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言人生哲理类
1、恺撒大帝说:我死后请将我的双手放到棺材外面,自选角度论述理解?(8月19日省直)
[李祖华分析]:亚历山大是欧洲一位颇富盛名的伟大国王。他一生不但打了很多胜仗,而且还占领了大片土地,拥有强大的军队和无数地财富。可以说,为了这些,他不惜生命,奋战了一生。然而,在一次打了胜仗返回的途中,他却得了重病。这时,身患重病的亚历山大明白,死神很快就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于是,他召集将士们宣布了自己的最后三个遗愿:“第一个遗愿是,我的棺材必须由我的医师独自运回去;第二,当我的棺材运向坟墓时,通往墓园的道路要撒满我宝库里的金子、银子和宝石;第三,将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他要求将士们必须按照他说的去执行。将士们含泪答应了。最后,还是一位亚历山大最喜爱的将军先吻了他的手,尔后说:“陛下,我们一定会按您的吩咐去做,但您能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亚历山大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说:“我想要世人明白我刚刚学到的三个教训。我让医师运载我的棺材,是要人们意识到医生不可能真正地治疗人们的任何疾病。面对死亡他们也无能为力。希望人们能够懂得珍爱生命。第二个遗愿是告诉人们不要像我一样追求金钱,我花费了一生去追求财富,但很多时候是在浪费时间。第三个遗愿是希望人们明白我是空着手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且我空着手离开了这个世界。”说完他便闭上了眼睛。
[李祖华解析1]:金钱财富是宝贵的,但人不能终生为金钱和财富拼命不要命。金钱和财富对人类来说具有两重性。其一,世人谁也离不开金钱和财富,没有必要的财富,人一无所有,难以立身,难以干成事业,有了财富才能立身做事。但并不是说一个人占有的财富越多越好,财富多了才能成事,财富少了就不能干成事。其二,金钱和财富既能毁人,又能毁事。也就是讲,一个人财富占有的太多了时,未必能成事,很可能还要被金钱财富所累、所害、所毁。古人讲:“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话太偏面了,不是两分法。自古以来,世间大多数人表现得的确爱财,但并没有为财而死,而是利用财富,不但让自己生活上有保障,而且还能创造更多地财富,养育了更多地人,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而鸟呢,也并没有一个个为食而亡,同样是有效地进行了繁衍后代,万事万物不断派生,不断发展。亚历山大之所以让人们在他死后把他生前的金银财宝撒满墓园的道路,一是向世人证实他一生曾获取了大量的财富,他为获取这些财富付出了太多太多,甚至生命;二是告诫世人,人不要贪财,不要透支自己的生命去占有不该占有的财富;三是这世上的财富本来就是大家的共有财产,而千万不能想着都据为己有;四是人的生命与金钱财富相比,生命是第一位的,而可不能人为地搞颠倒了。
人生应该淡薄名利,否则,将遗憾终身。亚历山大虽然一生掠夺了大片土地和大量金钱,并且为名利和金钱所累,但他最后的选择无疑是明智的,让后人敬仰。假如他在临终之前不是向世人昭示:“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我空着手离开了这个世界”,而是把财富视为己有,留给自己的亲眷,那他就显得渺小很多了。如果这样做,就不能赢得民心,就有可能造成为抢夺和占有他的财富而发生新的征战,互相残杀,危害社会。
[李祖华解析2]:金钱的确是好东西。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又说“金钱万能”,有了钱似乎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了。
不错,有钱就可以买到好房子、好车子,名牌衣服、皮包等等,可以过很舒服的日子。可是它也有可怕之处。
有人以为有钱就有一切,就可以买任何别人得不到的东西,所以想尽办法不择手段去取得财富。许多人因此迷失了自己。往往这种人连一个知心朋友也不会有,因为在他们眼里只有自己,他们不相信别人,而在他们身边的人也只会拍他们马屁,奉承他们,使他们越来越失去自我反省的能力。他们看不起穷人,嘲笑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大方,花钱如流水,其实却很吝啬,就连施舍一点钱给乞丐也不愿意,这种人为富不仁,最不应该。不过,有钱也可以做很多善事,比如说帮助贫困孩子,使他们不再挨饿,帮助贪苦无依的孤儿,建学校、医院、养老院等等。如果能这么做才配做一个“有钱人”。
所以,我们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人。有些人虽然很穷,可他们却很有骨气,所谓“人穷志不穷”,比起那些为了钱而出卖朋友,泯灭天良的人高尚太多了。而且世界上也有更多的东西是金钱无法买到的,比如时间,不是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吗?如果有很多钱,却没有时间花,那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还有,健康也很重要,如果整天躺在病床上,有钱也没用。除此之外,亲情、友惰、爱情更是无价之宝,它们像春风,温暖了我们的心,带给我们无限的喜悦和幸福。有了它们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富有的人。
所以说有钱当然很好,但是却要有正确的心态,多想想别人,时时不忘行善积德。至于我,我只愿快快乐乐,心安理得地过日子就心满意足了。(选自李祖华《经典面试问题预测及解答1100题》第538题)
