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
一、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讨
(一)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论
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他认为,心智技能是由一系列的心智动作构成的,心智动作是通过实践动作的“内化”而实现的。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动作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二)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在认知阶段,要了解问题的结构,即起始状态、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步骤、算子。对于复杂的问题而言,要了解问题的各个子目标及其达到子目标所需要的算子。在认知技能形成的第二阶段,即联结阶段,学习者应用具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把某一领域的描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这种转化即程序化的过程。随着对某一技能的不断练习,学习者对解决问题的法则的言语复述逐渐减少,而能够直接再认出某一法则的可适用性。在该阶段,个体逐渐产生~些新的产生式法则,以解决具体的问题。在自动化阶段,个体获得了大量的法则并完善这些法则.操作某…技能需的认知投人较小,且不易受到干扰。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在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这一理论目前已对我国的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
学生心智技能一旦形成,他们的心智活动常会表现出这些特征:
从心智活动的方式看,心智活动的各环节逐渐联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言语趋于概括化、简约化,观念之间的泛化现象逐渐消失。解决问题时的思维,也由开展性推理转化为了简缩性推理。
从心智活动的调节看,心智活动已经不需要意识的过多控制就能自动进行。学生也已经觉察不到自己头脑中的内部操作过程和程序,而只能觉察到内部活动的结果。
从心智活动的品质看,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独立性和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逻辑性等都大为增强。这时,学生无论在掌握新知识还是解决问题速度、水平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五节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遵循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熟练掌握心智活动规则和课题解答程序。
4.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应用的机会。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