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高考 - 福建高考 - 正文
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

2015福建高考各学科试卷难度分析

来源:福建省自行命题组 2015-6-8 21:15:51


 
五、历史
 
文科综合卷历史试题,依托“新材料、新情景”,以“能力立意”为导向,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试题稳中求新,充分挖掘历史内涵,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试题分值比例恰当,必修Ⅰ∶Ⅱ∶Ⅲ为38∶22∶24;中外史比例为50∶34。试卷难度适中,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推进。
1.挖掘历史内涵,厘清历史发展主线
今年历史试题呈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依托主干知识,充分挖掘历史内涵,凸显历史发展主线。第13题,以篆书题材入手,追寻“历史”的足迹;第38题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第41C题的隋亡主要原因等,都意在“以史为鉴”,充分挖掘“历史”内涵;第14、18、21、24题,主要考查经济史内容并勾勒出中国经济发展史的典型脉络。第14题以精湛的陶瓷产品展示古代手工业高超技术,第21题中国经济受荷兰殖民扩张的冲击,第24题通过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的变化,反映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强化了对中国的侵略,第18题以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的变化展示了建国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第38题通过两极格局的演变、中美、中日关系的转变,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外交出现的新局面,厘清新中国对外关系的路线图。
2.依托新情境新材料,提升考生分析论证能力
    依托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升考生的历史思辨能力,与高考改革步伐相契合。第16、18、20、24题以戏剧、图表、漫画为载体,充分调动考生提取和辨别有效信息的能力。第38题坚持能力立意,试题以世界多极化为背景,以新中国外交出现的新局面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等能力,从概括、理解、分析到阐释,能力考核由浅入深、逐级提高。第41A题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从材料的选定和设问均跳出传统的、模式化的评价,让考生在新材料、新情境下独立思考,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回应时政热点,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核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反腐倡廉”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第38题和第41C题回应了时政热点。38题涉及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世界多极化趋势、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等,特别是第(4)问要求考生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在强调对考生阐释能力考查的同时,着重对考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第41C题通过唐太宗自省与纳谏、约束官吏行为,做到君明臣廉,出现了“贞观之治”,让考生感悟“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达到培育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的。
 
六、地理
 
文科综合卷地理试题,严格按照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的要求命制。试卷的题型、结构、题量与分值与去年大体一致,难度适中。
1.强化能力立意,体现选拔功能
试题坚持能力立意,体现新课程考核目标与要求,着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题组由易到难,梯度合理;综合题各小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由浅入深,呈现出能力层次的递进和思维的逐渐展开;选做题三个模块考查能力水平相当。试题有适当的难度与良好的区分度,既有利于高校人才的选拔,又对高中地理教学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2.突出主干知识,彰显学科特色
试题立足基础,突出对地球运动、地形、气候、河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为一体。试题充分运用地理图像,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全卷共有11幅图表,包括区域地图、统计图表、等值线图、景观图、结构关联图等。试题注重图表信息呈现的简洁性,要求考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与解读图文信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如9-10题,以“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为情境,要求考生通过读图、析图等获取解题信息,推断地质构造地貌和河流侵蚀变化过程。
3.注重学科素养,倡导创新思维
试题在考查考生灵活应用所学的地理原理、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重视考查学科的思想方法,突出地理学科的素养取向。如11-12题,以拍摄草原上“日出”美景为情境,考查考生利用野外观测的方法来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又如37题,以“对比、分析、探究、论证”等层层递进的能力要求为立意,以古丝绸之路上的关中和楚河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为情境,沿“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区域社会经济(城市)共性——区域文化渊源联系(秦腔)——区域经济合作(工业)”为线索展开探究与论证。尤其是第(4)小题对“某造纸厂是否扩大规模”的论证,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和探究性,为考生创设一种既有明确测试目标,又有多元开放、各抒己见的作答空间,有利于考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关注社会热点,反映时代特征
试题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将地理学理论融入我国人口发展、循环农业、“一带一路”、湿地保护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1-2题,以“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为情境,引导考生正确理解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又如7-8题,以“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2050年人口结构”为情境,引导考生关注我国当前人口政策的调整,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再如37第(3)小题要求考生分析中亚地区楚河流域出现“秦腔飞地”的原因,融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学科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试题重视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依法治国理念确立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七、物理
 
