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变异性
3、风俗习惯的社会作用与影响
(1)促进社会发展
(2)限制社会发展
(3)影响人们思想观念
(4)影响人们言行举止
4、社区政策、社区法规与风俗习惯的关系
(三)、乡规民约
1、乡规民约的概念
乡规民约是基层的城市社区或者农村社区(或者说是自然村、街区)群众在长期共同生活中,自发设立和自愿执行的思想、言论和行为守则。乡规民约是社区基层群众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公共约定。
2、乡规民约的内容
(1)遵纪守法
(2)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爱护国家和社区财产
(4)建立文明社区(村、楼)
(5)破除陈规陋习
3、乡规民约的特征
(1)群众自发制定
(2)群众自愿执行
(3)没有法律约束力
(4)群众性的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办法
(5)社区政策的体现
4、乡规民约的社会作用
(1)精神文明内容
(2)法律的辅助形式
(3)群众自治良好方法
(4)净化社区环境
5、社区政策、法律与乡规民约的关系
(1)社区政策与乡规民约关系
(2)社区法规与乡规民约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
1、社区政策与法规
2、社区居民与社区意识
3、社区乡规民约
四、考核要求
(一)、社区政策与法规
1.识记:(1)社区政策;(2)社区法规;(3)社区法规的作用。
2.领会:(1)社区政策的渊源;(2)社区政策的基本特征;(3)社区政策的社区目标与任务;(4)社区政策的类型;(5)社区政策的社会功能。
3.应用
(1)社区政策的社区目标与任务;(2)社区法规的原则;(3)社区政策与法规的关系。
(二)社区居民与社区意识
1.识记:(1)社区意识;(2)社区发展;(3)社区归属感;(4)社区交往。
2.领会:(1)社区规划的内容;(2)社区规划的类型。
3.应用:(1)社区规划的特征;(2)社区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三)、社区乡规民约
1.识记:(1)道德;(2)风俗习惯;(3)乡规民约;(4)社会公德;(5)社会道德。
2.领会:(1)中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2)道德与社区政策、社区法规的关系;(3)社区政策、社区法规与风俗习惯的关系;(4)社区政策、法律与乡规民约的关系。
3.应用:(1)道德的社会作用与影响;(2)风俗习惯的特征;(3)风俗习惯的社会作用与影响;(4)乡规民约的社会作用;(5)乡规民约的内容;(6)乡规民约的特征。
第三章 社区建设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章,要掌握社区建设的基本含义和主要任务;了解文明社区建设、城市文明社区建设、中国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内涵、意义、主要内容及其思路,明白社区建设的十大关系,全面认识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角色。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区建设的基本含义和主要任务
(一)、社区建设的定义
社区建设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的过程,也是社区资源和社区力量的整合过程。
(二)、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
1、综合性
2、社会性
3、地域性
4、计划性
(三)、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1、社区组织建设
2、拓展社区服务
3、发展社区卫生
4、繁荣社区文化
5、美化社区环境
6、加强社区治安
第二节 文明社区建设
(一)、文明社区建设的基本内涵
文明社区建设就是基层社区在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高标准、严要求地依靠社区居民的内在力量,以人的全面发展和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为核心,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以促进人、社区和环境可持续协调以展的过程。
(二)、文明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1、满足广大居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
2、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文明程度再上一个台阶
3、有利于提高社区生活质量
4、有利于确定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方位,有利于发挥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职能
5、有利于减轻企业不必要的负担,有利于实现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
(三)、文明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1、社区环境建设
2、社区经济建设
3、社区文化建设
4、社区服务建设
5、社区道德建设
6、社区公共安全建设
(四)文明社区建设的一般思路
1、理顺体制,建立综合协调的领导机构
2、明确目标,做好全面科学的社区规划
3、繁荣经济,增强社区建设的发展后劲
4、加强宣传,形成广泛参与的社区意识
5、强化服务,开展多样便利的社区服务
6、组织活动,创造健康繁荣的社区文化
7、健全管理,营造优雅整洁的社区环境
8、注重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
第三节 城市文明社区建设的内容
(一)、齐全的公共设施
(二)、优美的生态环境
(三)、良好的市民素质
(四)、适当的经济实业
(五)、完善的社区服务
(六)、高品位的社区文化
(七)、井然的安全秩序
(八)、优化的管理模式
第四节 中国农村新社区建设
(一)、乡村集镇化
乡村集镇化的基本内容是:打破现有农村自然村的格局,将2—4个自然村集中起来,按照城镇模式规划和建设小集镇;小集镇的道路、通讯、供水、供电、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居民住房以农户投入为主,(政府可实行定额补助,作为政策推行的必要成本)。
(二)农业产业化
一是以公司加农业专业户的模式,将规模农业与市场营销结合起来,推广“合同农业”、“订单农业”;二是以乡镇企业加公司加农业专业户的模式,将农业产业形成一个生产、加工和销售完整的产业链;三是农机公司和农业科技服务站加农业专业户的模式,发展“规模农业”和“效益农业”。
(三)管理民主化
每个集镇建立居民代表大会,每户产生一名代表,由居民代表大会负责推选集镇管理委员会和决议社区管理的重大事项:集镇管理委员会作为集镇行政管理的常设机构,负责集镇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任免或聘用社区管理人员,管理委员会成员实行任期制。
(四)、社区自治化
每个集镇为一个社区,社区行政、教育、知疗、安全保卫、环境卫生和公用设施等事项既可由社区居民自行管理,也可聘用、委托专业人员或专业服务公司实行管理:取消乡镇一级地方政府,这既有利于集镇的管理民主化和社区自治化,也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
第五节 社区建设的十大关系
(一)社区概念的对象化和社区建设的关系
(二)城市建设和社区建设的关系
(三)整体建设和部分建设的关系
(四)制度化和社会化的关系
(五)水平化取向和垂直化取向的关系
(六)全球化和地方化的关系
(七)自然变迁和计划变迁的关系
(八)技术统治规划和人性规划的关系
(九)社区服务、社区工作和社区建设的关系
(十) 社会学、社会工作与社区建设的关系
第六节 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角色
(一)公众利益的维护者
(二)社区建设的规划者
(三)社区建设的指导者
(四)社区建设的规范者和奖励者
(五)社区工作者专业化的推动者
三、考核知识点
1、社区建设的基本含义和主要任务
2、文明社区建设
3、城市文明社区建设的内容
4、中国农村新社区建设
5、社区建设的十大关系
