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媒介和人际传播的对照
(六)不同的社会传播媒介传播速度比较
第二节 印刷媒介——图书
(一)图书的种类
(二)图书的编辑出版
(三)图书的社会信息传播特色
第三节 印刷传播媒介——报纸
(一)报纸的基本功能
1、传播信息,沟通读者
2、传播正确观念,影响社会信息
3、反映社会舆论,引导社会舆论
4、传播知识
5、提供娱乐
(二)报纸的传播优势
1、报纸的信息量大、全面,兼顾各个方面
2、可供查阅,资料性强,查阅速度快
3、信息刊登较书、期刊快
4、定价便宜,读者负担轻松
5、弥补电子信息传播媒介的不足
6、订阅方便,送报上门
7、拓宽服务面
(三)报纸可能的负面影响
1、虚假新闻
3、有偿新闻
3、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社会责任
4、迎合社会上部分人的庸俗要求
5、误导社会公众视听
6、忽视社会舆论,我行我素
第四节 期刊杂志
(一)期刊杂志的形式和种类
(二)期刊的传播媒介特点
1、内容比较详尽,知识性强,周期稳定
2、时常有重复水平的内容
3、能集中刊登评论、介绍和分析文章
4、便于携带
5、时效性强
6、装订成册,可备检索
(三)具体期刊杂志的办刊特色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传播媒介分析
2、印刷媒介——图书
3、印刷传播媒介——报纸
4、期刊杂志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传播媒介分析
1.识记:(1)媒介;(2)传播媒介。
2.领会:(1)印刷类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的特点;(2)不同的社会传播媒介的传播速度。
3.应用:(1)媒介在社会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2)印刷类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的特点 ;(3)电子类传播媒介的特点。
(二)印刷传播媒介——报纸
1.识记:报纸的基本功能。
2.应用:(1)报纸的传播优势;(2)报纸可能的负面影响。
(三)期刊杂志
1.应用:(1)期刊的传播媒介的特点。
第六章 社会传播电子媒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了解社会传播电子媒介的基本相关内容,掌握本章中的各种电子媒介的概念、特征、功能、作用等基本理论,熟悉各种电子媒介的历史和发展情况,并把握不同的电子媒介的异同。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前期电子媒介—电报、电话
(一)电报
(1)电报信息传播需要特殊的电报发送和接收设备
(2)双向互动交流
(3)同时异地的信息传播
(4)特殊的信息制码和解码工序
(5)专业的操作人员
(6)操作程序相对比较迟缓
(二)电话
电话信息传播特点:
(1)电话信息传播需要特殊的发送和接收设备
(2)利用声音听觉的人际交流
(3)双向互动交流
(4)涵盖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5)可视电话
(6)文字和图像信息交流
(7)模拟信息传播和数字信息传播
(8)电话会议
(9)电话信息台
(10)互联网的基础之一
(11)电话的信息传播保密
(三)电话传播的前景
第二节 中期电子传播媒介—电影和广播
(一)电影
(二)电影的信息传播功能
1、艺术的信息传播
2、视觉和听觉的综合传播
3、组织传播的典型
4、信息传播的深远影响
(三)电影传播的特点
1、制作周期比较长
2、经费开支比较大
3、观众高度集中意识,专心欣赏,产生群体效应
4、经济问题
5、信息传播量和选择余地比较小
6、观众必须上电影院观看电影
7、电影放映需要特殊的环境
8、电影放映和接收设备的相互关联
(四)广播的状况
(五)广播信息传播功能
1、听觉信息传播的优势
2、接收设备体积轻巧
3、信息内容雅俗共赏
4、广播节目形式多样
5、播音时间和语种
6、贴近听众,服务听众
7、覆盖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
8、广播广告
(六)广播的特点
1、广泛性和普及性
2、传播迅速及时
3、生动逼真
4、利用听觉进行信息传播
5、广播信息瞬息即逝
6、听众主动选择性差
7、广播信息保留性差
8、听众容易理解错误
9、广播节目预告
10、单向信息传播
第三节 新型电子媒介—电视和电脑互联网
(一)电视成为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的主流
