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际信息传播过程
2、组织信息传播过程
3、大众信息传播过程
(三)控制心理
1、传播地位
2、信息垄断
3、信息传播过滤
4、信息传播噪音
(四)自我感觉减退
在社会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在发送和接收信息的时候,对信息的敏感度大大降低。这样,即使信息内容传播到受传者,受传者仍然反映迟钝,麻木不仁。这样的信息传播无法产生应有的传播效果。而传播者不能及时感觉信息传播内容失误或者偏差,不能察觉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出现的噪音,不能知道噪音来源处,都是自我感觉减退的表现。
第二节 受传者的心理特征和表现
(一)受传者心理
(二)受传者心理需要
马斯洛有关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人的需要进行划分,马斯洛设立人类基本心理需要结构,将人类的基本心理需要依次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类的生理需要层次;第二层次,是人类的安全需要层次;第三层次,是人类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层次;第四层次,是人类的自我尊重的需要层次;第五层次,是人类的自我实现需要层次。
(三)受传者主要心理和表现
1、二级传播——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在社会信息传播过程中,这种人对于社会信息传播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内容的相信与否,是以自己所信任的人的决定为准则。这种受到别人毫无保留的信任的人我们称之为“意见领袖”。
1、怀旧心理
2、好奇心理
3、从众心理
4、求新心理
5、逆反心理
6、排斥心理
7、攀比和好胜心理
8、荣誉心理
9、实证心理
10、合群倾向和独立倾向
(四)各种受传者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受传者的分类
(1)受传者年龄
(2)受传者性别
(3)受传者的民族民俗
(4)职业段
(5)知识段
(6)区域段
(7)信仰和宗教段
第三节 社会传播与文化
(一)文化传播现象
1、宗教的传播
2、民族文化的传播
3、社会功能
(二)文化影响传播
1、维护模式原理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一个理论,他认为文化子系统功能是维模,即模式之维护功能。在文化传播中,维模功能为一种文化机制,可使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选择作用和自我保护作用。
2、适应原理(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是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机制之一。它反映了文化的一种选择性,是与维护模式原理密切联系的。如果说维护模式原理是从文化传播的接受者角度讨论文化保护对传播影响的话,适应原理则从文化传播者的角度涉及了面对文化保护的文化适应问题。
3、优势扩散原理
优势扩散原理告诉我们,越是先进、发达、文明程度较高的文化,越容易得到传播和扩散,反之亦然。文明文化通过其优势扩散的功能,传入世界各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4、传播圈层原理
传播圈层原理是指由于文化本身具有圈层性,致使文化传播也具有了圈层性的因果关联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是一定数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因素,以程度不等的聚结形式在地球上广泛传播的结果。
(三)传播影响文化
熟悉传播影响下的文化现象有文化融合、文化增值、文化积淀、文化分层、文化变迁等。
1、文化融合
2、文化增殖
3、文化积淀
4、文化分层
5、文化变迁
第四节 社会传播与经济
(一)社会传播的经济考虑
1、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经济与社会传播的关系
(1)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社会传播不能忽视经济因素
(3)经济发展更加依赖传播
(二)社会传播机构的经营之道
1、广告的收入
2、多元化的经营
3、联合相关行业机构,争取其他收入
4、客户的使用费
5、开源节流
6、社会传播机构的融资之道
(三)社会传播带动新兴行业
1、新兴行业的诞生
(1)传播推广可以吸引投资
(2)传播推广可以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
2、新兴行业的发展
(1)广告业
(2)新型市场销售业
(3)人力资源开发
(4)电子商务
(5)电子游戏
(6)新型办公
(7)虚拟社会
(8)数字化时代
