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自学考试 - 自考大纲 - 正文
福建省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社区服务6095课程自学考试大纲
来源:福建自考网 2008-3-23 13:11:05 【字体:小 大】

职能;(2)居民委员会职能;(3)社区管理委员会;(4)民情委员;(5)社团组织;(6)企事业单位。
2.领会:(1)街道社区的“条块分割”问题;(2)城市管理出现的新问题;(3)新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设想;(4)社区管理委员会的职能;(5)社团组织的职能;(6)目前居民委员会应解决的问题。
3.应用:(1)加强城市社区民主管理是改革的需要;(2)城市社区组织重建是发展社区民主管理的根本;(3)新型社区组织管理的要求;(4)新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设想。
(三)农村社区政治的核心:农村自治
1.识记:(1)村民自治;(2)农村自治权保护功能;(3)村民自治的近期目标。
2.领会:(1)农村改革的特殊意义;(2)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3)村民自治发展对策。
3.应用:村民自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第五章 社区经济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章,要掌握社区经济的涵义、决定社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客观因素和体制环境;了解社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的5种社区经济理论;明了社区经济的产权结构、组织结构、规模结构和质态结构;全面认识社区经济中政府的市场设计职能、引导职能、协调职能和整合职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区经济的概念
社区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社区中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的资源变数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重新组合配置,创造新价值的一种经济现象。
(二)、社区经济的产生
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增强后,寻找解决社区问题的经济支
撑的积极性高了,鼓起勇气各自冲破传统的藩篱,捕捉发展经济的机会,于是就出现了社区经济。
第二节 社区经济理论
(一)、富民论
富民论是指允许人民群众通过诚实劳动而发展致富的理论。在
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劳动者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展示个人的潜能,充分挖掘和运用社会资源创造财富,实现致富的目的。
(二)、发展极理论
它是指城市通过对科学技术、资金、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聚
合与创新,在加速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周围地区不断发展的循环过程。
(三)、结构功能理论
所谓结构,是指各种因素的因果关系链,即通常所说的排列状态。
社区经济所研究的是经济结构,即经济的构成,研究社区经济由哪些因素构成,如何去有效构成,并实现协调发展。
(四)、粘合理论
粘合理论是指社区中的经济行为者通过利益的融合,将各自所拥
有的社会资源结合在一起,创造新的价值,推动社区经济繁荣的系统过程。
(五)、共生理论
社区作为一种载体,可以兼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也就是说,不
同所有制的企业同时生存在一个社区。
第三节 社区经济的基本结构
(一)、产权结构
1、建构社区经济产权结构的原则:效率原则、市场原则、自主原则
2、社区经济的产权结构形式
(二)、组织结构
(三)、质态结构
第四节 决定社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内生因素
1、强烈的生存与发展欲
2、利益驱动
3、分配方式的多样性
4、自我价值的实现
5、社区参与意识
(二)、客观因素
1、生产要素能力闲置
2、技术进步诱导
(三)、体制环境
1、经济转型提供体制环境
2、政府转变职能提供制度环境
3、银行走向商业化创造的机会
第五节 社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一)、市场设计职能
政府根据社区的资源、地缘与区位优势、市场需求以及能供给社
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研究设计社区经济发展规划和布局,确定社区经济发展的重点,提供发展的市场空间,使市场供给与发展需求大体协调,促进社区经济快速发展。
(二)、引导职能
(三)、协调职能
1、行政协调
2、法律协调
(四)、整合职能
1、产品结构整合
2、组织结构整合
3、产权结构整合
4、利益结构整合
三、考核知识点
1、社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2、社区经济理论
3、社区经济的基本结构
4、决定社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5、社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四、考核要求