(二)电视传播的相关技术
1、电视传播的信号
2、电视信号接收设备
3、电视信息传播途径
(三)电视传播的特色
1、电视传播的特殊性
2、电视传播时间上的同时性,空间上的同位性
3、非集合的群体化社会传播
4、有利于商业信息传播
5、电视制作不如电影
6、现场直播的特色
7、新型的社会和大众调查
8、视觉和听觉合一的动态信息传播
9、单向传播,反馈困难
10、电视受传者的被动
(四)电脑互联网
(五)总结社会信息传播媒介
三、考核知识点
1、前期电子媒介—电报、电话
2、中期电子传播媒介—电影和广播
3、新型电子媒介—电视和电脑互联网
四、考核要求
(一)前期电子媒介—电报、电话
1.识记:(1)电报传播信息的特色 ;(2)电话传播信息的特点。
2.领会:(1)电报的产生及发展的有关历史;(2)电话信息传播原理。
3.应用:电话传播信息的优缺点。
(二)中期电子传播媒介—电影和广播
1.识记:(1)电影的信息传播功能;(2)电影传播的特点 ;(3)广播的特点。
2.领会:(1)电影的发展历史;(2)广播的种类和演变。
(三)新型电子媒介—电视和电脑互联网
1.识记:电视传播的特色。
2.领会:电视的发展历史及相关技术。
3.应用:电脑互联网传播的优缺点。
第七章 社会传播与互联网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了解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和相关的技术要求,掌握本章中的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工具的特点和优点,理解互联网与其他传统媒介的关系,熟悉互联网带来的一系列变革。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全新的社会传播——互联网
(一)从电脑到互联网
(二)电脑进入社会传播领域
1、与社会传播媒介的主力电视相抗衡
2、电脑技术发展提供互联网诞生的条件
电脑成为社会传播媒介的关键在于电脑互联网的技术,也就是依托于电脑的互联网传播信息技术。
(1)电脑联机
(2)电子图文传真
(3)电子信箱
(4)多媒体电脑
(5)电脑进入通信领域
第二节 互联网传播
(一)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英语称为Internet,以往人们称呼上各行其是,有的是翻译为“国际互联网”,有的是翻译为“因特网”,有的翻译为“网际网”。本书作者认为,还是称为“互联网”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二)互联网传播的优势功能
1、资料共享
2、跨越时空
3、双向互动交流
4、开创数字化时代
5、真正成为社会的传播
6、从静态传播到动态传播
(三)互联网传播的特征
1、互联网传播的隐蔽性
2、互联网传播的不可知性
3、双向互动交流
4、社会交往程序的变更
5、网络语言的流行
6、虚拟社会的存在
7、传播的神秘感和相互探索的愿望
8、电脑病毒的传播
9、对社会公众的负面影响
(四)互联网传播的形式和内容
1、访问互联网站
2、进入互联网聊天室
3、互相发送电子邮件
4、远程网上教育
5、电子银行
6、网上购物
7、网上办公
8、网上互动游戏
9、网上点播
10、网上证券
11、上OICQ寻呼
12、程医疗
13、网上会议
第三节 电子商务
(一)从商务电子化到电子商务
商务活动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从商务电子化到电子商务是一个质的飞跃,电子商务改变了旧有的商务经济活动的格局,动摇了传统商务活动的基础,引入新型的电脑互联网技术和标准。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阶段
1、电子零售阶段
2、电子贸易阶段
3、网上交易市场阶段
(三)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
三、考核知识点
1、全新的社会传播——互联网
2、互联网传播
3、电子商务
四、考核要求
(一)全新的社会传播——互联网
1.领会:从电脑到电脑互联网的发展演进过程。
(二)互联网传播
1.识记:(1)互联网;(2)互联网传播 ;(3)互联网的传播功能。
2.领会: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3.应用:(1)互联网传播的特点;(2)互联网传播的优缺点。
(三)电子商务
1.领会:(1)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2)网上银行与网上支付。