6、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角色
四、考核要求
(一)、社区建设的基本含义和主要任务
1.识记:(1)社区建设的定义;(2)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3)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2.领会:(1)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2)社区的组织建设。
3.应用: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
(二)、文明社区建设
1.识记:(1)文明社区建设;(2)文明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3)文明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2.领会:文明社区建设的基本内涵。
3.应用:文明社区建设的一般思路。
(三)、城市文明社区建设的内容。
1.识记:(1)城市文明社区建设的内容。
2.领会:(1)我国城市住宅小区管理模式;(2)提高市民素质的五大工程;(3)城市文明社区生态环境的内容。
(四)、中国农村新社区建设
1.识记:(1)乡村集镇;(2)农业产业化;(3)管理民主化;(4)社区自治化。
2.领会:农业产业化的三种模式。
3.应用:社区自治化。
(五)社区建设的十大关系
1.识记:(1)社区增权;(2)全球化;(3)地球村;(4)地方化;(5)人性化规划。
2.领会:(1)社区建设的十大关系;(2)社会学、社会工作和社区建设的关系;(3)社区服务、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关系;(4)社区自然变迁和计划变迁的关系。
3.应用:(1)技术统计规划和人性化规划的关系;(2)社区建设与城市就业的关系。
(六)、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角色
1.识记:(1)公众利益的维护者;(2)社区建设的规划者;(3)社区建设的指导者;(4)社区建设的规范者和奖励者;(5)社区工作者专业化的推动者。
2.领会:应用“主要受益人”的概念划分的社会组织的类型。
3.应用:(1)政府在社区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2)政府如何扮演社区的规划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第四章 社区政治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章,要了解我国社区政治管理的历程、我国社区政治的现状;掌握城市社区政治的改革与发展的原因、要求、构想;全面认识农村自治的历史、现状、意义,以及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区政治概述
(一)、我国社区政治管理的历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习惯上运用行政化的方式来组织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和社区有关的工作被纳入政府工作轨道,成为党和政府的地方工作。在当时,还没有明确的城市社区概念,只有行政区划的分别,政府只是简单地通过行政方式来管理社区。
(二)我国社区政治管理的现状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社区组织单一的纵向互动模式被打破,社区内各组织间的横向关系大大加强,社区管理的内在需求呼唤一种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出现。
第二节 城市社区政治的改革与发展
(一)、加强城市社区民主管理是改革的需要
1、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2、是加强城市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3、是加强社会成员政治参与的需要
4、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需要
5、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与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6、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需要
(二)、城市社区组织重建是发展社区民主管理的根本
1、要充分发挥社区建设主体的作用
2、要建立合理结构与有效的运行机制
3、要重构合理的“行政区—社区”体系
4、重建社区组织是最重要的一点
(三)、对新型城市社区组织管理模式的设想
1、新型城市社区组织管理模式的设想
(1)构建一种多元社区组织管理模式
(2)社区管理委员会作为社区常设机构,行使社区管理的宏观决策权
(3)民情委员是一种监督性组织
(4)社团组织主要指社区中各类公益性、服务性、中介性组织
(5)企事业组织在社区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生产、经营服务单位,另一类是社区内专业性的行业管理公司
(6)政府组织在社区中主要包括街道办事处,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在社区的延伸机构,如派出所等
(7)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内居民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也是社区管理的基本单元
第三节 农村社区政治的核心:农村自治
(一)、村民自治:历史变迁和现实的特征
1、从主体上看,广大农民已经成为民主政治事实上的主体,中国社会大量的民主实践在他们中间进行
2、从目标上看,村民自治的近期目标是指向农村社区政治系统的“四大民主”
3、从价值取向看,村民自治体现的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直接民主制
4、从现实方式上,村民自治既有国家力量“外生型”的推动,又有农村自治力量的“内生型”需求
(二)、村民自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1、村民自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又是进一步推动农村改革进程的制度保证
2、村民自治是农民改造自我,提高自身素质的政治条件
3、村民自治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同时又具备许多事实上的合理性
4、村民自治有助于农村和全国大局的稳定
(三)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1、农村社区政治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因素
(2)当前一体化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
(3)联产承包责任制因素
(4)集体经济因素
(5)市场经济和人口流动因素,生活自由度扩展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由此导致的认同危机和重视度降低
(6)贫富差距因素
(7)农民负担因素
2、对于村民自治的完善,当前最主要的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对策:
(1)要充分肯定它所代表的中国民主政治实践这一方向
(2)在坚持综合配套原则推进村民自治建设中,特别要突
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3)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在民主建设实践中提升自身素质的一个过程
三、考核知识点
1、社区政治概述
2、城市社区政治的改革与发展
3、农村社区政治的核心:农村自治
四、考核要求
(一)、社区政治概述
1.识记:(1)社区政治;(2)社区政治管理。
2.领会:(1)我国社会结构特点;(2)街道办事处组织的任务。
3.应用:(1)中国社区政治管理的历程;(2)中国社区政治管理的现状。
(二)、城市社区政治的改革与发展
1.识记:(1)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