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创建于1958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福建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确立了走区域特色创业型强校之路的办学理念,正朝着建设具有较强学科相对优势,体现教学研究型办学特色和开放式办学格局的我国东南强校的奋斗目标大步迈进,努力为国家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 学院设置
学校现有21个以全日制本科生培养为主的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软件学院)、物理与信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紫金矿业学院、八方物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至诚学院、阳光学院等2个独立学院。此外,还设有继续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
● 学科建设
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7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3个省级重点学科。已有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电气工程4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即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JM)、金融、应用统计、国际商务、社会工作、艺术、翻译、会计、工程管理和工程硕士(含22个工程领域)。
● 办学规模
目前在校全日制学生近30000名,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近5000名,此外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2000多名。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20万多名。学校为国家教育部批准可招收外国和港、澳、台地区本科生、研究生的高校。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省内外建立了320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 党政领导
校党委书记陈笃彬,校长、校党委副书记付贤智,校党委副书记陈尚义、陈少平,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范更华、王耀华,副校长高诚辉、王健。
● 师资队伍
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15人,讲座教授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省优秀专家23人,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6人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获得海外杰出青年基金;7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7人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博士生导师174人。
● 科研成果
“十五”以来,全校科技经费始终保持高两位数的增幅快速增长,共获各类科技项目5000多项,资助经费近7.6亿元,产生了21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包括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国家三大奖等。全校科技论文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达2600多篇,在全国高校中排名始终跻身全国百强大学的中间段;专利授权量逐年递增,已达到280多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约占60%,全校累计申请或授权专利以及拥有的有效专利数量均居全国高校第59~60位;现已承建了包括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内的41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有1支科技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创新团队,实现了福建省属高校零的突破 。
● 合作交流
学校与国内数十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校际、校所协作关系,并且主动面向区域与国家经济建设需要,不断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充分利用两岸三地关系,围绕闽台文化交流,积极开展对台、港、澳地区的科教文化交流;先后与美、英、德、法、俄、日、韩等国家2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其中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阿尔斯特大学、德国凯泽斯劳滕大学、德国莱法州等建立了中英、中德国际教育合作项目;积极开展中西文化交流,建有国内首个西方文献典籍中心 --“西观藏书楼”,成立了国际汉学研究院,国际著名汉学家、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施舟人先生( Kristofer Marinus Schipper)长期在校从事汉学学术研究、交流和教学活动;聘请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为我校“名誉教授”,积极与台湾高校开展师生互换活动,学校已成为福建省与台湾地区科教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 办学条件
学校目前有怡山、旗山、铜盘、厦门工艺美院(鼓浪屿校区和集美校区)等5个校区,占地面积5000余亩。学校办学主体位于福州地区大学城旗山校区。现有公共用房总面积105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近19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亿多元;图书馆藏书197万册,数字资源51200GB,中外期刊7000多种,并拥有清华同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36个数据库资源,还拥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学校网络中心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福州主节点,校园网已初步建成一个全校范围内高速畅通的信息服务基础平台;体育运动场地面积17多万平方米。
福州大学2011-2012学年度人力资源招聘计划表(教学科研)