第八章 社会传播者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了解传播者与其他传播内容、因素的有关内容、掌握本章中传播者的概念、特征、作用等理论,理解两种传播者组织管理的相关知识,熟悉本章中提到的国内外著名的传播机构的情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传播者
(一)传播者
传播者是指社会传播过程中制作并提供信息给社会公众的人或者组织机构。
(二)传播媒介机构的设置和分布
(三)世界著名传播机构
1、美联社和合众国际社
2、路透社
3、法新社
4、塔斯社
5、德新社
6、安莎社
7、共同社和时事社
8、新华社和中新社
9、中央通讯社
第二节 社会传播者的组织管理
(一)信息制作
1、信息的采访和选择
2、信息制作
3、推出并加大社会新闻(社区新闻)的传播量
4、控制播出内容和主题
5、采用先进信息传播技术
(二)传播者组织管理和培训
(三)建立良好的通畅的反馈渠道
为改善传播环境,提高传播效果,达到传播目的,传播者注意信息传播过程中与信息受传者的交流和反馈,对信息受传者的提问和答复及时。
(四)深度报道和追踪采访
(五)客观公正的立场
(六)贴近社会、贴近受传者
(七)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第三节 传播者对社会传播的控制
(一)忽视受传者
由于传统观念的制约,社会信息传播者在社会信息传播过程中将信息受传者当成信息情报的被动接收者,一味地对信息受传者和社会进行信息的灌输和倾销,忽视了受传者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迎合受传者
1、发现受传者的兴趣爱好
2、鼓励受传者
3、围绕受传者而传播
(三)引导受传者
1、教育和培养受传者
2、塑造受传者
3、凝聚受传者
(四)传播者对传播过程的控制
社会信息传播者对社会信息传播过程的控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1、社会传播的媒介垄断
2、社会传播的技术垄断
3、社会传播的内容垄断
(五)传播者对传播内容的控制
社会传播组织机构(社会传播者)对传播的控制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直接控制:一个是对所传播的内容进行控制;另一方面是对传播过程进行控制。同时,社会传播者还可以通过间接手段对受传者和传播效果进行控制。
1、传播目标和传播特性
2、社会传播的舆论导向功能
(六)社会传播与社会控制
1、社会舆论
所谓舆论,是指广泛流传的、消除个人观点误差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传播是社会舆论形成的渠道,又是社会舆论的载体。
2、民意测验
民意测验最早是美国新闻界用以了解选民对总统候选人的评价与投票意向的一种方法。民意测验所反映的是一种民意总体的社会性评价。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最权威、最具普遍意义的社会评价。
三、考核知识点
1、传播者
2、社会传播者的组织管理
3、传播者对社会传播的控制
四、考核要求
(一)传播者
1.识记:(1)传播者;(2)传播者的特征。
2.领会:(1)传播者的类型 ;(2)传播机构设置的背景条件。
3.应用:世界著名传播机构。
(二)社会传播者的组织管理
1.识记:社会传播者的组织管理和培训。
2.领会:(1)信息制作过程;(2)社会传播者的专业素质。
3.应用:(1)深度报道;(2)客观公正的立场。
(三)传播者对社会传播的控制
1.识记:(1)传播者对社会信息传播过程进行控制的三个方面;(2)社会舆论;(3)民意测验。
2.领会:(1)迎合受传者;(2)忽视受传者;(3)引导受传者。
第九章 社会传播的内容和相关因素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了解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心理特征和表现的有关内容,掌握本章中社会传播有关的理论,熟悉传播与文化、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本章中的社会传播与其他相关因素的联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传播者的心理特征和表现
(一)自我感觉亢进
1、人际信息传播过程
2、组织信息传播过程
3、大众信息传播过程
(二)轻视受传者
社会传播机构轻视,甚至歧视受传者情况由来已久。著名的社会信息传播理论中的“靶子论”就是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