(一)、社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1.识记:社区经济
2.领会:(1)造成工业化初期社区矛盾淡化的因素;(2)形成社区经济概念的因素。
3.应用:有关社区经济概念的不同见解。
(二)、社区经济理论
1.识记:(1)富民论;(2)发展极理论;(3)古代城市双重功能;(4)结构功能理论;(5)粘合理论;(6)共生理论。
2.领会:社区经济的共同生存情况。
3.应用:比较两种不同的社区经济理论。
(三)、社区经济的基本结构
1.识记:(1)产权结构;(2)组织结构;(3)规模结构;(4)质态结构。
2.领会:(1)社区经济产权结构原则;(2)中国衡量企业规模的标准;(3)社区经济的质态结构。
3.应用:社区经济管理结构与治理结构的关系。
(四)、决定社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1.识记:(1)政府转变职能的主要内容;(2)生产要素能力闲置(3)利益驱动的前提。
2.领会:(1)社区经济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因;(2)政府不直接管理企业的原因。
3.应用:(1)决定社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2)决定社区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3)社区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
(五)社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1.识记:政府在社区经济产权结构整合上发挥的作用。
2.领会:社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3.应用:(1)政府履行引导社区经济健康发展职能的基本条件;(2)政府如何在社区经济中体现整合职能。
第六章 社区文化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章,要掌握社区文化的含义、构成要素和功能;了解城市社区文化都市人格,农村社区文化的涵义及其体系,以及城市社区文化和农村社区文化各自的特征;认识什么是城市社区文化、农村社区文化。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区的文化概述
(一)、什么是社区文化
美国社会学家桑德斯认为,社区的文化“包括在它的语言文字、公共象征、知识信仰、价值体系以及有关行为程序中的惯例、规则与特定方式之中。”
(二)、语言
语言是人学习文化的重要媒介,狭义的语言包括口语 和文字,广义的语言还包括附有意义的动作和事物。
(三)、规范
1、习俗 
2、道德与法律 
3、宗教
(四)、社区文化的变迁
导致社区文化变迁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社区自身的变迁包括自然环境的重大改变以及生产方式的重要变化,社会学上称为调适;导致社区文化变迁另一种因素是外来文化的入侵。
(五)、社区文化的功能
1、教化
2、认同 
3、社区的凝聚与延续 
第二节 城市社区文化
(一)、都市社区文化特征
1、理性化
2、世俗化
(二)都市人格
1、容忍
2、匿名性与非个性化
第三节 农村社区文化
(一)、农村社区文化的含义及其体系
1、农村社区文化的含义
农村社区文化是指农村区域共同体的居民所共同享有和共同学习的信仰、价值、认知、规范和习俗的总和。
2、农村社区文化的体系
(二)、农村社区文化的特征及城乡社区文化比较
1、农村社区文化的特征。
(1)农村社区的文化带上浓厚的乡土色彩
(2)农村社区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家族关系基础之上的
(3)以孝悌和勤俭为最基本的社会价值和社会道德
(4)社区中的舆论和情感为主要控制手段
2、农村社区文化的表现
(三)、城乡社区文化比较
1、从文化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来看,农村文化主要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而城市文化则主要是在工商经济发展基础上产生的
2、从文化形成的社会结构背景来说,农村社会结构一直保持着以血缘宗法家庭群体为主的结构形式。而城市却形成了与农村血缘家庭群体不同的各种社会组织结构,家庭则变得松散了
3、从文化发展过程所受的影响来看,中国城市文化在近代都不同程度地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沿海城市较之内地城市所受影响更深,这也是城市文化较之纯朴的农村文化复杂的地方
4、从文化的传播和传递来看,城市文化传播的工具主要是各种现代化工具,而农村文化的传播和传递则主要依靠人际的交往
三、考核知识点
1、社区的文化概述
2、城市社区文化
3、农村社区文化
四、考核要求
(一)、社区的文化概述
1.识记:(1)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定义;(2)桑德斯的文化定义(3)社区文化;(4)语言;(5)规范;(6)教化;(7)认同。
2.领会:(1)文化的三种不同定义;(2)吴文藻的文化定义。
3.应用:(1)导致社区文化变迁的因素;(2)社区文化的功能。
(二)、城市社区文化
1.识记:(1)都市人格;(2)理性化;(3)世俗化。
2.领会:(1)容忍;(2)匿名性与非个性化。
3.应用:城市社区文化的特征。
(三)农村社区文化
1.识记:农村社区文化的含义及其体系。
2.领会:(1)农村社区文化体系的构成要素;(2)农村社区文化特征。
3.应用:城乡社区文化的比较。
