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针对套路化的判断标准,采取措施有效应对。
套路是完全可以应用的,只不过要“会用”。借鉴作文写作的方法,套路可以看做“旧瓶”,优化和个性化要素就是“新酒”。这也是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提出的“固化-僵化-优化-个性化”培训思路的飞跃阶段。考生通过套路的指引,结合具体试题进行发散思维,将自己平时的功底积累融入答案,将套路化的答案进行优化,进而个性化,这就是在固化和僵化基础上的提升和飞跃。按照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针对此类面试题总结出的“一个帽子,三个环节”的解题思路,先抓住例题的关键字“农民工子女”和“上学问题”。农民工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社会热点,相信各位考生在准备申论时已经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准备,但笔试可能只考查从宏观的国家全局角度分析,而面试题将其限制在解决其子女的上学问题的措施上,一方面是面试答题时间有限,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考生不知从何说起,导致答题内容大而空泛。考生可以从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破题,比如说:
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仍占56%的大国,全国农民工人数接近2亿。(注:这是2007年的统计结果,如果考生记不住具体数字,可以笼统说占总人口很大比重)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大批农民工进城参加城市建设,为城市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政府对农民工子女这部分弱势群体十分关心,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出台了关怀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一系列政策。落实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对稳定农民工安心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发展,农民工有序流动有着重要意义。这就是帽子。
然后就是三个环节:事前、事中、事后。需要注意的是解决问题的措施要有针对性,首先要调查研究。事前计划准备可以借鉴以往的经验,根据领导指示精神适当改动后报领导批准即可,不必着墨太多。事中调研可以按宏观、中观、微观来划分,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在全国的大背景下,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因此了解了宏观情况后还要有针对性地实施调研工作。各个地区是留守儿童居多,还是随父母到打工地就读的居多需要进行中观层面的调查。另外由于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近期大批农民工返乡,一部分随父母进城的儿童也不得不随迁回乡,做好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就学工作就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最后在微观层面,调研不可能将每个农民工子女都调查到,因此只能进行抽样,选取外出农民工较多,子女上学工作做得较好和不好的村镇重点调查,这样方便进行分析对比,找出原因,指导工作。例文如下:
听取调查对象即当地村镇政府农民工子女就学工作汇报;举行与调查内容相关部门人士即当地教育部门的领导和教师代表座谈;直接听取群众即农民工本人或家属及其子女意见,发放调查问卷等。同时注意既要“听”,也要“看”。将调查人员分组对情况进行调查,明察暗访,防止弄虚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