[李祖华解析3]:树立新的财富观,目的在于引导和促进财富的合理增长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提高人们的幸福和快乐水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在财富创造和社会发展问题上,就应当重新审视原有的观念并牢固确立这样一些新的观念:
一是新的发展观。有什么样的财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观。新的财富观必然引出新的发展观。既然财富不仅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且包括人自身的财富;不仅包括客体形式的财富,而且包括人文价值形式的财富,那么,在创造财富的“发展”上,就不能将发展仅仅理解为经济发展,而是必须突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全面发展。只有这样的发展,才能真正创造出全面的财富,才能适应财富发展的历史潮流和内在规律,才能不断满足人们幸福和快乐的要求。如果说,以单纯经济增长为主要内容的发展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亟需摆脱贫困之初还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在经济发展有了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如果仍然沿用这种发展模式,就是不可思议的了。且不说离开人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经济很难得到快速、持续发展,就是发展上去了,如果不能真正用于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发展又有何意义!应当看到,随着发展观上的变化,西方经济学也在强调人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形成了一些很有影响的新的经济理论,如人力资本理论以及其他新经济增长理论。这些理论所作的研究是有益的,但在对人的看法上还是有局限的,那就是仅把人或人力作为增加物质财富和收入的手段,而未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实际上,在发展观问题上,不在于要不要谈人,关键在于怎样谈人。在这里,切莫颠倒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二是新的代价意识。财富的创造和幸福的满足,必然涉及代价。没有不付代价的财富和幸福,只有付出多少的问题。也就是说,在研究财富与幸福时,必须考虑我们追求到的财富和幸福是用什么样的代价换来的。何谓代价?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是指人类为社会进步所作出的牺牲、付出,以及为实现这种进步所承担的消极后果。代价既与成本直接相关,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成本。成本主要讲的是“合算不合算”的问题,代价主要讲的是“合理不合理”的问题。只要讲到合理不合理,就不能仅仅用计算来衡量,而是必然涉及一个价值评价。这就要求用全面的财富观和幸福指数对代价作出具体的审视:不光要用成本—收益法来测度,而且要用价值哲学的视角来予以评价。这就要具体研究人们在经济活动和发展过程中究竟付出了多大的牺牲和代价?付出的是什么?付出了多少?假如牺牲和付出的是远远大于我们所实际得到的,那么,这样的财富和幸福是大打折扣的,是无论如何不值得追求的。诚如有的学者所说,这种通往幸福之路实际上是通往地狱之路。值得指出的是,在谈论代价时,还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即代价的主体问题。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承受代价的主体究竟是谁?是少数人还是多数人?是当代人还是后代人?是不是发展换来的幸福和快乐对所有社会成员都一律平等?如果创造财富的主体与实际享受财富的主体严重背离,幸福和快乐就不啻是一种空谈。因此,谁之幸福与快乐?这是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
三是新的劳动观念。既然人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财富,而且追求幸福、快乐是财富创造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那就需要在劳动观上作出新的调适:不能把劳动仅仅作为谋生和致富的手段,更要将其作为幸福和快乐的实现方式;不能把劳动仅仅理解为直接的体力劳动,更要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创造活动作为重要的劳动;不仅要强调劳动光荣,而且要重视劳动者的工作安全、舒适、健康、愉悦等。新的劳动观是一种总体性的劳动观、和谐性的劳动观,因而是获取幸福和快乐的劳动观。强调这样的劳动观,并不是要轻视劳动的严肃性。在马克思看来,即使是自由时间中所从事的自由劳动也不等于简单的娱乐、消谴,它同样是一种严肃的劳动。自由劳动无疑“会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但这决不是说,劳动不过是一种娱乐、一种消谴,就像傅立叶完全以一个浪漫女郎的方式极其天真地理解的那样。真正自由的劳动,例如作曲,同样也是非常严肃,极其紧张的事情”。注重快乐的劳动与抵制文化上的享乐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选自李祖华《经典面试问题预测及解答1100题》第464题)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