第七章 社区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章,要掌握社区管理的属性、要素、对象和主体;明了社会转型期社区管理的体制性矛盾,全面认识构筑强政府与大社会相结合的社区管理新体制的内容,以及上海的经验启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区管理的涵义和主体
(一)、社区管理属性、要素和对象
社区管理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和发展,社区管理的性质(属性)、要素和对象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在工业化与后工业化的时代条件下,现代社区管理的性质是一种社会事务的管理以及与此相关的政治事务的管理。
社区管理的要素或主要内容包括社区社会服务、社区社会保障、社区社会救助、社区物业、社区环境、社区公共设施,社区公共卫生与保健、社区文化、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社区治安、社区道德与社区风尚、社区宗教事务以及社区社会民主与政治民主等。
社区管理的对象则包括个人、家庭、社群、宗教社团、社会服务机构、政党及政治性团体等;社区管理的实践贯穿于社区规划、社区建设、社区发展和社区工作的全过程。
(二)、社区管理的主体
在不同的时代条件和历史环境下,社区管理的主体是不一样的。但从总的发展轨迹和发展趋势来看,社区管理的主体呈现为由最初的单一性不断走向多重性的历史过程和历史形态。
(三)、城乡社区管理的边界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社区管理的体制性矛盾
一般而言,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的动力体制、结构形态、发展模式与体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广义的社会转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教育及社会等“大社会”意义上的全面转型。狭义的社会转型则是指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社会控制等狭义社会概念层面上的变革或形态变化。
概括来看,当前我国社区管理的体制性矛盾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第一、单一行政化的管理主体与多元化管理之现实需求的矛盾
第二、行政体制在社区管理中“条”与“块”之间的矛盾
第三、社区建设实践中政府行政机构在组织职能上的“政社不分”、“政社混淆”的矛盾
第三节 构筑强政府与大社会相结合
的社区管理新体制
(一)、社区发展中的“大社会”与“强政府”
“大社会”是相对于“小政府”的一个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在政社职能明确区分的基础上,人们的利益关系走向多元化与契约化,各类非政府的社会组织与民间团体发育、发展状况良好,社区参与和社区自治成为个人自主性及其社会价值实现的普遍性形式之一。因此,“大社会”的发展对现代社区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上海的经验及启示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的重点在于政府在街道社区所进行的第三级管理。
(1)按照“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方针
(2)按照放权与分权相结合、责任主体明确、管理幅度适中的原则
(3)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职能部门对专业派出机构实行双重领导制
(4)按照政企、政社、政事三分开的原则
(5)在街道以下构筑第四级管理与服务的网络
三、考核知识点
1、社区管理的涵义和主体
2、社会转型期社区管理的体制性矛盾
3、构筑强政府与大社会相结合的社区管理新体制
四、考核要求
(一)、社区管理的涵义和主体
1.识记:(1)确定社区与管理边界的原则;(2)社区管理;(3)社区管理要素;(4)社区管理对象。
2.领会:(1)现代社区管理不同主体的职责;(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区管理主体的优势和作用;(3)传统社区管理主体的表现状况;(4)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区管理属性。
3.应用:(1)社区管理的属性、要素和对象;(2)城乡社区管理的边界。
(二)、社会转型期社区管理的体制性矛盾
1.识记:社会转型。
2.领会:社会转型的基本目标与内容。
3.应用:社区管理体制性矛盾主要表现。
(三)、构筑强政府与大社会相结合的社区管理新体制
1.识记:(1)“两级政府,三级管理”;(2)“大社会”与“强政府”;(3)“强政府”的体现尺度。
2.领会:(1)政府与社区的“伙伴关系”模式;(2)“大社会”的体现尺度。
3.应用:(1)“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基本内容;(2)社区管理新体制存在的问题。
第八章 社区服务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章,要掌握社区服务的含义、特征和功能,社区服务的对象和内容;认识社区服务的4种运行机制;了解社区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区服务的内涵和特征
(一)、社区服务的特征
1、福利性
2、广泛性
3、公益性
4、持续发展性
5、互助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