理科综合卷物理试题,遵循全国《考试大纲》和我省《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坚持平稳过渡、新课程导向的基本原则,突出能力测试,注重对考生学科素养的考查。
1.发挥题型功能,凸显能力立意
试卷凸显对物理学科五种能力以及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考查。选择题重点考查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第13、14、15题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掌握情况,第16、17、18题考查考生应用物理原理及学科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实验题注重对基本实验技能的考查,通过“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和“探究一小电珠在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大小”,考查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原理和方法应用,较全面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计算题在考查学科主干知识的同时,着重考查分析综合、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等学科核心能力,第21、22题对考生的分析综合以及建模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
2.创设问题情境,注重思维过程
试卷创设多角度、多层次的问题情境,引导考生积极思考,摆脱单一思维模式。第17题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物理条件,通过定性分析和半定量计算,对物理事实进行推理、论证和判断,充分体现基础性和综合性,较好地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第20、21题设置多途径、多方法的解题方案,考查考生用不同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鼓励创新意识。全卷试题涉及的情景示意图有一维线、二维面、三维立体空间,模型设置有光滑轨道、粗糙轨道、有轨运动、无轨运动等。通过情境创设和学科知识、方法的迁移,考查考生科学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缜密度。
3.分层设置难度,关注全体考生
试卷注重学科素养,突出物理主干知识、重要概念和规律等内容的考查,情境贴近考生的认知实际,设问针对不同考生的认知水平。全卷的易、中、难比例适当,选择题兼顾考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能力,选考模块内容立足基础,实验题和计算题考查物理实验与探究、建模能力、物理过程分析和数学方法应用,设问由易到难,呈现难度梯度,有效地甄别不同能力层次的考生,体现试卷的选拔功能。
今年的物理试卷结构稳定,难度适宜,力求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较好的区分度,符合“平稳过渡”的命题要求。
 
八、化学
 
理科综合卷化学试题,遵循教育部《考试大纲》的考查目标和福建省《考试说明》的要求,体现较高的信度、效度,合适的难度和一定的区分度。在重视化学学科素养考查的同时,着眼学生在未来学科学习中的发展潜能,力图推进形成完整的学科价值观及较强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1.突出学科价值的考查,体现对学生学科素养形成的导向
试题突出学科素养的考查,以元素观、物质观、微粒观、转化观、守恒观和绿色化学思想等学科观念为主要线索,体现对考生形成完整的化学学科观念的重视。第12、25题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及对立统一等唯物辩证思维在化学学科中的应用;第6题则以学生常用的铅笔为素材,考查了学生对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第11、31题通过温室气体的转化和利用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化学学科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价值。这些都为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素养及正确的学科价值观起到导向作用。
2.重视科学方法的考查,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要求
试题重视模型、实验、观察、假说、类比、变量控制等学科主要研究方法的考查,体现了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如第31题通过对科学家提出科学设想的根据作出判断,考查考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及物质结构与性质相互关系的解释能力;第25题通过对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评价以及设计实验方案,考查了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及研究方法的应用能力,体现了科学研究方法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要求,为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奠定发展基础。
3.注重思维方式的考查,体现对学生学习方法转变的要求
试题注重对分析、推理、迁移、类比等思维方式的考查,体现了对考生学习方法转变的要求。如第11题通过电解的新应用,在陌生的情景中考查学生迁移、类比能力;第23、24、32题通过物质流、元素流等所形成的知识链,考查学生分析、推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均从多个侧面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
 
 
九、生物
 
理科综合卷生物试题,严格依据全国《考试大纲》和福建省《考试说明》的规定,按照有利于高校科学公正选拔人才,有利于普通高中推进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任务要求进行命制。试题内容科学、规范,表述严谨、简洁,设问清晰、明确,没有偏题、怪题,难度适中,在确保试题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1.重视核心主干知识的考查
试卷围绕着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细胞代谢、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遗传基本规律、内环境稳态和调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等主干知识来设计试题,考查考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理解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理解新信息和处理新问题的能力。如第1题,以人体内蛋白质为背景,考查考生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理解水平。第5题以DNA探针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与预防中的应用为背景,考查对DNA分子结构、染色体变异等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来同化新信息,处理新问题的能力。第33题以转GDNF基因神经干细胞为背景,综合考查了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相关内容,需要考生有效获取题干信息,做出合理判断,给出正确的答案。
2.凸显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
试题凸显对科学探究能力、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大部分试题都是在新颖的素材背景中展开设问,要求考生能够有效地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这些问题展开推理、判断、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并对相关问题作出回答。如第26题,要求说出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的可能原因,目的是考查科学推理能力;要求写出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除了考查实验探究能力外,还考查了思维的科学性、连贯性和严密性。第27题要求考生在深入理解静息电位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判断图中数值的含义。第28题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并进行演绎推理,考查了对“假说—演绎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侧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考查
试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关注现代生物科技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试题涉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DNA探针在遗传病的监测与预防中的应用、植物源除草剂的研究、三倍体鳟鱼的培育、干细胞基因治疗等。试题有效地考查了考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考生尝试将所学知识用于做出相应个人决策和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
2015年高考福建生物试题,以能力导向,关注对重要概念理解的考查,关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关注学科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的考查。试卷结构合理、规范,试题内容公平,能力考查全面。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