(9)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
3、传播创造新的价值
(1)传播引导消费者消费行为
(2)传播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广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力
(4)互联网创造新的经济格局
(5)传播影响社会大众的观念
(6)传播加速社会经济的更新
三、考核知识点
1、传播者的心理特征与表现
2、受传者的心理特征与表现
3、社会传播与文化
4、社会传播与经济
四、考核要求
(一)传播者的心理特征与表现
1.识记:控制心理。
2.领会:自我感觉亢进。
(二)、受传者的心理特征与表现
1.识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领会:受传者心理需要。
3.应用:受传者心理的具体表现。
(三)、社会传播与文化
1.识记:(1)受传者的心理特征;(2)文化影响传播四大理论的基本原理。
2.领会:(1)受传者的行为;(2)文化传播现象。
3.应用:传播影响下的文化现象。
(四)、社会传播与经济
1.领会:(1)社会传播的经济考虑 ;(2)社会传播机构的经营之道。
2.应用:社会传播带动新兴产业。
第十章 受传者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了解受传者在传播中的位置等有关内容,掌握本章中受传者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等理论,理解受传者与传播者的关系和相关知识,领会本章中的有关受传者的有关理论的精神。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受传者
(一)受传者的概念
受传者是指社会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也称为传播信息的阅读者、收听者。同传播的信息发送者一样,信息传播的受传者也是传播的主体之一。
受传者是传播过程的终点,是传播方向和目的地。
(二)受传者在传播中的位置
1、被动地接受传播
2、主动地参与传播
(三)社会传播受传者的基本功能
1、获取信息
2、学习知识
3、决定传播的效果
4、反馈
5、娱乐消遣
(四)受传者的类型
1、人际传播中的受传者
2、组织传播中的受传者
3、大众传播中的受传者
(五)有目标地确定受传者
第二节 受传者的特征
(一)传播者和受传者的交流的时间同步性
(二)传播者和受传者的交流的空间同地性
(三)受传者接受传播的被动性
(四)受传者和传播者的背景差异
1、传播的主动和被动
2、传播程序上的先后
3、理解传播内容的不同
4、传播内容的差异
5、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知识差异
6、传播者和受传者的习俗差异
7、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家庭差异
(五)受传者的个体差异
(六)受传者的群体差异
(七)受传者反馈的主动性
第三节 受传者研究的理论
(一)个人差异论
(二)社会类别论
(三)社会关系论
(四)文化规范论
(五)社会参与论
第四节 影响受传者的相关因素
(一)受传者的立场
(二)受传者的倾向
(三)受传者的行为
(四)影响受传者的环境因素
(五)影响受传者的群体因素
(六)受传者的权利
最早提出“受传者权利”这一理念的是美国学者J•A•巴伦。他在《对美国媒介的参与权利》(1967)一文中指出,为了维护大众信息传播媒介受传者的表现自由,保障他们参与和使用信息传播媒介的权利,必须承认公民对传播媒介的参与权。这就是以后形成的“社会参与论”。
第五节 受传者的反馈
(一)传播过程的反馈
社会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反馈”是指从受传者送回给传播者的少量意见信息,“告诉”传播者关于传播者信息是如何被接收的。
(二)受传者反馈的特征
1、延迟性
2、间接性
3、代表性
4、累积性
5、量化性
(三)不同类型受传者的反馈
在人际传播过程中,受传者的反馈是主动的、直接的、即时的、集中的和明显的;在组织传播过程中,受传者的主观能动性比较明显,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反馈是比较主动的、直接的、即时的、集中的和明显的;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传者的主观能动性较差,传播者和受传者双方分离。
(四)取得受传者反馈的方法
调查研究组织一般采用下列几种办法获取反馈信息:
1、个人访问法
2、电话访问法
3、一周日志法
4、机械记录法
(五)反馈检验传播效果
反馈有助于传播者检验和证实传播效果。检验和评价传播效果最直接、最真实、最权威的标尺和最可靠的依据是受传者的反馈。
1、传播方向、内容的检验
2、传播媒介环境的检验
(六)正确对待受传者的反馈
1、注意吸纳多数受传者的反馈意见
2、注意听取传播学者和有关专家的反馈意见
3、充分尊重“守门人”的反馈意见
4、注意疏导庸俗需求、规避不良倾向
第六节 受传者价值
(一)传播中受传者价值的认识