单位名称 学科专业方向 岗位要求 岗位类别 联系方式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自动化、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应用 博士 教学科研 联系人:郑寿
电话:22866581
982164060@qq.com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制图 教授 教学科研 联系人:杨志翔
电话:22866272
jxxyzz@fzu.edu.cn
力学、塑形成形及模具、
焊接 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职称以上
机械设计 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职称以上,侧重数字化设计、机械系统动力学、摩擦学、机构学与机械传动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职称以上,侧重制造方向、精密机械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职称以上,侧重MEMS、精密机械测试
车辆工程 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职称以上,优先考虑从事过汽车电子或内燃机方面研究者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概率、统计学方向、代数学、优化理论与算法、计算数学、数据库技术、嵌入式系统、信息安全、计算机理论与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网络 博士 教学科研 联系人:吴伶
电话:22865157
wuling1985@fzu.edu.cn;
hcx@fzu.edu.cn
计算机类 博士 实验教学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具有博士学位,从事SOC设计、射频设计、封装测试等方面工作 教学科研 联系人:黄真
电话:22865132
huangzhen@fzu.edu.cn
电路与系统 具有博士学位,从事嵌入式系统设计
电子科技与技术 具有博士学位且在211或以上级别大学获得第一学历,研究方向为微电子材料与器件、太阳电池及其应用、电路与系统等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985院校的相关专业博士毕业,科研能力强,善于团队合作
物理及相关专业、凝聚态物理、光学、理论物理 博士
化学化工学院 高分子材料(工科)、化工工艺、应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化学工程、化机、控制工程、制药工程、药剂学、药物分析、胶体化学、有机合成、环境化学、工业催化、光催化、食品安全检测分析、化学 博士或高级职称 教学科研 联系人:戚正钢
电话:22865233
hxhgxy@fzu.edu.cn
结构化学 符合福建省“闽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条件 教学科研
土木工程学院 结构工程、桥梁工程 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 科研 联系人:钱升、张和秋 电话:22865350
tjxy-zzb@fzu.edu.cn
轨道工程(铁道工程、隧道工程)、市政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管理(会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经济学) 博士 教学科研
港口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 博士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 科研、教学
建筑学院 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 博士、副教授 教学科研 联系人:柯江峰
电话:22866390
kjf@fzu.edu.cn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博士、副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城市规划与设计 博士、副教授、国家注册规划师
风景园林(景观学) 博士、副教授、国家注册园林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 符合福建省“闽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条件 教学科研 联系人:郭锦榆
电话:22866540
clxy@fzu.edu.cn
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年龄一般在45周岁以下,可担任学科带头人 教学科研
材料加工工程(焊接、锻压) 具有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在本科阶段有焊接方向、锻压方向的学习经历;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教学科研
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 有国外知名高校博士学位或博士后工作经历者优先;研究方向为清洁能源材料或光电材料与器件(发光、显示等),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教学科研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生物工程 博士(学科、学术带头人) 教学科研 联系人:林燕南
电话:22866280
qgzz@fzu.edu.cn
环境与资源学院 安全技术与工程、自然地理学、土地规划或城市规划 博士或副教授 教学科研 联系人:刘玉娟
电话:22866070
env@fzu.edu.cn
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固废资源利用技术与工艺 博士
紫金矿业学院 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可担任学科带头人 教学科研 联系人:方友喜
电话:22865211
RSC9@FZU.EDU.CN
矿物、岩石、矿床专业与矿产普查与勘探 博士、35周岁以下
采矿专业通风与安全方向、井建方向;采矿工程相关专业 博士或副教授
管理学院 经济学类、管理学类、数理统计 博士 教学科研 联系人:陈仁彬
电话:22866410
gydb@fzu.edu.cn
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 教授 教学科研 联系人:陈昱
电话:13509358551
pas_ll@163.com
管理系统工程、管理学类 博士研究生
八方物流学院 物流工程 具有博士学位,学科方向主要从事港口物流工程规划与设计或企业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研究,副高以上职称优先考虑 教学科研 联系人:李艺全
电话:22865220
xgb@fzu.edu.cn
法学院 经济法、诉讼法、刑法、民商法、宪法与行政法 博士、副教授以上职称 教学科研 联系人:梁志军
电话:22866298
dzz2560@fzu.edu.cn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社会学<文艺学> 学科带头人,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在985省外高校且在本学科领域造诣较深且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或博士生导师,有海外经历者优先 教学科研 联系人:张金城
