价是不存在 的,因为评价者总有一定的评价准则,游离了课程编制者的目的,评价者很可能用
自己的目标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