1、社会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要素
2、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3、社会信息传播媒介争取受传者的需要
(二)受传者的价值
1、继续传播
2、影响传播者
3、影响传播过程
(三)网络时代的受传者
1、网络受传者
网络时代的信息受传者将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转变为主动的信息接收者,同时其自身还可以轻易成为信息传播者。
2、地位
信息受传者将可以随时同传播媒介的工作者及机构在传播媒介上直接进行实时的、面对面的视频、音频对话。这样,信息受传者将与信息传播者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上。
3、信息权利
三、考核知识点
1、受传者
2、受传者的特征
3、受传者研究的理论
4、影响受传者的相关因素
5、受传者的反馈
6、受传者的价值
四、考核要求
(一)受传者
1.识记:(1)受传者;(2)社会传播受传者的基本功能。
2.领会:(1)受传者在传播中的位置;(2)受传者的类型。
3.应用:有目标地确定受传者。
(二)受传者的特征
1.识记:受传者的特征。
(三)、受传者研究的理论
1.应用:(1)个人差异理论;(2)社会分化理论;(3)社会关系理论;(4)文化规范论;(5)社会参与论。
(四)、影响受传者的相关因素
1.领会:(1)受传者的立场;(2)受传者的倾向;(3)受传者的行为 ;(4)受传者的权利。
(五)受传者的反馈
1.识记:(1)受传者反馈的特征 ;(2)反馈检验传播效果。
2.领会:(1)传播过程的反馈;(2)不同类型受传者的反馈;(3)取得受传者反馈的方法。
3.应用:如何正确对待受传者的反馈。
(六)受传者的价值
1.识记:受传者的价值。
2.领会:网络时代的受传者。
第十一章 社会传播的效果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了解影响传播效果的有关因素,掌握本章中传播的效果的概念、类型等理论,理解传播效果对社会的影响和相关知识,领会本章中的社会传播的相关研究理论的精神。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正向效果和反向效果
(一)社会传播效果的概念
1、社会信息传播的传播效果具有双重含义:
(1)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2、效果的类型
(1)短期的预期效果
(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
(3)长期的预期效果
(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二)正向社会效果
在与传播者意图一致的方向上发生的态度行为变化,即是传播的正向社会效果,这是传播者的目标。
(三)反向社会效果
在传播者意图相反的方向上发生的态度与行为变化,即是传播的反向效果。反向效果是传播失败的表现,因而是传播者所不希望看到的。
(四)空白社会效果
受传者在信息传播过程前后自己的态度与行为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即是信息传播的空白社会效果。尤其是对于社会大众信息传播过程来说,任何信息传播活动都有可能出现无效果成分,都有可能出现部分信息受传者不受信息传播内容的触动。
(五)噪音对效果的影响
1、噪音的概念
“噪音”是指社会信息传播过程中,那些妨碍和干扰正常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传输进程的各种障碍。具体地说,社会信息传播中的噪音是指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出现的干扰、阻碍、歪曲传播的信息内容的内在和外界因素。
1、噪音类型
2、噪音位置
(六)感觉的相互感染
1、集体感觉的相互感染
2、组织中的感觉的相互感染
3、再次传播的效果
再次传播是社会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在接收信息之后,将信息继续传递给其他人的过程。
第二节 传播影响社会
(一)社会舆论
所谓舆论,是指广泛流传的、消除个人观点误差的多数人共同意见。传播是社会舆论形成的渠道,又是社会舆论的载体。
(二)民意测验
民意测验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社会评价功能
(2)辅助决策功能
(3)示范沟通功能
(4)社会监测功能
(5)学术促进功能
(三)引导社会
1、忽视社会
2、迎合社会
3、引导社会
(四)广告
网络广告效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方面:
1、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
2、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
(五)检验传播效果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