电话:22866579
rwxy@fzu.edu.cn
马克思主义
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或伦理学、教育学(德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技术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 博士或副教授 教学科研 联系人:庄穆、潭亮
电话:22865827
zhuangmu@163.com
外国语学院 英语、日语、德语 教授、博士 教学科研 联系人:曹土全
电话:22866258
ctq@fzu.edu.cn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动漫设计、环艺设计、
艺术理论 45周岁以下、副教授以上职称 教学 联系人:张海英
电话:0592-3753798
hyzs2570807@126.com
环艺设计、视觉传达
服装设计、艺术理论 50周岁以下、教授以上职称
美术学、设计学 理论博士
生命科学
研究所 发育生物学、模式生物学 博士 科研 联系人:郭文锋
电话:22865091
fzbio09@gmail.com
测试中心 材料物理/物理化学、化学(分析化学)、化学(无机化学) 博士 科研 联系人:陈宝榕
电话:87893206
cbr@fzu.edu.cn
保卫部、
人武部 中文或历史 应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年龄32周岁以下 教学 联系人:谢善建
电话:22866089
bwb@fzu.edu.cn
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 本科为测绘(大地测量、摄影测量或工程测量皆可)或计算机背景,硕士与博士为地理信息系统背景 博士(本科和博士阶段最好为985高校毕业) 教学科研 联系人:柯瑞英
电话:13328685115
kyc@fzu.edu.cn
本科为地图制图、地理信息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或计算机软件背景,硕士与博士为地理信息系统背景 博生(本科至少为211以上院校)
福州大学面向海内外诚聘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
招聘学科:化学、化学工程、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讯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电气工程、生命科学、法学等领域的相关学科。
一、应聘条件
海外人才:在海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具有博士学位、担任相当于副教授以上职务,符合福建省急需紧缺学术、学科带头人条件;年龄一般不超过 55 周岁。聘期内每年能在我校工作时间 6 个月以上。
国内人才:两院院士;国家科技三大奖主要完成人;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或项目负责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优秀人才。
二、岗位待遇
1、福建省政府给予每个引进的海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 200 万元人民币补助(免税)、国内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 100 万元人民币补助(免税),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科技创新、创业启动和改善工作条件。
2、我校根据人才类别酌情为每个引进人才提供强有力的安家、购房补贴以及优厚薪酬,以项目形式提供科研经费,自然科学类不低于 200 万元,人文社科类不低于 50 万元。
3、人事关系调入我校者,协助解决配偶工作,安排子女入学。
三、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大学新区学园路 2 号福州大学人事处
邮 编:350108
联系人: 王 坚 (tel:0591-22865288,Email:rsc19@fzu.edu.cn)
曾忠毅 (tel:0591-22865286,Email:rsc2@fzu.edu.cn)
福州大学人才引进工作暂行规定(摘要)
一、引进人员类别:
第一类 两院院士、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大师(年龄可适当放宽)、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福建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第二类 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杰出学者、可担任学科带头人,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
第三类 在本学科领域造诣较深且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或博士生导师(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
第四类 确需补充师资队伍的教授(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具有副高职称的博士、博士后(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
第五类 确需补充师资队伍的博士(985、211高校毕业,年龄在35岁以下);
第六类 特殊需要人才,具有特别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
二、引进人员待遇
引进人员除了享受国家或福建省提供的待遇外,同时还享受我校根据人才类别酌情为每个引进人才提供的安家、购房补贴、科研经费,以及优厚的薪酬,具体见下表
类 别 安家费
(万元) 购房补贴(万元) 科研启动费(万元) 工资、福利(万元)
绩效津贴 其他
一 两院院士、学术大师、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 协商 协商 协商 协商 享受国家规定的其他工资、福利待遇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获得者 20 100 理工300~500、文科100 协商
福建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全职)、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20 50 理工200~300、文科50 15/年
二 学科带头人 10 30 25~100 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
三 具有博士学位的博导 7~10 10~20 10~25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 4~8 7~15 5~20
四 教授、具有副高职称的博士、博士后 3~5 4~8 3~10
五 博士 2~3 3~6 1~5
六 特殊人才 协商 协商 协商 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